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蛟龙水军作战之时,副统领心中,有极限人数。对十二队士卒而言,也有极限速度。这种速度,也会分成两种。
一种,似张周当年的那般长途,另一种则是百里之内的“短途”。
如今,长途奔袭,对侦察营士卒而言,已经很少采用了,多数会交给信鸽,或是其余的传讯手法,但奔袭,始终不曾放弃。
战争之中,总有特殊情况的出现,比如天气的变化,或者磁场的变化,保证讯息的安全,在汉末,终究还是用人最为合适。
两百四十里,长途奔袭的速度,从拓领到微尘的密营所在,将近九十里的距离,在十二队眼中,却是属于短途了。
他们的绝对速度,还会更快。借着关羽领军第一次休息的间隙,十二队是越跑越快,眼下,快上一线,对战局都有好处。
左侧的小队,距离密营更近一些,始终飞奔不止,直到右侧传来一阵号声。队长闻声抬起右臂,前进的队伍,缓缓停下。
眼光看向对面,那处的山林峭壁之上,有着很多藤蔓。以队长的眼光,立刻就看出了号声联系的含义,此处,恰是有利地形。
虽然并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那一种,倘若将藤蔓扯断,就会有巨石落入谷道之中,将山道至少塞上一大半。
这种程度的阻塞,也许并不能完全阻挡,关羽军的行进,却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麻烦。有这种可能,就不能放弃。
“吹号,他们留下,我们先走。”丢下一句话,队长重新加快了脚步,后续士卒纷纷跟上,只留下一人,吹响号角。
对面的同袍会意,以号声相和,停止了前进。他们会在这里,用最快的速度设置陷阱,阻挡关羽所部的行进。
陷阵,破袭,本来是工兵的拿手好戏,自从有了山地飞龙之后,胡风对麾下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阻塞道路,也难不倒十二队士卒。
现在,他们和关羽所部的距离,至少拉开了十里,此处并非平坦的道路,加上敌军休息所需的时间,大约还有小半个时辰。
利用地利,这小半个时辰的时间,弥足珍贵,操作得当的话,他们不需要与敌军交手,却能给他们造成十倍以上的延误。
继续前进的小队,还在不断加速,距离前方的密营,已经不足二十里了。按他们的速度,半个对时,就可以赶到。
至于同袍的破袭,就算加上他们,也帮不了太多的忙,再言,在他们身后,还会有同袍源源不断的赶来,军情才为第一。
半个对时二十里,在定边军的大比之中,也是前三名的成绩了。汉代军中民间,其实也有运动会的概念,前提是,盛世。
汉末内臣外戚相斗,民不聊生,民间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弄这些?不过近几年中,并州幽州二地,已经开始恢复了。
叶欢对此很是欣然,也给与了很多的帮助,比如设置更多的奖项啥的。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除了吃,运动也是有效的手段。
民间与军中相结合,训练手法不断提升,才有了眼前,十二队士卒的极速。嗯,应该说,是这个小队的极速了。
他们并没有用到半个对时的时间,不过一炷香功夫,就遇见了密营出来探听消息的微尘之士,他们也是刚刚收到消息。
周必率领蛟龙一军出动,很多人都亲眼所见,但他们真正的行军动向,除了叶欢和阴照,就连统领甘宁也不清楚。
绝不是叶欢信不过兴霸,没有与之细说,而是甘宁主动放弃。后者认可将军的那个观点,接触面越小,便越为安全。
将军能让蛟龙一军出击,一定是执行极为艰巨的任务,一军,向来是主将的心尖尖,周必亦是甘宁爱将,当然希望他们安全。
随着战局的进展,该合适位置的将领知道之时,情报不会隐瞒。
连蛟龙军统领甘宁,都不知道麾下一军的去向,更遑论曹军的那些探子。在军情和情报的保密工作上,叶欢向来要做到极致。
当然,一军的动向,还有另外的人知晓,苟图昌麾下的情报机构,各有掌控的领域,在一军要经过的地域,军情首领是清楚的。
但他们知道的,也只是讯息之中,与之相关的碎片。比如需要他们为蛟龙军的行军,提供有利条件,就会知晓某一处时间。
微尘的那处密营,原本是不在接受讯息的范围之内的。周必探查到许褚的行踪之后,蛟龙军的战术有了改变,要黏死这支敌军。
做出决断,下达军令,奉命而行的,不仅仅是一军上下的士卒。周必要在军令下达之后的第一时间,将此讯息散发出去。
根据自身的所在位置,周必身边的情报主官,会决定将军情,散发到就近的哪几个点,并决定发送军情的种种方式。
而他知道的就近情报点,在蛟龙军出发之时,也是全然不知的。会有专门的士卒,在到达指定位置之后,将讯息交给他。
说了那么多,其实还只是军情系统程序的冰山一角。十余年的建设,他们摸索出的成功手段,实在太多,不可赘述。
在各处建立密营,是苟图昌早在十年之前就提出的概念,叶欢对之很是欣赏。作为一个情报首领,后者的作用,不在大将之下。
不过一开始的条件有限,密营设立的地点,不能离开聚居之处太远,否则,无法控制。随着不断的发展,距离则越为扩大。
尤其是山地飞龙的成功训练之后,士卒的野外全天候生存能力大大加强,与山地飞龙的训练几乎同步,微尘清风并不慢。
这便是苟图昌的先知先觉,在山地飞龙士卒的概念中,看到了情报工作的下一步方向。敌军待不住的地方,我们可以。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便是安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敌军就是找到大概的方向,也很难将密营彻底捣毁。
日渐强大的定边军,只是苟图昌的助力条件之一,此外,商业,农业、养殖业、建造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可引为助力。
商事的兴盛,会增添很多的行商,在并幽二州还好,其余的地方,他们很可能为了减低城门税,而去开辟一些新的路线。
不安全?那个时候,当真还没有绝对的安全,当年张骞通西域,又何尝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只不过他有王命,商人逐利。
在叶欢眼中,后者也许更能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当他们的潜能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便可以为常人之所不能。
损失,一定是有的,但基数一大,所得也会极为丰厚。在微尘麾下的机构之中,就有专门的一种,收集这些商人的讯息。
给出的报酬,亦是足够令后者心动的,于是乎,很多的新消息,新路线,最终就会汇总到苟图昌的手中。
有没有人借此行骗?不用问,一定是有的,因为有丰厚的利益。不过,得罪微尘的后果,稍稍想一想,也知道结局如何。
农业嘛,十余年的发展,可不仅仅是亩产量的不断提高,各种农具的不断革新,以及很多新作物投入生产之中。
与之相适应,是司农处对各种理论的总结,将军说过,这更为重要,利国利民,甚至可以说,是泽被苍生!
什么样的土地,适合种植什么样的作物,各处的地貌,植被,都会被更多的标记。对于情报机构的野外生存,助力极大。
就以距离拓领八十里的这处密营为例,山间的某处田地,是可以种植稻米的,且产量相当不错,反过来,亦可相助与农业。
养殖业和建造业就更不用多说了,前者可以为守护密营的人,提供更多的营养价值,甚或还有情绪价值,让其不再孤单。
如此细节,叶欢能想到,苟图昌就能更合理的做到。在习惯了将军天马行空的思路之后,也会开启自己的视野。
后者则能让他们更好的规避,山中那些猛兽,很多时候,陷阱之中,还会有意外的收获,让密营更安全的发展下去。
正是有了上述的种种手段,才能让情报机构的密营,星罗棋布。在为军队提供准确军情的同时,对生产也有所促进。
当然,密营的存在,主要还是为军事所用的,他的设置,也必须与战略要地息息相关。设置密营,也要有前置的严格程序。
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身为战将,能看得清楚。但却未必能看清全貌,很多时候,苟图昌眼中的要点,敌军未必能知。
差异就在理念上,还有传讯手法与工具。最简单的例子,似拓领八十里外的那处密营,曹军就很难建设,生存都是问题。
指挥大兵团作战,需要主帅的前瞻性,与大将而言亦是一般。站在情报机构的角度,会更为重要,他们的工作,必须先置。
王允和董承当年的谋划,就得到了苟图昌很多的暗中相助,那是因为,早在先帝在位之时,前者对西都的布局就展开了。
不过在首领面前,微尘清风大河暗影之士,一般都不敢提起西都。因为那是苟图昌心中之痛,居然没有发现董卓的假死。
当年消息传来,他是真的向叶欢“负荆请罪”的。叶大将军对之多是抚慰,他也了解自己的情报首领,自律,要求极严。
身为蛟龙一军的统领,眼下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周必知道,在自己身边两百里范围之内,至少有微尘清风的三处密营。
他在唐河与许褚关羽作战的消息,会在两个时辰之内,被送到密营之中,由此中转,再传往各地,将军得知会在两天左右。
再精确一点的时间,他不用知道,想要了解,张嘴问就可以。麾下的情报主官,会比他更为了解,解答将军的一切问题。
算上拓领之外八十里处的密营,两百里范围之内,真正准确的数字,是五个。嗯,也许还不是真正准确,那只是他知道的。
最快的一处,从收到消息,到将之转发至荆州的长公子手上,保守估计,需要十三个时辰,间中,至少还有两次转发。
直线距离四百多里,十三个时辰,听上去,是不是也并非太快?如果听见这个结果的,是曹军将领,定然会惊讶无比。
目下,大概也唯有在定边军的情报机构之中,会出现“直线距离”这个概念,真正的路程,则最少要翻上一倍。
当年的河南之行救出郑玄,你要问叶欢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后续的所有都算不上,真正的所得,就是班明。
有了他,才有了后来信鸽的大规模养殖,五年之后,定边军终于可以真正的飞鸽传书了。但此一点,价值便难以估量。
那还只是第一步,随后,苟图昌麾下的情报机构,在不断精进飞鸽传书稳定性的同时,就在打造理想之中的情报网络了。
练习、布点、实验、练习、布点、实验,这个过程在不断的往复。定边军南征北战,屡遇强敌,情报机构也没有半点停歇。
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和巨大的付出,才有了如今定边军,领先于这个时代的军情体系,令得所有军官,都心中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