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功
桃笺2020-01-31 11:363,265

  杨复听听万芳那里还没训斥完,心下烦躁,索性先转去了杨氏屋里。

  杨氏正在窗下绣花,见他进来便露了笑脸:“今儿怎的回来这般晚?”一边说,一边倒了桌上的茶汤给他,“这是万氏刚送来的,倒是闻起来香,这天气热腾腾的喝一杯正好驱寒。”

  杨复接了茶汤。杨氏好喝清茶,这茶汤里却是加了芝麻核桃之类,东西是好东西,只不合杨氏口味。初时他也对万芳提过,万芳却说这茶汤是好东西,反是清茶不好,因此只管往杨氏屋里送。

  此时看见这茶汤,杨复不由得又多了几分愧疚:“明日我给母亲买些茶叶回来……”孝顺孝顺,顺即是孝,万芳却是事事都要自作主张,便是孝敬了东西来,也教人心中不快。

  “罢了,我这些日子也觉得这东西其实不错,喝了胃里倒是暖的。”多少大事都忍了,难道反为这点小事闹起来不成?杨氏拿了件衣裳来做针线,随口道:“翰林院可有什么事?”

  杨复垂下眼睛,暗自决定明日定要想着买些茶叶来——杨氏若真觉得这茶汤不错,这壶里也不会还满满的了:“朝廷上要弹劾汪直了。”

  “好呀。”当初范家便是东厂上门抄家的,西厂与东厂都是一般货色,杨氏自是没半分好感,听了这话便道,“这西厂若能关了,倒是功劳一件。”

  杨复苦笑了一下,终于还是没忍住,将自己想的说了出来。杨氏皱起眉毛,半晌才道:“你这话说得虽有道理,可那汪直终究还是作恶多端,弹劾他又有什么错处了?难不成没了他,边关还没守将了?”

  “不是为汪直——”杨复喃喃道,“是万阁老……”万安如此做,又哪里是为了朝廷和百姓,分明只是为铲除异己而已。

  说到万安,杨氏也不语了。万安这纸糊阁老的名声近年来越发的响亮,行事也越来越谄媚万贵妃,实在叫人有些看不下眼去。

  然而万芳都已经娶了,还能说什么呢?杨氏只得低叹了一声,道:“你且忍一忍,只要皇上……”

  “皇上只怕……”杨复也只说了半句,见杨氏的眼神倏然有些黯淡,顿时不敢再说下去了。杨氏这些年便是靠着平反的念头支撑下来的,若是知晓没了希望——杨复不敢想她会如何。

  “母亲歇着吧——”那边万芳的斥责声终于停了,杨复便顺势起身。他不敢再与杨氏说朝堂之事,也不知该再说些什么。从前他在书院读书,母子两个相隔千里,偶有书信或衣裳鞋脚传递,便觉得至亲如在身边;如今朝夕相处,反觉得有话不能说,倒像是疏远了一般。

  杨氏点头,看着儿子出了门,只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当初这万芳,杨复并未看上,是她有意,儿子才顺从了她。可是如今——杨氏又如何看不出来,万安根本不会帮忙范家平反之事,万芳也不是她心目中合适的儿媳,这一番让步,实在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夫君——”杨氏看着窗外已经暗下来的天色,心中涌起一股凄凉。丈夫若在天有灵,不知会不会觉得她做错了……

  果然年后开印,便有御史上折子,言京城之中西厂番子以搜捕白莲教余党为由,祸害百姓扰乱治安云云,请封西厂。

  杨复尚未有上朝资格,只听同僚转述,说这御史甚是慷慨激昂,所言亦是有理有据,说如今大同战事不利,汪直自去大同后未有建树,反而吃了几回败仗,至今未能将鞑靼军赶出河套。为遮掩其无能,便编造白莲余党行奸细之事,更大肆搜捕,趁机铲除异己。

  这折子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着便有人跟着上奏折,有些列举西厂种种举动,有些则攻讦如今大同战事,说是汪直掣肘将士云云,好不热闹。

  翰林院的人大都没有上奏折的权力,更不能如御史们一般风闻奏事,故而只能听听别人的消息。便是如此,一连十余日,翰林院里亦是热闹得厉害,甚至还有人因为意见相左竟争吵了起来,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朝上。

  皇帝在朝上大约也被吵得有些心烦,倒是宣召了杨复一回,但也只问了些稗官野史的东西,便让他退下了。

  杨复回了翰林院,便被几名同僚围了起来。

  按说这御前奏对之事旁人不该打听,杨复也不该泄露出去,只是又有谁真会毫不在意,不过是换个法子绕着圈儿的问罢了。何况如今朝中正为汪直之事争吵着,这便是现成的话题,立时便有人问道:“杨兄今日可有借机向圣上进言西厂之事?”

  杨复不由得看了此人一眼。此人是个老翰林了,十余年来也不曾挪过位置,平日里亦不起眼,可听今日这话,难不成他也是万党之人,特地来盯着他有无按万安吩咐行事的?

  “皇上只问了几个典故,并未提朝堂之事。”杨复其实被召见之时也曾犹豫过,但皇帝这回不提正事,他倒是暗暗松了口气。

  “圣上不提,杨兄你也该寻机进言才是……”一名年轻编修扼腕叹息,只恨自己没有面圣的机会。

  杨复正色道:“圣上若不垂询,我等本也无权置喙朝堂之事,又如何能妄言呢?若圣上垂问,我自是要如实回禀。”

  这话说得也没错,有几个老成的便微微点头,却有些年轻气盛的彼此互看,都有嗤笑之意,还有不知哪个人低声道:“这倒是明哲保身……”显然是意指杨复胆小了。

  正在此时,忽见一名编修小步跑了进来,神色有些激动地道:“边关报捷,说是歼了鞑靼兵近千人,还杀了那什么达延汗的妻子,可谓大胜了!”

  这下子没人再关心杨复了,纷纷围着他追问:“如何胜的?”

  “年前不还说有奸细出没,吃了几回败仗么?”

  这编修摊手道:“这我却不知晓了,只是方才在路上遇到中书舍人,随便听了几句。”这样的消息自是先报内阁及皇帝知晓,翰林院这样衙门总是最后得知,若不是他在路上遇到,怕是到今日散衙之时才能知道呢。

  不过不管怎样,对鞑靼人的大胜是真的,众人不由得都激动起来,议论纷纷:“保国公果是能臣干将!”

  保国公朱永,从前是抚宁侯,去年因在建州大败女真立功,被封保国公。今次鞑靼人入河套,又是他为总兵前去御虏,说起功劳,自是有人提他。

  便有别人道:“王尚书亦是提督军务呢!”这王尚书便是王越了,朱永为总兵,他便是提督,军功自有他一份。

  不过立时又有人哼笑道:“王越?两铖而已……”

  顿时就有人应和着笑了起来。年前,那小内监阿丑在永寿宫做的戏已传了出来,王越与陈铖皆是汪直一党的话也传开了,众人自是都知道这两铖说的是什么。

  但也有人道:“听说王尚书与汪直近来也是不睦……”

  这也是真的,听说王越与汪直在大同时还曾激烈争吵,之后王越时时作梗,汪直无奈,才上奏折给皇帝,请调锦衣卫协助抓捕白莲教党。

  “狗咬狗——”有人轻声说了一句,换来一片笑声。

  “既是这般,汪直也不必再监军了吧?”又有人说道,“圣上该把他召回京城了。”

  内监为监军,一直都是朝中官员们十分厌恶之事,无论文臣武将。因此这话一出,立刻得到无数应和:“这些阉人懂得什么,不过是指手画脚罢了。处处掣肘尚不自知。”

  “可不是。若胜了便是他们的功劳,若败了,便是兵将不力……”

  众人议论纷纷,杨复微微皱眉,趁着无人注意他时悄悄走了出去。自从皇帝时常召他奏对,他在宫中也渐渐有了些人脉。对鞑靼人大胜这般的好消息,打听一二并不为过。

  “竟是汪监军那一路……”打听来的消息,却与翰林院众人猜测的并不相同。

  “是王尚书密奏陛下,让保国公率军自南路而行,王尚书与汪监军往榆林。后来抓住了白莲教的探子,探知鞑靼人的王庭在威宁海。汪监军假做与王尚书反目,要率亲信返回京城,其实是悄悄带着白莲教的奸细去威宁海查探军情了。”

  说话的小内侍颇有几分意气风发的样子。汪直也是内侍呢,却能在边关建下这般大功,他也觉得与有荣焉。再说这事儿也不是见不得人,透露一二既无风险,还能得些好处,他自然乐意:“威宁海那边,这个季节还有大风雪,鞑靼人未曾防备,被咱们打得溃不成军。这回把那达延汗的妻子都杀了,听说那女子可是他们族里的女英雄!只有达延汗一个小王子逃了。圣上大为欢喜,正要议封赏的事儿呢。”

  皇帝欢喜,宫里他们这些奴婢才有好日子过,自然也是要跟着欢喜的。

  杨复掏个荷包打发了这小内侍,不由得苦笑了起来——正要弹劾汪直,他就这般大胜,不知万安此时做何感想?这弹劾之事,怕是也做不下去了,前些日子上书的那些御史们,脸怕不被打得啪啪作响了。

  不过,萧谨是前往大同缉拿白莲余党的,既然此次大胜,想必他也立了功了罢……

继续阅读:第二百一十七章 打算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五彩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