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南洋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须得耐心等待,等积累到一定的财富,组建了自己的船队,待到时机成熟时方可成行。
可是自己所有的生意都交给手下得力的人打理了,不需要自己费心,高天赐一时百无聊赖起来。
如今天下,除了正规学堂书院中传授的儒学,其他学问基本都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还是半工半读的学徒形式,学习的效率可想而知。若是创办一个学堂,可以传授各种技艺,岂不是可以很快招揽天下奇人异事?
高天赐被自己突然产生的这个想法给吸引住了,久久地思考着,最终决定立即行动起来。如今根据形式,自己这边只有墨允章这个墨家学派的首领和李佩霞的父亲李立章,看来学堂只能建在无锡。李立章可以在学堂全职授课,墨允章可以兼职,日后再请其他人前来授课。
高天赐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可以为自己日后的发展以及大明朝的未来培养各种有用的人才。怀揣着这个想法,高天赐兴冲冲地赶到了无锡,直奔开泰木工行。
“天赐?来之前也不知会一声,不知此次前来所为何事啊?”墨允章虽然已经习惯了高天赐这样不请自来,也不打招呼的作风,但是他实在不知道高天赐为何而来。
“允章啊,我有一个想法,你一定会感兴趣的,这可关系到你们墨家的复兴啊!”高天赐故意这样掉墨允章的胃口。
“哦?我们不是商议入朝为官,建功立业然后再复兴墨家吗?”墨允章有些不解。
“我想创办一所学堂,不讲四书五经,专讲诸子百家中实用的学问,你看如何?”
“哦?嗯……虽然这个提议很好,但是这样的学堂必定不为天下人所接纳,所讲授的内容也会被斥之为奇技*巧!”墨允章对这个想法一下子失去了兴趣,他觉得不转变世人的观念是不能将这些东西搬上学堂的。
“允章,你不必多虑,我这所学堂不必挂学堂的名号,也不称书院,叫个某某堂就行了。就如武师开馆收徒,工匠招收学徒一般,只是按照书院的模式授课,不用做工,不用交钱。”高天赐将自己的想法完全交代了出来。
“如此便容易施行,不过这不做工,也不交钱,开支颇大呀!”
“不必担忧,如此集中精力学习,便可短期速成,不必像学徒那般话费那么多年才能入门。待学成以后,可以进入你的木工行做工匠,也可由我们安排做别的营生,反正到最后是为我们所用,只是让他们提前领了工钱罢了。”高天赐这个说法倒是让墨允章感到很新鲜。
“我算是服了你了,论心思缜密,细小入围你不如我,但是这天马行空,宏观布局我真是甘拜下风啊!”墨允章这么说算是认同了高天赐的想法。
于是两人便在无锡城郊买下一座旧的宅院,让木工行里的工匠翻新了一下,命名为“百技堂”,顾名思义就是传授各种技艺的地方。
学舌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招收学生了,墨允章手下的工匠对他的技艺都是十分折服,所以墨允章便让手下的木匠前往乡下去招收那些没有钱上学堂的少年。
这些工匠在自己的家乡都有一定的名气,把这免费上学的好事一说,就招来了不少学童。一听说不交学费还提供食宿,能识字算数,还能学到手艺,不少父母都带着孩子去“百技堂”报名。
这一下子来的人太多,高天赐也不得不要筛选一番,选出天资聪慧者进入“百技堂”学习。
高天赐一共出了三道题,都是不太复杂的智力测试题。第一题是简单的河内塔,只有三个环,大小不一,穿在一个木棍上面。总共三个木棍,让那些孩童一次移动一个环到另一个木棍上,最后把所有的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从最左侧的木棍全部移到最右端的木棍上。
第二题是一道推理题,你父亲的父亲的孙子的叔叔是你父亲的什么人?限时回答。
第三题考察动手能力,用泥土捏一个泥人,看谁捏的*真。
三道题考下来最后择优录取了三百人,这些都是十二三岁大的孩子,真是好奇心求知欲很强的年龄。为了让孩子的父母放心,每个孩子都留下了家庭住址,每个月放假五天,由“百技堂”负责接送。学成之后可以由“百技堂”安排去处,也可以自谋出路。
高天赐在城中请了十多名秀才来给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读书认字,学算术。墨允章和高天赐一起制定了“百技堂”的教学计划,学制定位三年,第一年是启蒙,也就是认字,算数,考试通过便可继续学习;第二年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技艺进行深入学习,先暂定木工,农学,账房三个方向,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设;第三年承接第二年的课程,并安排实地学习。
高天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就这样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以后无论是在即开展各种生意需要用人,还是朝廷以后抵御外地都极为有用的。
木工老师眼下就有现成的,李立章这样一位能工巧匠当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墨允章这个墨家巨子也可以来兼职上课,所以这木工便是最强的一科。
账房也算是一个比较普通的行当,先生也是比较好请,学员毕业之后也比较容易谋生,这也不需要担心。
农学就比较麻烦了,总不能找个有经验的老农来教书吧,那样也太没理论高度了。想来想去,历史上有名的人当中有擅长农学的吗?忽然高天赐眼睛一亮,有了,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徐光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