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送康王一个白眼,找个椅子坐下,“三哥胸怀宽广,自然不会为了之前的事情一直记恨。”
康王冷笑,“这话你信?”
“不信。”靖王很干脆,也很光棍,“你提议的那些我也不是没考虑过,但是现在朝堂上是个什么情形,不用我说你也清楚。老九狡诈,早早的就让他的人把六部尚书的位置给占满了,苏小小又跟寿亲王府世子妃和昌平郡主交好,有这层关系在,寿亲王表面上看着公正,实际上却偏向老九那边,老九起步最晚,现在实力却远超咱们,我要是再拎不清现状,跑过去找他合作,不是上赶着送他登上那个位置吗?那我还争什么争,直接俯首称臣得了。”
这话说的言辞恳切,康王也觉得有道理。他跟靖王之所以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就是顾忌着安王那边。
说了一番肺腑之言,靖王又开始按成王教的道,“说实话,咱们兄弟争夺那个位置可以,老九掺和进来,我实在是看不上。咱们为了那个位置努力了多少年,老九才奋起了几年?靠着女人和阴险卑劣的算计后来居上,反而超过了咱们,我心里实在不服气,哪怕最后那个位置是你得了呢,也比老九那个病秧子得了强。”
这话说到康王心坎里去了,自然,在他心里,只要不是他,无论是谁登上皇位,他都不会甘心,但安王登上那个位置,尤其不能让他忍受。
想想吧,安王虽然少时聪慧,有神童之称,后来却因为身体的原因,不但不能习武,书都不能多看,以免劳累,有损健康。就这么着,六岁以后,安王就成了不能活过二十五岁的病秧子,文不成武不就的废物。
自此,康王几个再也没有把安王放在眼里——早晚要死的人,又没有任何威胁,何必多费心关注?
结果,人家安王突然好了,不但好了,还惊天大反转的表现出极强的智慧和谋略,把他们这些之前瞧不起他的人都甩在了后面。
被一个向来瞧不起的废物超越,康王的心情可想而知,能甘心顺气才奇了怪了!
看康王沉默不语,靖王就知道有戏,再接再厉道,“反正我是不乐意让老九压我头上的,到底要不要合作你给个痛快话。至于咱们俩,等解决了老九,再各凭本事,怎么样。”
“好!不过老三……”
“三哥那你就不要想了,我是不会因为跟你合作,就得罪三哥的。”靖王直接打断康王的话。他又不傻,现在他和成王才是利益共同体,跟康王只是暂时合作的敌人,为了敌人得罪朋友的事,坚决不干!
康王也知道靖王不会答应,就是试探一下,被拒绝了就不在多说,转移话题,“你既然找上门来找我合作,想必有了章程?”
靖王得意一笑,“老九现在有两大臂膀,一个是左相,另一个就是六部尚书。左相老奸巨猾,不好弄,但是六部尚书那里可以想想办法。”毕竟当初是傀儡一样的官职,现在即便掌了实权,也坐不稳,很容易就能给弄下去,甚至还能借此牵连到安王,从六部入手,再合适不过。
康王眼睛一亮,“从六部尚书入手……蜀国那边一直有犯边的意图,依我看,开战的日子近在咫尺。兵部掌管粮草和兵器,要是这时候出了问题,兵部尚书难辞其咎。”
靖王顺着康王的思路一想,“呵呵”直乐,“户部负责调拨军饷,也大有可为。”
两部都有他们的人,想要动手脚太容易了。
康王和靖王在这边谋划着,边境又有急报快马加鞭的送了过来。
朝堂上没有明确主持大局的人,遇到大事了都是寿亲王召集几个内阁大臣连同成王、康王、靖王、安王一起商量着来。
此时也不例外,在寻常开小朝会的明镜殿里,一群人聚在一起商议。
寿亲王辈分最长,把急报看了一遍后,传给身旁的成王,“你们也都看看。”
“蜀王狼子野心,早就意图不轨,现在终于按奈不住了,露出獠牙。陈关总兵说,月前蜀国就率军攻打陈塘口,贼子凶猛,连下两座城池,现在眼瞅着陈关也保不住了,大家说说,接下来该怎么办?”
眼瞅着急报传了一圈,寿亲王率先开口,同时隐隐有些头疼——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现在朝中群龙无首,最是混乱的时候,偏蜀国那又不消停。心里把死了的太后和梁王骂了个遍,要不是这两个祸害为了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把朝中的消息透漏给蜀国,蜀国也没有胆子大举兴兵,毕竟是曾经的附庸国,胆气并不是很足。
梁王鼓捣着把蜀王的胆子养大了,现在梁王一死,一堆烂摊子留给了他们!
安逸侯摸着胡子道,“攘外必先安内,我以为,蜀国边陲小国,即便一时得胜,也不足为惧,当务之急,是先推举新帝登基。所谓蛇无首不行,只有有了领头的,大家才有了主心骨,朝堂也才能稳定下来。朝堂稳了,边境自然也就稳了。”
安逸侯是靖王的岳父,以军功起家,先祖曾跟着开疆扩土,大明朝建立后,被封为安逸公,传三代始降,到现任安逸侯时,已经是第四代了,要是再沾不上点从龙之功,安逸侯之子就降为安逸伯,然后是一等将军,再然后就没了爵位可袭。
一旦没了爵位,子孙后代再不争气,安逸侯府则被排除在勋贵之外,再想翻身就难了。正因为如此,现任安逸侯才汲汲营营的把自家闺女嫁入靖王府,又费心劳力,死心塌地的想要推举靖王上位。
以前或许还不敢想,但现在成王都跑过来帮着靖王,安逸侯的心思就更加活络起来,今天更是想着要把靖王登基为皇的事情定下来。
安逸侯一开口,左相紧跟着附和,“不错,当务之急是先推选出贤德之君,如此,方能众志成城,一致对外的御敌。我建议,不如把朝中从一品以上的官员都召集起来,大家共同推举,不但公允,还服众。”
尚书正好是从一品的职位,只六部尚书,安王这边就占尽了便宜,要是真这么推举,安王上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经历了这么多事,这会儿可不兴什么谦让。你谦让了,别人不谦让,皇位就是别人的了。
左相想的明白,索性厚着脸皮道。
“这是什么话,驻守边关的封疆大吏也是从一品的职位,还有在外的侯爵公爵……都把他们召集回朝,岂不是要乱了套?你是就嫌蜀国那边还有人抵挡是吗?”
康王的老丈人闵国公顿时不干了,直接问到左相脸上。
安逸侯附和,“就是,谁不知道……哼,你打的什么主意,以为没人知道吗?国家危难关头竟然还想这些一己之私,你可对得起圣宗皇帝对你的信任?”
礼部尚书道,“左相就是因为对圣宗皇帝忠诚,才不忍朝堂动荡,希望早些安定下来,才有此提议。侯爷方才提议这些,不也说了‘攘外必先安内’吗?”
吏部尚书点头附和,“正是正是。侯爷才说过的话怎么能不承认呢?还是说,这话只能你说,不许旁人提?”
兵部尚书直接对闵国公道,“国公大人也不必担忧把人召集回朝地方上会乱了套,所谓事从权急,并不需要叫旁人,只需咱们京官把事情定下来就可以了。都是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官员,咱们这边有了决断,地方上也不会有异议。”有异议的直接撤掉就行。
工部尚书“嗯嗯嗯”的表示赞同,刑部尚书也摇头晃脑的讲经据典的肯定左相的做法,户部尚书摇旗呐喊,负责补漏。
靖王康王一派的人气红了脸,双拳难敌四手,嘴少的说不过嘴多的,论打嘴仗,安王那边完胜。
安逸侯本来想趁此机会推着自家女婿上位,结果差点便宜了安王,心里那个气就别提了,同时更是心惊安王的势力,跟靖王交换个眼神,更加下定了跟康王合作的决心。
康王这边亦是如此。
眼瞅着吵嚷的越来越乱,寿亲王无奈的把话题拉回来,“这些事情以后再说,现在大家先看看陈关这边怎么办?派兵支援是必须的,还有调拨军饷,发放物资,李大人、宋大人,你们看该怎么办?”
李大人是兵部尚书,宋大人是户部尚书,分别管着军资和钱粮。
“这……”李宋两位大人对视一眼,李大人苦着脸道,“咱们国家长久以来没有战事,兵部的库房里面兵器都生了锈,完好的只有不到两万把大刀,五万把长矛……其余的,铠甲之类不足五千套……”
“什么?就这么点东西?你这兵部尚书是怎么当的?库里面的东西呢?”安逸侯率先跳出来叫嚣。
兵部尚书虽然苦着脸,却并不心虚,扭头理直气壮的怼道,“本官接手吏部时,就是这样,侯爷要是有什么质疑的,不如把左侍郎叫过来当面问问,左侍郎可是一直在吏部里的,为何会如此,应该知道的很清楚!”
右侍郎是梁王倒下后,新提拔上来的,唯有左侍郎干的久,但左侍郎是康王的人。靖王和康王现在合作,安逸侯自然不会找左侍郎的麻烦,见李大人把左侍郎推了出来,立刻转移话题,“即便如此,你也有失察之过,你当尚书也有一年了吧?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一开始不提?”
李大人怡然不惧,“侯爷不是本官,怎么知道本官没提?本官一上任,查知此事后,就连着向皇上上了三道奏折,提出让工部重新冶炼兵器,皇上皆留中不发。皇上不同意,本官有什么办法?难道还要本官私下里制造武器,把库房给添补上?”
李大人口中的皇上是过世的小皇帝。
小皇帝一个两岁的孩子,自然不懂这些,根本还是在死了的太后身上。但死都死了,总不能还继续问罪吧?所以,李大人提出来的问题根本无解,安逸侯也不能再咬着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