第584章 朱笔圈阅
微龙唐2025-08-10 12:155,260

  那间被临时征用的小会议室,在两天两夜之后,已经不像个开会的地方,更像个刚被洗劫过的战场,或者某种行为艺术的现场。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复杂而顽固的气味——是红烧牛肉面调料包的霸道,混合着“特供”香烟燃尽后的焦香,再掺杂进几位通宵不眠的同志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带着点酸味的疲惫气息。东倒西歪的烟头在一次性纸杯里堆成了小山,旁边是几罐被捏瘪了的红牛。

  付平靠在椅子上,双眼布满血丝,像两只被激怒了的兔子。他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宋体字已经停止了滚动。他身边的孟勇,那个永远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此刻正把脑袋搁在桌子上,发出轻微的鼾声,嘴角还挂着一丝晶莹。而干部二处的刘思雨,正拿着一把小梳子,对着电脑黑掉的屏幕,一丝不苟地整理着自己有些凌乱的头发,仿佛这是比报告本身更重要的仪式。

  这两天,他们几乎是把命拴在了这份报告上。按照王部长的指示,他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脱胎换骨。报告的前两部分,问题和分析,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已经解剖得足够深入。但王部长要的,是第三部分——那份原本只是“问题清单”的东西,要变成一份“解决方案”。

  “不能光是骂厨子菜做得难吃,”王部长当时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他用手指敲着报告初稿,“你得告诉他,盐要放几克,火要开多大,最好你还能把新菜谱直接拍他脸上。光提问题,谁都会。我们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

  于是,付平带着他的团队,开始熬制这副“菜谱”。他们把之前调研中收集到的那些零散的、鲜活的案例,全部重新梳理、归纳、提炼。针对“庸、懒、散、浮、拖”这五大顽疾,他们不再满足于罗列现象,而是设计出了一套近乎苛刻的量化考核与监督机制。比如,针对“拖”,他们设计了“项目红绿灯”制度,每个重点项目都明确时间节点,一旦黄灯警告,分管领导就要在常委会上做说明;一旦红灯亮起,主要领导就要被约谈。针对“庸”,他们提出了“末位强制培训”和“跨地区交流挂职”的双轨制,让没本事的去“充电”,让有本事但在小地方窝着的,去大平台施展。

  最狠的,是他们深化了“红黑榜”的后续应用。黑榜上的人,不再是点名批评那么简单,而是直接与纪委的“廉政风险提醒”挂钩,与年度考核的“一票否决”挂钩。而红榜上的人,则建议建立一个“后备人才蓄水池”,由组织部直管,随时可以越级提拔,放到最需要攻坚克难的岗位上。

  当最后一个句号敲下时,窗外的天已经泛起了鱼肚白。付平长长地吐出一口烟圈,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报告里的每一个字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兵卒,整装待发,即将冲上一个看不见的战场。

  “好了。”他轻轻合上电脑,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孟勇一个激灵,从桌上弹起来,迷茫地看着四周:“完了?部长要的菜谱写完了?”

  刘思雨已经恢复了往日的从容,她对着屏幕里的自己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不是菜谱,是军令状。”

  付平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这份东西的分量,远比军令状要重。它捅破了那层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窗户纸,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体系内部最根深蒂固的惰性。这到底是治病的良药,还是一捅马蜂窝的棍子,他自己也说不准。他只知道,王部长让他这么干,他就得干得漂漂亮亮。

  报告用最好的铜版纸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厚厚的一本,像一块沉甸甸的砖头。付平亲自把它送到了王部长的办公室。

  王部长当时正在练字,办公室里飘着一股清淡的墨香,与付平他们会议室里的味道形成了另一个世界。他没抬头,只是用下巴指了指桌子:“放那儿吧。”

  付平把报告轻轻放下,像是在安放一个易碎的婴儿。

  王部长写完最后一笔,才放下毛笔,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然后慢悠悠地拿起报告。他没有立刻翻开,而是用手掂了掂,又用指节敲了敲封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有分量。”他说了两个字,不知道是在说报告的物理重量,还是内容重量。

  他翻开报告,一页一页看得极慢,付平站在一旁,连呼吸都刻意放缓了。他能听到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声音,每一下,都像是在敲打他的神经。

  王部长没有对内容发表任何评论,只是在看到第三部分那个被极大丰富和深化的“解决方案”时,嘴角不易察觉地向上牵了一下。他合上报告,看着付平,那双总是显得有些疲惫的眼睛里,此刻却透着一股锐利的光。

  “你小子,是真敢写啊。”王部长说,语气里听不出是褒是贬,“这里面随便拎出一条,推下去都得掉层皮。你这是想让全省的干部都跟着你掉皮?”

  付平立正站好,像个等待检阅的士兵:“部长,您说过,刮骨疗毒,总得有人先拿起刀子。”

  王部长盯着他看了足足有十秒钟,然后突然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带着点欣赏的笑。“行,有这股劲儿就行。你先回去,好好睡一觉。剩下的事,交给我。”

  说完,他拿起那本报告,套上一个牛皮纸的保密文件袋,又亲自用火漆封了口。他拿起内线电话,声音沉稳:“小周,备车,去省委大院。”

  付平走出部长办公室,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他眯了眯眼睛。两天两夜的紧绷过后,巨大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他知道,他已经做完了他能做的一切。那份报告,像一艘他亲手打造的小船,已经被推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接下来是能抵达彼岸,还是被风浪打翻,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省委书记姓赵,是从上面空降下来的,来本省还不到一年。关于他的传闻很多,有的说他雷厉风行,有的说他心思缜密,但有一点是公认的——他极其厌恶形式主义和官僚做派。

  王部长到省委大院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他没有惊动太多人,直接通过书记的秘书,将那个封着火漆的文件袋递了进去。

  “书记正在开会,”秘书小声说,“王部长,这……”

  “你跟书记说,这是组织部的一份‘体检报告’,关乎咱们全省干部队伍的健康。请他务必在百忙之中,抽空看一看。”王部长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很有力道。

  当晚,赵书记没有应酬,破天荒地按时回了家。司机和秘书都有些意外。他们不知道,在书记的公文包里,正静静地躺着那份来自组织部的“特殊报告”。

  书记的家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楼,陈设简单,甚至有些过时。最大的奢侈品,可能就是书房里那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书柜。换下西装,穿上一身宽松的棉布家居服,赵书记给自己泡了一杯酽茶,然后坐到了书桌前。

  灯光下,他花白的头发显得格外醒目。他戴上老花镜,拆开了那个火漆封口。当他看到报告的标题——《关于我省部分地区、部分单位干部队伍作风问题的调研与思考》时,他眉毛微微一扬,没什么特别的表情。这种报告,他看得太多了。

  他一目十行地翻看着前面的内容,神情依旧平静。但当他看到报告第二部分,那个用黑体字加粗的“红黑榜”时,他的手指停住了。

  高建民,云川县县长。后面跟着一连串触目惊心的事实:主持的重点项目连续三年进度滞后,引进的“高新企业”半年内就关门大吉,调研报告里八成的数据是前一年的,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改。

  李伟,县交通局局长。群众送外号“李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一条修了三年的“民心路”,至今还是半拉子工程,群众怨声载道。

  ……

  一个个名字,一桩桩事件,就像一颗颗钉子,钉在了纸上。赵书记的眉头越皱越紧,他拿起桌上的红笔,笔尖在“高建民”这个名字上悬停了片刻,然后重重地画下了一个圈。那力道之大,仿佛要将纸张划破。他又在旁边写下几个字,笔锋凌厉,带着一股压不住的怒火:“触目惊心!”

  他继续往下看,看到了林海,那个在贫困乡埋头苦干的乡委书记;看到了张倩,那个顶着压力推行环保政策的女副县长。报告里对他们的描述同样生动具体,不是干巴巴的“德能勤绩廉”,而是“为了引进新品种,他自己掏钱去外省学技术,在试验田里一待就是一个月,晒得像块黑炭”,“为了关停一个污染企业,她家玻璃半夜被人砸了,第二天她照样去现场督办,对工人说‘你们的饭碗要紧,我们子孙后代的饭碗更要紧’”。

  赵书记的表情渐渐缓和下来。他拿起红笔,在林海、张倩这些名字上也画了圈,但这次的笔触,明显柔和了许多。他在旁边批示道:“这样的好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

  当他翻到第三部分,看到付平团队设计的那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时,他一直紧锁的眉头,终于彻底舒展开了。他甚至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又重新戴上,看得更加仔细。

  “项目红绿灯”、“末位强制培训”、“跨地区交流挂职”、“廉政风险提醒挂钩”……这些词汇,带着一股新鲜的、不妥协的锐气,让他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敢于动真格的魄力。

  他没有再写具体的批注,而是直接翻回了报告的首页。他沉思了许久,整个书房里只剩下他均匀的呼吸声。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桌上的茶水已经凉透。

  终于,他再次拧开红笔的笔帽,在报告首页那片最显眼的空白处,写下了一段话。他的字迹遒劲有力,一笔一划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此报告有深度,有锐度,更有温度,可作全省干部工作的镜鉴。”

  写到这里,他顿了顿,目光仿佛穿透了纸张,看到了那个名叫“付平”的年轻人。他几乎可以想象出,是怎样一个有闯劲、有想法、不怕得罪人的干部,才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他提笔,继续写下了最后一句,也是分量最重的一句:

  “组织部要以此为契机,大胆选拔、使用像付平同志这样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年轻干部!”

  写完,他放下笔,靠在椅子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一夜,他睡得格外踏实。

  第二天一早,那份报告就回到了王部长的办公桌上。上面布满了赵书记用红笔写下的圈阅和批示,像一张刚从前线传回的、标满了作战指令的地图。那鲜红的字迹,在白纸黑字间,显得格外醒目,带着一股杀伐决断的威严。

  王部长把几个副部长和核心处室的负责人叫到了他的小会议室。付平作为报告的主要执笔人,被特许列席。

  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凝重。所有人都知道,这份报告上呈之后,必然会有回音,但谁也猜不到回音会是怎样的。是石沉大海,是温和肯定,还是雷霆万钧?

  王部长没有多余的寒暄,他将报告原件的复印件分发给每一个人。

  “同志们,都先看看吧。”

  一时间,会议室里只剩下翻动纸页的“哗哗”声。当大家看到那些被红笔重重圈出的名字和旁边凌厉的批注时,好几个人都下意识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触目惊心!建议纪委介入!”

  这八个字,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的心上。高建民这个名字,在座的不少人都熟悉,平时在各种会议上也算是个长袖善舞的人物,没想到在书记的笔下,直接就被钉死了。这意味着,一场针对干部队伍的纪律风暴,已经箭在弦上。

  而当他们看到林海等人名字旁的批示——“这样的好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组织部要形成一个让实干者得实惠的鲜明导向!”——时,几个主管干部选拔的副部长,脸上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这不仅仅是提拔几个人的问题,这是在确立一种新的用人标准,一种向“干事”而非“做官”倾斜的鲜明导向。

  付平坐在最末尾的位置,他低着头,看着自己面前的那份复印件。虽然是黑白的,但他几乎能感受到那红色字迹背后灼人的温度。他的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但他强迫自己保持平静,握着水杯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

  终于,所有人都看完了。王部长清了清嗓子,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书记的批示,大家都看到了。前面的具体意见,我就不一一解读了。对‘黑榜’上的人,纪委那边,我会亲自去沟通;对‘红榜’上的人,干部一处、二处要马上拿出方案,要快,要准。”王部长的声音平稳,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了报告首页那段总批示上。

  “最后,”王部长刻意放慢了语速,让每一个字都像一颗小石子,清晰地落入众人心湖,“书记还有一段总批示,是专门讲给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是讲给我们整个组织部的。”

  他拿起原件,一字一句地念道:

  “‘此报告有深度,有锐度,更有温度,可作全省干部工作的镜鉴。’”

  念到这里,他顿了一下,在座的几位副部长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这样的评价,从省委书记的口中说出,对于组织部而言,是极高的褒奖。

  王部长抬起眼,目光越过众人,特意看了一眼坐在角落里的付平。付平感受到了那道目光,但他没有抬头,只是将视线聚焦在自己面前那杯微微晃动的水面上。

  王部长继续念道,声音比刚才更高了一些,也更重了一些:

  “‘组织部要以此为契机,大胆选拔、使用像付平同志这样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年轻干部!’”

  “付平同志”这四个字,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如同平地惊雷。

  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全都聚焦到了那个一直低着头的年轻人身上。有惊讶,有羡慕,有审视,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在省委书记的批示里,被如此明确地单拎出来点名表扬,而且还是用“大胆选拔、使用”这样的字眼,这意味着什么,在座的都是人精,心里比谁都清楚。

  这意味着,这个叫付平的年轻人,已经不仅仅是王部长看好的人了。他拿到了一张直通天听的门票,他的前途,在这一刻,被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光。

  整个组织部,再次被一种无形的冲击波震动了。如果说之前付平的异军突起只是在部内引起了波澜,那么现在,书记的这句“朱笔批示”,则是在整个省的权力核心,为他挂上了号。

  王部长放下报告,看着众人各异的神情,最后总结道:“同志们,都听清楚了吧?这就是省委对我们组织部工作的最新要求!也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散会!”

  会议结束了。人们陆续走出会议室,经过付平身边时,表情都有些微妙。有的人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一句“小付,了不起啊”,有的人则只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

继续阅读:第585章 “画皮县长”的“末日审判”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