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完颜亨毙命
静好居2015-10-25 09:427,387

  完颜亮,干掉了太宗一系,接着改制大洗牌,顺手,将完颜亨,一脚出朝廷,外放去。结果,外放了还是不行,完颜亨根本不买账。完颜亨认为,天下是老子的父亲兀术,参与建立并巩固下来的,你完颜亮算个什么东西!

  不少不利完颜亨的传言,就传到了完颜亮的耳朵里。完颜亮怒了,开始谋划着,如何对付牛气冲天的完颜亨。至于,完颜亶在兀术临终前,所说的“绝对保全完颜亨”的信誓旦旦,有啥用?他连自己也保全不了。

  时值,绍兴24年,女真正隆六年(1154),完颜亮,将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李老僧。

  李老僧,很快就找到了完颜亨的家奴六斤。这个叫六斤的家伙十分狡猾、聪明。因此,完颜亨让他做奴隶头儿,叫他管着家里的所有家奴。

  李老僧对六斤说:“你本是渤海的大族,命途多舛,遭到别人连累才成为奴隶。难道,你不想翻身吗?”

  狡黠的六斤,立即意识到李老僧的目的。六斤,曾经与完颜亨的侍妾,有奸情。完颜亨知道了,大怒道:“我一定要杀了六斤,这个狗奴才!”

  后来,完颜亨也许被千头万绪之事缠身,也就耽搁了。

  每每想到这档子事,六斤总是不寒而栗。如今,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只要诬陷完颜亨造反,自己就能自救,甚至还能摆脱奴隶身份。

  不久,完颜亨另外的一个家奴,从京师回来,告知完颜亨,徒单阿里出虎,被完颜亮诛杀(徒单,复姓。女真人的姓氏之一)。

  完颜亨说:“他有免死铁券,怎么能杀他呢?”

  家奴沉默了一阵,缓缓说道:“陛下若一定要杀,免死铁券也不过是废铁。”

  完颜亨,似乎在一瞬间明白了过来。想起完颜亮,将自己的不断调动,肯定是怀疑自己的忠心。

  “很快,就轮到我了!”完颜亨,自言自语。

  六斤,立即将这番话,添油加醋地报告给李老僧。

  李老僧,请示了完颜亮之后,立即将完颜亨抓了起来。但审问来审问去,始终没有找到证据。完颜亮大怒,将审问的大理寺官员,及李老僧,臭骂了一顿。

  惶恐的李老僧,也是明白人。皇上一定要完颜亨死,罪名不过是一个程序而已。

  当天夜里,李老僧悄悄来到天牢,命人将完颜亨处死。完颜亨惨痛之声,达于天牢之外。接着,完颜亨的王妃徒单氏、次妃大氏,及子完颜羊蹄等三人,皆死于非命。

  完颜亮听闻完颜亨死了,滴下几滴眼泪,毕竟是自己的堂弟,然皇位争夺历来你死我活。无奈之下,派人告诉完颜亨的母亲说:“你的儿子犯了国法,朕准备派人询问。没想到,听说他喝水呛死了。”

  这么无聊的理由,完颜亮也真够幽默的,但人已经死了,还能怎么样?

  至此,完颜亮认为,对他有直接威胁的政敌,全部死亡殆尽。

  完颜亮,安然坐在宝座上,看着匍匐于地的大臣们,心里想着:我终于可以安心地,坐稳皇位了。接下来,我可以施展我的抱负了。我要让天下人看看,我完颜亮才是卓有才干的明君。我是谁的子孙?我乃太祖阿骨打的孙儿,我乃宰相韩本的嫡子。想我父相,三朝元老,宰相三朝,被誉金国第一相,无可比拟的能臣、功臣。我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比谁都强都优越,自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个皇位由我来坐,才是天经地义。

  此情此景,当年谋算天下的完颜亶、完颜兀术,恐怕做梦都想不到吧。

  曾几何时,被视为金军化身的一代猛将,完颜兀术,没有能够达成最后心愿。

  其独子,完颜亨,毙命!

  完颜亶,狼狈死去。完颜兀术虽然安然离去,但也断子绝孙。曾经,辉煌腾达的完颜兀术,其一脉后人,烟消云散。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

  天,不从人愿。完颜亨。孛迭,毙命!

  当年,笑傲天下的完颜亶与完颜兀术,叔侄二人,战胜了强大的内外敌人,却丝毫没料到,最大的敌人,就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赢得了天下,却是否输了自我呢?

  不可一世的完颜兀术,最终还是后继无人。

  同样不可一世的秦桧,与之相比,秦桧的继承人秦熺,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说,完颜亨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将,那秦熺就是一个典型的浅薄纨绔,烂泥不墙。然而,这并不影响,秦熺趋炎附势、步步高升。

  秦熺曾经被秦桧安排,兼领秘书省。

  绍兴十七年(1147),秦熺乘其父专权期间,兼任秘书少监,负责掌管古今图籍、国史实录、天文历数等。

  他要求地方官员,负责搜访图书,并抄录了绍兴陆氏的藏书,命当地官员,将其陆氏藏书等,呈交三馆。

  就是说,秦熺为此,利用职务之便,谗言称“会稽士大夫王铚,家藏野史以谤时政。”派浙江转运史吴彦猷,将王铚家的藏书掠走大半。

  王铚卒后,他依仗父威,欲再取其所剩藏书,对其子王廉清,许以官职。

  王铚长子王廉清,字仲信,不为所动。苦守旧藏,号泣拒之曰:“愿守此书以死,不愿官也。”

  秦熺又唆使郡县官,以祸福利诱相胁,王廉清皆不听。秦熺,恨不能夺而罢休。

  王明清,在其《挥麈录。后录》中叙述,其藏书被掠之事。而秦熺,将掠夺王铚的藏书,加盖印章,印有“秦熺之印”、“桧”印等。

  秦熺,不仅为所欲为,还篡改《建炎以来纪实》。把南宋初年国史实录中,不利于养父秦桧的内容,或毁弃,或改写。南宋官方史料,大多出自其手笔。

  绍兴十八年(1148),秦熺为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

  因才疏学浅、胸无翰墨,纯粹纨绔忝侍读,终究“侍”不下去。

  这不要紧,反而加官进爵。接着,进加秦熺礼部侍郎,提举秘书省。

  然而,朽木不可雕也。

  有一次,秦桧找秦熺议事。秦熺,穿了件黄色的衣服前来相见。秦桧一见,脸拉得老长,冷冷地说道:“换件衣服,再来见我。”

  秦熺马上换了件,葛黄色的衣服。换是换了,换汤不换药。关键的禁忌,依然如故。秦桧看儿子,似乎没有听懂自己的意思,便恶狠狠地瞪着儿子道:“你给我滚回去,换件白色的衣服再来见我。”

  秦熺委屈地辩驳到:“葛黄色的衣服,贵贱都可用。”秦桧没有再骂儿子,只是长叹一声道:“别人都可以用,只有我们秦家的人不能用。”

  足见,秦桧在某些问题上,还是谨小慎微的。

  秦桧,很清楚自己的追求。自己一生,最大的奋斗目标就是权臣,掌控天下的权臣,而不是九五之尊。黄色服饰,那是皇家才能有的专用服色。赵宋王朝立国近二百年,启是小小的秦家能撼动得了的?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掌控天下,拿皇帝当傀儡,已是臣子的极限。再想向前,就是阴谋造反,改朝换代了。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秦桧虽然厉害,但也从未有此想法。因此,自己虽然权势滔天,但依旧小心谨慎,不犯大罪。

  秦熺很显然,没有猜到父亲的心思。他只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权倾天下的秦相公。丝毫没有去想,自己的养父,用过了无数的阴谋,跨过了无数阴沟,才获得今天这样的地位。

  没用归没用,秦桧就这么一个儿子。虽然是养子,也毕竟是秦家唯一的香火。

  秦熺凭借秦桧的权势,先成为科举榜眼,接着一路高升。仅仅六年之间,就官至枢密院事,地位仅次于秦桧。

  然而,此时的秦桧,已经白发苍苍,奄奄一息。

  ——————————————————

  绍兴甲戌(24)年(1154年)春,金廷完颜亨毙命,宋廷举子聚临安。

  “娘娘,虞允文、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果真都在会试名单中。”亲军头领辛永宗,于中宫书房汇报。

  “去年秋闱,朝廷举行锁厅试,陆游第一名,秦埙得了第二。那是陈之茂为主考。陈之茂为官正直,且一向不满秦桧。他当然不会买秦桧的账,照样是公事公办。然而,最终胳膊扭不过大腿,还是秦埙得了第一。今年的会试,主考官是秦桧的亲信,御史中丞魏师逊,副主考是礼部侍郎兼大学士汤思退,那么陆游很可能会落榜。魏师逊我不想见他,届时你把汤思退请来。眼下,离会试还有几天。你去把这五人,弄到国子监旁听一次。吩咐吴益,亲自辅导一次八股文的答题要领。这五人都是才子,稍加点拨一次就够了。你一起旁听,完了送他们回客栈。”

  吴央说完,指着案上的一摞文章,道:“这些,都是以往会试中,上乘的八股文。答题要领,我有备注。你拿给吴益,以供参考。另外,为了预防万一,你要安排周全些,确保他们几个的会试全过程,一切顺利。”

  永宗见娘娘不再说什么了,便行礼道:“遵命,臣这就去办,一切,请娘娘放心。”

  吴央点点头,挥挥手,示意永宗退下。

  “锁厅试”,等同考举的乡试,就是朝廷专门为宗室后裔、朝廷要员,及那些高官的子弟,举行的一种科考。

  秦埙(勋声),字伯和,秦桧孙,秦熺长子。出生绍兴七年(1137),今年十八岁了。

  陆游,出身世宦家庭。高祖陆轸是宋仁宗时太傅。祖父陆佃,徽宗时,召为礼部侍郎,曾拜尚书右丞,转左丞等职。父亲陆宰,历任赵佶、赵桓、赵构三朝官职。绍兴元年(1131)朝廷起复陆宰,知临安府。十八年,61岁的陆宰逝世,皇上赠其少师。

  绍兴24年,陆游已经30岁了。由于其父生前,乃京都临安知府,所以有资格参与“锁厅试”秋闱。当时,主考陈之茂,在批阅陆游的答卷时,赞不绝口。于是,当即判定陆游第一。为了照顾秦桧的面子,陈之茂还是将他的孙子秦埙排名第二。

  虽然,最后上榜的名次,秦埙第一。但朝廷官员,私下还是认为,陆游才是案首解元。

  因而,这次春闱,陆游成了秦埙强劲的逐鹿对手。秦桧虽然老迈,然而对其长孙的前途,岂能等闲视之?秦桧要的,当然不仅仅秦埙榜上有名,而是非状元不可。所以,安排了自己的亲信为主考。

  吴央根据记忆,陆游这次的试卷,直接被主考Cao纵划落,没说原因。锁厅试的第一,岂能名落孙山?

  陆游的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当年,每与朋友说到靖康国难,总是慷慨激昂,只恨朝廷软弱卑躬,恨自己报国无门。在潜移默化中,陆游从小就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少年时便学文习武,立志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报效国家。这样的人才,岂容被埋没?!

  ——————————————————

  大考前夜,赵构过来,一坐下就谈起翌日的大考问题。

  吴央少不得,就此分析一番。

  首先,提醒赵构,这次秦桧安排的主考官员,目的何在?陆游乃锁厅试的实际案首。希望皇上,不会听之任之,任人信口雌黄、指鹿为马。

  其次,建议借这次抡才大典,好好吐故纳新。

  所谓“吐故”,秦桧忝居相位十八年,而今高龄六十有五。按推算,他活不过明年。自从秦桧为相后,他重用的人,皆为柔佞易制(容易Cao纵)者。

  比如:孙近、韩肖胄、楼炤、王次翁、范同、万俟禼、程克俊、李文会、杨愿、李若谷、何若、段拂、汪勃、詹大方、余尧弼、巫伋、章夏、宋朴、史才、魏师逊、施钜、郑仲熊等等秦桧一党,皆“世无一誉”之徒,却“率拔之冗散,遽跻政地。”

  希望这些人,一个不能留朝。老者致仕,年轻的都外放边远州郡。

  所谓“纳新”,就是将以往被打压的优秀人才,以及今科擢拔的人才,予以重用与培养。

  比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张孝祥等举子,皆乃当地去年秋闱的佼佼者,实乃青年才俊。估计,这次应当都会榜上有名,可以好好培养。至于虞允文,虞祺的儿子,那就更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虞祺,乃君上曾经欣赏的爱臣。

  希望君上,为了朝廷的拨乱返正、焕然一新,能够早作筹谋。

  ——吴央说完,目光盯着赵构。

  “你放心,连完颜亨都毙命了,秦桧自然无以继续‘挟虏以要君’。是该给秦桧一点颜色看看了。锁厅试,我听说了,其实案首解元乃陆游。这次春闱,若无意外,岂会落榜?就算秦埙成了会试案首,不是还有殿试吗?殿试策论,我临场再出题,保准谁也无以造假。当然,秦桧为相十八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既然命不久矣,他的长孙名次,给他一点最后的安慰,还是要的。”

  赵构,在说“最后”一词时,语气甚是加重。看来,赵构的确准备不再给秦桧好看了。

  “这么说,我就放心了。”吴央会心一笑。

  “我听说,你这次围题若干,要国子监予以最后提点。这倒新鲜了,除了绍兴二年,你为吴益押题,之后再也没有过,连吴盖参与会试,也没有过问呢。唔,这次都围了哪些题,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会出这些题目?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知道,是不是又押中了,我准备的经义题。”

  吴央腹诽:这人……好吧,说就说,保准在我所围之题范围内。

  吴央这么想着,开始悠悠道来。

  我一共围题十个,就举例说几个吧。

  其一,谨庠序之教。其二,申之以孝悌之义。

  殷商,将学校称作“庠”,姬周则称之为“序“。庠序指的就是学校与教育。这是关于教化、教育的考题。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两题,同是语出《孟子》。虽然题旨不同,出处和意思其实都是一样。庠(祥声)序之教,说的就是学院教育,而申之以孝悌之义,其实就是庠序之教的补充而已。也就是说,答题要领都差不多。

  秦汉以来,教育的主题只有一个。即,程子所言:养老、教民、习射而已。若是缺了一个,都属于离经叛道。

  因此,写这篇文章难度还是有的。因为,明里是一个考题,暗中却是三个考题,分别是孝敬父母,教化百姓,学习本领。

  破题——继养而言教,于谨于申,见王道之尽心焉。

  若是考生能够围绕这个破题,则承题后面的八股就不会偏题了。每一股,都会承而有序,阐析透彻而鞭辟入里。

  八股文,其实就是论文,同样讲求起承转合。但八股文却难在,每一股(其实,就是每一分段,共八个分论段,谓之八股)的句群,都必须是对仗工整的骈文。而殿试的策论,就没有“八股、骈文”这两个要求了。策论,也就等同普通论文。

  其三,老吾老以,于掌。

  这题,语出《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意思是:老,以老事之也,吾老,谓之我父兄,幼,以幼畜之也,吾幼,谓我之子弟,人之幼,谓人之子弟,运于掌,言易也。

  这个考题,难就能在“截取、乔搭”。如果不是对原文背的滚瓜烂熟,则不知语出何处,也就无从下笔,只能胡说八道了。

  “老吾老以,于掌。”实言:王天下之理,惟审所以及人者而已。

  其四,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

  这题,语出《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意思是:生之多,是谓创造财富多;食之寡,是谓寄生之人少;为之疾,是谓创造财富快;用之舒,是谓消耗财富适度,而来源舒畅无阻。

  《大学》,四书之一,乃程子所编。程子,即程颐。北宋大儒,国子监教授。程颐、程颢兄弟,都是大思想家、大才子。

  这题,可以围绕这样的破题:道不远人,不可以为道。

  这个破题的大意是,大道必须亲近于人,若是离了人的宗旨,则不能称为道。这里的道,自然不是道家的大道理,而是天道。即,顺天应命的道,也就是儒家的主旨。既所谓兼济天下、施行仁政罢了。

  (朱子有言: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也。也就是说,天道搀和进了神明,就不太容易,所谓君子敬鬼神而远之——当然,这个,吴央没有说。因为朱子《集注》尚未出炉呢。)

  之所以押题中有这个,是因为绍兴二年的壬子科春闱时,殿试策论:农本商末之我观。

  当时,吴益的策论答卷中,引用了《大学》中的这句话。

  当年,强大国防、复苏经济,为国策之重。而今,虽然停战已经十年,经济得以复苏,但金廷易主,和约能够再维持几年,就难说了。所以,发展经济、巩固国防,也就应当摆上了皇上的议事日程了吧。

  我朝恩科,都是考经义与诗赋。

  经义,当然取题“四书”。四书,又称为“四子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赋,则“五经”。五经者,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也。

  所以,我围题十个,自然围绕四书五经。

  ——好,就举例以上四题吧。但愿,又押中陛下之经义大题。

  吴央说完,眼巴巴地望着赵构,满眼探询目光。

  赵构,将茶盏推她面前“先喝茶,说了这么多话,口干了吧。”

  赵构,笑眯眯地,等她喝下几口茶水,道:“故相吕颐浩说的没错,这春闱若是让你参加,保准状元非你莫属。”

  赵构握住吴央的手道:“今科大题:生之者众。”

  吴央咋一听,想着今年恩科,题目确实比往年难了许多,果然如她押题之一。不过,她的押题“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却要容易一些。

  出题“生之者众”四字。如果,记忆力差一些的,只怕连题目都看不懂。这就是考题,遇到“截搭”之难。即,“截取、乔搭”之难。

  她庆幸自己,押对了八股题。须知,经义、诗赋,历来是恩科考试范围。而经义,又是重中之重。如果经义的八股文过不了,则其他答卷再好,也没有用。

  国子监太学,生员一千大几百人,能够参加这次春闱的举子,不会少于数百。作为国子监祭酒,吴益的门生能够考中多少,自然是政绩之一。所以,她帮助押题若干,要吴益对其参加考试的贡生,作最后的关键性辅导。

  既然,围题“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那么,面对截题“生之者众”,也就不会一头雾水了。

  绍兴二年壬子科,张九成榜共录用,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259人。那么这次,恐怕会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吧。

  吴央想,甲戌科大题“生之者众”,会试者,只要熟读“四书五经”,便不难解。再说,此时对四书中,每一句话都有权威解释的朱夫子《集注》,尚未出笼。大家自可用自己的心思去理解《论语》等。所以,朱夫子他老人家,怕大家揣摩圣人们的言论太辛苦,因此挺身而出,大包大揽,把这些苦力活全部揽在了自己身上,因而出了《集注》。此后,官方认可的《论语》等注解,只有一家。南宋中期以后的读书人,大多数都是,想朱子之所想,言朱子之所言。

  想到这里,吴央道:“生之者众!看来,陛下此次出题,比之以往,加大了难度。”

  赵构揶揄一笑:“国子监的会试者,终归是合算了一些。结果自然是,对他们的恩师吴益,佩服得五体投地、感激涕零。”

  “呵呵,那也未必啊!就算不会一头雾水,也知答题要领,但文章的水准,却是需要靠举子们,各自的学识结构与八股行文实力的。但愿,我所关心的举子,能够通过会试,成为贡生,从而有资格参加殿试。”

  赵构道“如果能够参加殿试,就算划落三甲,也是等同进士出身,成为吏部备用人才。”

  “建炎以来,这是第九次恩科了。不知这第九位状元公,将花落谁家。我只希望,状元及第者,一定要名副其实。”

  赵构没有回答,而是转移话题。于是,两口子又谈论别的国事。

继续阅读:149、颜苦孔之卓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天萼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