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漫下金钩钓鼋鳌
小隐山人2015-10-25 04:113,636

  陈景这次来泉州是奉了陈老爷的令,来给张克成送管家的,那是老管家的大儿子陈渊。前天夜晚来到秀涂,只匆匆见了一面,就被张克成打发分别到法石、秀涂监督基建去了,明珠捎的信也没能交给张克成。

  知道张克成昨日出海,牵肠挂肚地一宿未眠,今天一大早就进城来到陈府。刚到客厅门口,就碰到陈维仁和陈瓒正在打发蒲家来人“合约上写的清楚明白,在客户报案起一个月内,若无确切消息,定当按合约赔偿。您回去向蒲老爷禀报,保险商行断不会自毁声誉的!”

  送走蒲家管事,陈维仁和陈瓒刚回到客厅,陈景忙上前问道“三公子,陈公子,子安公子可有消息回来?我可是担心死了。”

  “哈哈!陈大哥休要担心!昨夜子安已有回音,他和马大人正在连石尾乌岛审讯人呢,今天就会回来,这次可是打了个大胜仗啊!”陈瓒笑着安慰陈景道。

  “究竟是怎么个情形,三公子快和我说道说道。”陈景急不可耐地催促道。

  “啊,是这么个情况……”陈维仁把张克成来信中介绍的情况,向陈景叙述了一遍,正说之间,就听到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原来是张克成等人回来了。

  “啊,子安回来了!怎么这么巧,张大哥、大嫂怎么和你们做了一路?”陈维仁等人见张达陈璧娘夫妇和张克成一起走了进来,急忙问道。

  “我是从法石过来的,姐姐、姐夫也是刚到法石。知道陈大哥来府中找你,就一同赶过来了。”张克成端起桌上的凉茶边喝边回答道。

  “嗨!生生地气死我了!没想到我才离开三天功夫,竟然错过了这么一场大热闹!早知如此我就不回去了!后悔死我啦!”张达气哼哼地嘟囔着。

  原来张达和陈璧娘这次回乡,匆忙地收拾了一下,招募了二百一十个畲族姑娘和六十多名徒弟,就急匆匆地往回赶,在泉州湾碰上了刚刚归来的张克成一行,路上得知分别这三天的变故,张达就懊恼地要死,这时逮到机会发泄了一通。

  “张大哥是员虎将,这次要是有您一定更是热闹!不过张大哥无需懊恼,怕是以后有的是上阵拼杀的机会!”陈瓒看到张达一脸的不高兴,出言解劝道。

  “好了,姐夫莫气了。我们还是商量一下以后的对策吧!”张克成也劝解道。

  “这次蒲家可是栽了一个大跟头,当下需要防他们狗急跳墙!”纪灵说道。

  马德民接言道“眼下还不可能,一是蒲家派去的两拨到连石尾乌岛打探的人,被我们截获了,蒲家现在肯定知道连石尾乌岛已失陷,但不了解内情,一时难下决断;二是眼下蒲家要大规模举事也不是时候;三是蒲家可以把责任推到王茂悦、常挺、孙伏胜头上和我们打御前官司。”

  “马大人参奏王茂悦、常挺和夏璟的奏章已经发出,不日朝廷必有回音。陈景大哥你今天就赶回陈家寨,向老爷禀报这里的情况,请他老人家设法运作一下,联系一下故旧门生,影响影响朝廷决断!”张克成向陈景说道。

  陈景期期艾艾地回答道“好!我马上回陈家寨!只是,只是……这是小姐给你的信和秀萍小姐给你做的靴子。”

  张克成可没有这时的忌讳,接过明珠小姐的方胜和秀萍做的皂靴,也不理会他人的眼神,到了东间书房,展信一看原来是首小令“天未晓。更漏穿花声缭绕,窗里月光少。冷霞寒侵帐额,残月光沈树杪。梦断锦闱空悄悄。强起愁眉小。”缠绵之至,相思之情溢满纸间。张克成想了想,自己会的诗词实在有限,只好剽窃了一首记不清是谁的《卜算子》∶“杨柳绿成阴,初过寒食节。门掩金铺独自眠,哪堪逢寒夜。强起立东风,惨惨梨花谢。何事王孙不早归?寂寞秋千月。”自我感觉倒也应景,于是出门交给了陈景让他转交明珠作为回信。

  ……陈景这边刚刚离去,曹渊和林成恩已联袂而至“子安回来了吧,快把老曹给急疯了!”人还未至声已先闻。一进客厅就拉着张克成的手急不可耐地问“到底是怎么个情景,老曹这两天总是陪着笑脸打发蒲家,都快累死了。快说给我们听听!”

  张克成只得简要的把经过叙述了一遍“……眼下王茂悦、常挺通匪罪状一定,只是蒲受庚怕是还一时难以搬到。”

  “哈哈,哈哈!老林,我和你说什么来着?我告诉你放心这次蒲老贼不死也要脱层皮,你还不信,老是担心这担心那的。怎么样?让我老曹说着了吧!嗯,这是什么来着……噢,我想起两句诗‘漫海撒下紫金钩,钓得蒲贼鼋鳌来’噢,不对,是‘钓得蒲贼老鳖来’!哈哈!怎么样?!老曹也做得诗了!哈哈,老曹头一回作诗竟然得了这么好的佳句!哈哈!老曹我真是太有才了!哈哈!”曹渊手舞足蹈地大喊大叫,众人一看也都乐了。

  ……世事本来不公道,有人欢喜有人忧。蒲家大厝客厅里,一众人都是愁眉苦脸。孙伏胜耷拉着脑袋站在蒲寿庚当面,一副死了爹的模样“要不然,我亲自去一趟连石尾乌岛?”

  “没那个必要了!连石尾乌岛失陷已是定局。先前去的人怕是也陷了进去,你这时去怕也于事无补。问题的关键是王茂悦、常挺的下落,还有就是他们究竟有没有落到张克成的手里、他们会不会把我们给抖落出来?!”田真子忧心重重地说道。

  “伏胜,启动‘鼹鼠计划’,一定要打探出王茂悦、常挺的下落和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唉!本来这步棋是等到关键时期用的,现在……你去办吧!”蒲寿庚叹声吩咐道。

  蒲寿庚这三十年来,在泉州可以说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这次吃了张克成的大亏,心中恼怒之极,但为了将来的大计,他不得不暂时忍下这口气。

  ……谢小环这些天在陈府过得悠闲极了,每天除了和王氏唠唠嗑,就是弹弹琴、填填词。几天不见张克成心底也感到空落落的。听说张克成回了陈府,急忙前去寻找。刚刚出内宅迎面碰上了匆匆赶过来的陈璧娘。

  “妹妹这是要到哪里去?怎么半天也没看到你的踪影?”陈璧娘看到谢小环行色匆匆的摸样首先开口询问道。

  “啊!是姐姐!我去客厅看看,听说子安回来了。”谢小环给陈璧娘施了一礼回答道。

  “啊!子安刚刚已经回法石了,说是发现一个什么、什么人才。子安他们匆匆赶去了,今天像是不回来了。”陈璧娘解释道。

  “啊?!……”谢小环失望之情溢满脸颊。

  ……法石庄园内,张克成正兴致勃勃地一边和一个三十多岁的文士说着话,一边认真地翻看着一卷图纸“这个创意很好,只是车轮和车厢的连接处如果加上弹簧就好了。这样不如杜先生就留在这里,我们成立个研究院专门研究一些先进的经世济民的物件。”

  这个杜先生是杜杲之孙、杜庶的儿子杜炎清。杜杲(1173-1248年),字子昕,宋邵武城关人(今属福建),是南宋战功显赫的爱国将领,且有文才。是南宋是难得的文武全才。)根据史料的记载,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宗王口温不花部攻安丰,时杜杲知安丰军,他先把军民迁到淮城,命儿子杜庶押运银粮接应,设伏兵于城的四周。蒙古军扑了个空,杜杲即率军穷追猛打,大获全胜,蒙古军败退。蒙军又利用火炮攻城,把安丰城的城楼全部摧毁。杜杲一开始也是一坏即马上补上,后来杜杲发明了一种用木材搭构起来的移动木楼,因为很高,可以放到护城壕沟的旁边,上面开有箭窗可以射击,楼与楼之间用横木连接,可以如同城墙上一样的调动兵力,这种楼的坚固度是普通城楼的三倍,而且制作方便,杜杲一下子就做了几百个,布置成防线,哪个楼被蒙军击毁了就同位置换一个新楼上去,就如同一道移动城墙。杜杲还发明了鹅梨炮、三弓弩炮等武器帮助守城。

  杜杲的儿子杜庶也发明了一种排杈木帮助守城,,有一种新发明的用木头撑开网罩在城墙上,以网的弹性和韧性以及网与墙间的空隙来消弭抛石器投来的扔砸城墙的大石头,以保护城墙的做法,也被当时使用在安丰城墙上。

  朝廷为彰其功,升杜杲为权刑部尚书,他恳辞。淳祐元年(1241年),杜杲再三请辞,朝廷授予工部尚书,以直学士职退休。(见《宋史•杜杲传》)

  因不满朝中奸人当道,杜杲晚年专意理学、格物。淳祐八年(1248年)病故,享年75岁。朝廷赠开府仪同三司。

  儿子杜庶任两淮制置使、知扬州、知隆兴府、江西转运副使等职因“浸yin‘诲械巧器’也不容与太师贾似道和工部,退职还乡,抑郁而终。

  杜炎清秉承父志,专心研究格物,制造出了四轮马车,很是夺天工之巧。上月在赴泉州推广途中为海匪劫持,这次刚被解救出来。

  “创意……嗯。大人这个词用得好。不过承议郎大人所说的弹簧是个什么物件?”杜炎清有点不明所以地问道。

  张克成从书案下拿出一个刚刚用拉丝机拉出的钢丝卷制的弹簧,递给杜炎清“这是前几天才做出来的,嗯,当然它还太细,如果加粗的话,放在马车上定可增加舒适度。如果杜先生同意留下,这个研究院就由您主持,这个研究院就设在法石前院,杜兄也可把家眷接来。”

  杜炎清一来刚刚被张克成解救出来,二来也希望所研究之物能得到生产、使用,三是看到张克成拿出的弹簧也有点匪夷所思。想了想就答应下来了。

  张克成高兴地跳起身来,拉着杜炎清的手“好极了!能得天巧(杜炎清字)先生相助,研究院他日定会放出异彩的!云泽(陈瓒字)兄安排摆酒庆贺!”

  众人有些不理解张克成为什么像寻到宝似的看待杜炎清,张克成也不理会,起身待要招呼众人一起和杜炎清去花厅,一个畲族小丫鬟前来禀报“谢小姐和张夫人(陈璧娘)来了。”

  ……

继续阅读:第34章 海上明月共潮生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重塑大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