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宏远集团的银行命门之后,沈墨华的攻势并未停止。
他深知,对付赵宏远这种级别的对手,必须多线施压,让其疲于应付,无暇再对林氏进行致命撕咬。
下一步,他选择了一条更隐蔽,却往往更能动摇市场信心的路径——
舆论与合规压力。
他没有亲自出面,甚至没有通过沈氏集团的官方渠道发表任何言论。
那样太露骨,容易授人以柄,也显得过于针对。
只是在一个极其内部的会议上,听取法务部关于近期几个行业竞争案例的汇报时,看似不经意地提点了一句,语气平淡如同在讨论天气:"近期某些行业内的竞争手段,似乎越来越没有底线了。恶意挤压、散布流言、甚至涉嫌操纵…这类现象,不仅破坏市场秩序,最终也会反噬所有参与者。法务部可以适当关注一下,整理些材料,必要时也可以向外界传递一些信号——沈氏倡导的是阳光下的良性竞争。"
法务部的负责人是何等精明的人物,立刻捕捉到了老板话语中未尽的深意。
所谓的"适当关注"、"整理材料"、"传递信号",每一句都是精准的指令。
很快,几篇分量不轻的深度分析报道悄然出炉。
文章通篇没有点名道姓,却犀利地剖析了某些企业通过非市场手段恶意打压竞争对手的常见套路:
如何利用资金优势进行排他性布局,如何操控供应链,如何散布不实信息影响标的公司估值,甚至暗示其中可能涉及的灰色地带操作…
虽然未有实名,但结合近期市场的风声,以及文章中提及的某些行业特征和操作手法细节,圈内人几乎一眼就能看出,矛头直指近期动作频频的宏远集团及其掌舵人赵宏远。
市场的神经是极其敏感的。
这类涉及"不正当竞争"、"法律风险"、"监管关注"的报道,哪怕只是捕风捉影,也足以让投资者心生警惕。
宏远集团的股价应声下跌。
虽然跌幅不算惊天动地,但持续阴跌的走势和放大的成交量,清晰反映出市场信心的动摇。
赵宏远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来应对媒体的追问、安抚躁动的投资者,甚至可能需要动用资金护盘,原本用于进一步围猎林氏的资源被大幅牵制。
几套组合拳——
输血林氏、敲打银行、舆论施压——
迅捷而无声地打出。
沈墨华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落子精准,每一步都打在对手的七寸,却又将自己隐藏在迷雾之后。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林氏集团那边,原本如同勒在脖颈上越收越紧的绳索,骤然一松。
那笔关键的过桥贷款如同及时雨,注入了最急需的现金流,偿还了迫在眉睫的债务,稳定了基本盘。
断裂的资金链被重新续上,虽然仍显脆弱,但至少避免了即刻崩盘的命运。
更重要的是,市场风向的微妙变化,以及林氏获得"神秘"资金支持的消息传开后,那些原本摇摆不定、甚至准备落井下石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
商业世界最是现实,当你展现出足够的韧性和背后可能存在的支持时,机会主义便会退却。
几个重要的合作项目重新启动,供货渠道恢复稳定,甚至有的银行也开始重新评估林氏的信贷申请。
笼罩在林氏头顶的破产阴云,以惊人的速度开始消散。
危机虽然尚未完全解除,但最危险的阶段已然过去
林建国肩上的千斤重担骤然减轻,虽然依旧忙碌疲惫,但眉宇间那抹深重的绝望和焦虑已然褪去,恢复了往日那份儒雅沉稳的气质,开始有条不紊地着手处理后续的恢复和重整工作。
家里的气氛也随之悄然改变。
林清晓发呆走神的次数明显减少,虽然依旧沉默,但眉宇间那层化不开的轻愁已然消散,偶尔在训练时,甚至能听到她随着发力而发出的、清断短促的呼气声,恢复了几分以往的锐气。
她或许并不完全清楚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父亲压力的减轻和家中氛围的缓和。
这让她紧绷的心弦终于得以放松。
这一切的变化,都落在沈墨华的眼里。
他依旧每天忙于处理沈氏集团庞杂的事务,依旧会在书房工作到很晚,依旧会把文件摊得到处都是引得林清晓皱眉。
一场险些吞噬林氏的巨大危机,就在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运作下,悄无声息地趋于平息。
没有大肆声张,没有居功自傲,甚至除了极少数核心执行者,无人知晓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对他而言,解决麻烦本身远比获取感谢更重要。
尤其是,当看到某个人的眉头不再紧锁时,那种无形的回报,已然足够。
——————
林清晓放下电话,听筒搁回座机基座时发出轻微的咔哒声。
她仍保持着微微前倾的坐姿,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红木茶几表面划着看不见的图案。
午后的阳光透过白色纱帘,在地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
父亲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
那语调,与她几周前听到的截然不同。
那时的声音紧绷,每个字都像是从沉重的压力下挤出来的,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
而现在,那声音里有一种她许久未闻的松弛感,甚至偶尔还能听到一丝几乎是…
轻快的东西?
她缓缓靠回沙发背,目光没有焦点地落在对面墙上一幅抽象画作交错的色块上。
家中那令人窒息的压抑感,确实消散了不少。
母亲在电话背景音里的声音也不再是那种刻意压低、带着担忧的细语,而是恢复了往常的语调,甚至还能听到她轻声哼着一段老歌的旋律。
是什么带来了这种变化?
父亲提到了那笔贷款,一家叫什么…
瀚海资本的公司?
雪中送炭。
她微微蹙眉。
商场如战场,哪有那么多无缘无故的雪中送炭?
尤其是时机如此精准,条件如此优厚。
一丝疑虑像水底的暗流,在她心底悄然涌动。
但这疑虑又被父亲语气中那实实在在的轻松所冲淡。
无论如何,结果是好的。
压在父亲肩头的巨石似乎被移开了,至少是部分地被移开了。
她应该感到高兴,彻底的、毫无保留的高兴。
可是,为什么心底深处,那缕细微的、如同蛛丝般难以拂去的忧虑仍旧缠绕不去?
她甩甩头,试图驱散这莫名的情绪,站起身走向厨房,打算泡杯茶,脚步比往日略显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