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
溪水山人2015-10-27 12:104,280

  (三十八)

  正月十五厂里放假半天,上午下班后就可以回家过正元节了。

  临下班的时候,郑科长对林秋水说林秋丽想跟着他一起回家,让林秋水下班后去她家吃饭,吃完饭和林秋丽一起走。林秋水问郑科长:“怎么样啊,她来了一个星期了,能不能干得了?”

  “还行吧,这几天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也能说几句话了。就是她不会烧菜,还得我一点点的教。”

  “哦,她没说自己行吗?”

  “只要她想干就让她干吧,一是保姆不好找,我们又出不起大价钱,二是秋丽人老实,跟孩子也投缘。她要是有什么想法,你也替我劝劝她,让她安心的干着吧。”

  来到郑科长家,秋丽抱着孩子迎出来,孩子不断地用手去抓秋丽的头发,秋丽耐心的整理着被抓乱的头发,一面对孩子说:“小胖,别闹,再闹姨不抱你了。”孩子看见妈妈回来,放弃秋丽的头发,身子从秋丽的怀里张出来,伸着两只小手,嘴里嗷嗷叫着,一跳一跳的要妈妈抱。郑科长急忙接过孩子,说:“你看你皮的,把你姨的头发都弄乱了。秋丽,今天小胖还听话吧?”

  “嗯,没怎么闹。九点多钟睡了一觉,一直睡到十点半,才刚刚醒了没多一会儿。”

  “我们厂下午放假了,你哥哥要回家过十五,你想回家就跟他一起回去吧,明天再跟着他回来。”

  “嗯”。林秋丽看了看秋水,说:“哥,我们什么时候走?”

  “你们吃完饭再走吧,这时候是下班高峰,街上人最多,你们也走不动。”

  正说着,郑科长的爱人卢守发回来了。进门看见林秋水,热情的打着招呼:“小林,你来啦。也不经常来坐坐,秋丽还几次念叨你呢。”

  “上班这几天哪有空啊,除了喝酒就是喝酒,人都喝糊涂了。”

  “我们单位也是,轮流请客,我这平时滴酒不沾,到了那个场合还真范难为。”

  “卢哥,你得锻炼一下,你在物价局上班,酒场少不了,不喝酒太亏了。”

  “有酒场也轮不到他。他就一个小科员,谁还请他喝酒?”郑科长不屑地说,同时把孩子塞给卢守发。“你先抱一会儿,我去炒菜,小林和秋丽吃完饭还要赶着去坐车。”

  “郑姐,菜我炒好了,在锅里放着。”林秋丽赶紧说。

  “那我们赶紧吃饭。今天坐车的人多,你们得早点到车站等车。”

  郑科长家就在沂蒙县城的中心街,属于物价局的家属院。从郑科长家吃完饭来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小商小贩们都在抓紧最后的机会甩年货,因为他们都知道,过完十五,年就真的过完了。卖汤圆的也摆开长蛇阵,案子连在一起,穿着白大褂,一面吆喝着一面不住手的团着汤圆。“枣泥馅、芝麻陷、五仁馅、花生馅,花色齐全,口味独特,祖传秘方,欢迎品尝唠。”卖花炮的也把案子摆到店铺门口的大街上,与汤圆案子隔路相对,像跟卖汤圆的商量好的,卖汤圆的喊完,他紧接着喊:“拉鞭、摔鞭,起花、钻天炮、手花子、滴滴筋了,大人小孩都能玩,热热闹闹过元宵节唠”。林秋丽听见他们喊得工整,禁不住问:“哥,我们过去看看吧。”

  “也行,我得买点汤圆送给我姥娘和爷爷。”林秋水领着林秋丽,挤进人群,每样要了两斤。他想今天回家还得到三姨家,也得给三姨买点,就又多要了两斤五仁馅的。汤圆也不贵,十斤汤圆才二十五元钱。林秋水问林秋丽:“你要不要买?”

  “郑姐给我买了二斤,我不买了,我就想看看他们怎么做出来的。”

  买完汤圆,林秋水想三姨家还有两个小表妹,付小霞还有一个小侄子,也得买点礼物,就来到卖花炮的案子前,买了点手花子和滴滴筋,看看时间不早了,赶紧骑上车戴着林秋丽赶到个体汽车站。他把自行车在看车处寄存好,说好明天一早来骑,交上两元看车费,领着林秋丽进了站里。

  果然今天坐车的人特别多,每一辆车上都挤得满满的。林秋水正在找去高溪镇的车,看见年前跟他赛跑的司机开着空车进了站。他赶紧喊:“喂,大哥,你还回高溪镇吗?”

  司机听见有人喊他,看见是林秋水,用手指了指里面,意思让林秋水继续往里走。林秋水赶紧拨开人群跟着车往里跑,林秋丽紧紧跟在后面。

  车一停下,呼啦一群人围上来,等着司机开门上车抢座位。司机看了看林秋水还是落在了人群后面,就大声招呼道:“来,表弟,你到前面来。”

  林秋水一时不明白他喊的谁,看看周围没人搭话这才反应过来。

  “哎,表哥,你让前面的人让让路啊。”

  费九牛二虎之力,他来到车门前,回头看看秋丽,竟然鼻尖上冒汗了。司机打开车门,林秋水让秋丽第一个上了车,随后自己也上来,坐在司机旁边的座位上。

  “谢谢大哥了。”林秋水刚一坐好,马上向司机表示感谢。

  “你怎么不骑自行车了?”司机问。

  “我妹妹跟我一起,我骑自行车戴着她肯定跑不过你的汽车了。”林秋水开着玩笑。

  “你是哪个村的?”

  “林家村。”

  “你在城里上班?”

  “嗯,在纺织厂。”

  “哦?听说纺织厂招临时工,你能帮忙给介绍个吗?”

  “多大了?男的女的?”

  “是我表妹,今年17了,刚下学,想到城里干临时工。”

  “哦,我给问问看吧。厂里招临时工得提前报名,还得交押金。”

  “行,只要能去干活,交多少钱都不成问题。我怎么联系你?”

  “你打电话到纺织厂厂部办公室,找林秋水就行了。”

  “你在厂部上班?”司机仔细的打量着林秋水,脸上显出仰慕的神色。

  “没有,我在技术科,我们办公室没外线电话,你要找我打到厂部,他们会通知我的。”

  “哦,那也不简单,想不到你还是能人呢。我是陈家林的,叫陈秀武。这辆车是我自己买的,以后坐车你就坐我的。”

  “好的。你给我个电话号码,等有消息我通知你。”

  林秋水坐上这趟车不但有座位,陈秀武又跟卖票的老婆说了,别人收的春节价,他仍按照平时价,他和林秋丽只交了相当于一个人的车票钱。因为陈秀武还想跑个来回,路上走得快,平时要跑近三个小时,今天竟只用了一小时零五十分钟。

  林秋水和林秋丽下了车,步行往家走。林秋丽心里对林秋水充满了敬佩,心想,这个哥哥真是有本事,坐车不但有座位,还能少花钱。我还以为他早就认识司机呢,原来是才认识的。他和郑科长一样,都是能人,跟着他们,以后一定不用再回这个小山村了。她本来对要不要继续留在郑科长家做保姆还心存犹豫,郑科长家的孩子太顽皮了。现在她决定了,继续留在城里,后年郑科长的孩子读幼儿园,她就可以去纺织厂上班了。

  路过姥娘家,林秋水给姥娘留下了二斤汤圆,因为心里想快点见到付小霞,等不及姥娘给他熬大米粥,匆匆的往家里走。林秋丽也独自回家,约好明天早晨五点半准时去坐车。

  山村的冬天一片萧条,虽然早就立春了,但满目见不到一点绿意。树叶落尽,枯枝把沿着小河或是小溪凌乱建起的农家院显露出来。春节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和罗门钱子在夕阳的照耀下依然花花绿绿,似乎想拉住春节的美好时光。村里的老人靠在公路边的墙角下,舒服的晒着太阳,几只狗趴在不远处,盯着在土里刨食的土鸡。一只大公鸡,双层的鸡冠倒下来,几乎把眼睛遮住,尾巴上的长羽毛迎风招展,迈着优雅的步子在母鸡群外走来走去。

  林秋水不时的和乡亲们打着招呼,一路回到家里。首先看到父亲和小妹在割胡萝卜。林秋水知道那是为了制作萝卜灯。这也是当地的风俗,正月十五汤圆节,除了要吃汤圆,天黑的时候,家家户户在自家每个门口放两只灯,还要到去世的老人的坟上送灯。灯就是用切成段的胡萝卜做的,先把胡萝卜切成高五公分左右的一段,然后用小刀把萝卜肉挖出,形成一个小碗,在碗中央插上缠满棉花的草杆作为灯芯,再倒上棉籽油,萝卜灯就制作完了。讲究的人家还要蒸白面花馍,一层层的,像个宝塔,每层上插满红枣,在最上面一层做个面碗,也有蒸面龙的,在龙的头顶做面碗,倒上棉籽油,插上灯芯,放在面瓮或粮食瓮里面。据说油烧完,如果面碗里有水珠,今年一定会风调雨顺,大获丰收;如果面碗里焦干,天时就不好。在蒸花馍或面龙的时候,顺便蒸面鱼、面鸟或各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图案。遇到天气好的十五日,天一落黑,家家门口、院子里,野外的坟地里就星星点点的点起灯,和天上的月亮相映成辉,比城里的猜灯谜有意思多了。正月十五过完,大人们的年是真正过完了,而孩子们还要过一天“闲闲日子”,就是正月十六日,一大早,孩子们拿着瓢到各家各户攒粮食,有给小米的,有给大米的,也有给高粱的,反正只要孩子上门,多多少少你总要给一点。孩子们把攒来的粮食带到野外,捎上一口铁锅,几只碗,找个临近山泉的地方,用石块支起炉灶,把米淘了,从山上捡来木柴,把米煮熟,就可以开喝了。林秋水小时候是领头人,对这些事情太熟悉了,现在想起来,感觉小时候真好。

  林秋芸一眼就看见了哥哥,扔下手里正剜着的萝卜灯来迎林秋水。接过塑料袋,差点没拿住。就问“哥,你这是买的什么,怎么这么沉?”

  “汤圆,城里的,自己做的。”

  “我们村还没吃这个的呢。你买这么多,吃的了吗?”

  “一会儿给三姨家送去点。”

  林秋芸歪着头看着林秋水,“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是不是又想去找小霞姐?”

  “你怎么什么都明白?你不好好学习,净关心这事干嘛?”

  “小霞姐今天上午还来咱家,问你什么时候回来,还有话让我告诉你。”林秋芸撅着嘴说,“你不让我关心,我就不说了。”

  林秋水一听,赶紧的赔上笑脸,顺便把塑料袋提过来,一面往屋里走,一面说“好小妹,快点告诉我,她说什么了?”

  “哼,你不让我关心的,我以后就不管了。”林秋芸学着大人生气的样子,跟哥哥使着性子。

  “小妹,你看这是什么?”林秋水进屋把汤圆放下,从包里拿出一把滴滴筋,在林秋芸眼前晃。

  “啊,滴滴筋。”林秋芸一看,顾不得再假装生气,一跳老高去够林秋水手里的滴滴筋。林秋水故意不让她够到,说,“告诉我小霞来说什么了,这一把都给你。”

  “她也没说什么,就说要是今天你回来,有空的话去她家找她,她有事要跟你说。”林秋芸边够边说。

  “说什么事了吗?”

  “没有。哥哥,好哥哥,我就知道这么多,你快把滴滴筋给我吧。”林秋芸终于还是禁不住滴滴筋的诱惑,实话实说了。林秋水把滴滴筋给了小妹,进厨房找到正在蒸糕的母亲。

  “娘,我在城里买了点汤圆,我给三姨送点去。”

  “嗯,你稍微等一会儿,我多蒸了条龙,你一起给送过去吧。”

  “哦。”

  “你还要到小霞家去吗?大过节的,你空着手去不好吧?你把汤圆也给她家点,我蒸的鱼你带点去给她小侄子玩。”

  “不用了,娘,给她家点汤圆就行了。我给她侄子买的手花子和滴滴筋。”

  “这小子是早有准备,你就别管他了,让他快去吧,早点回来,还要和我到林上(墓地的方言)送灯去。”在堂屋门口弄萝卜灯的林青松一直没顾得跟儿子搭腔,这时候突然说。

继续阅读:(三十九)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为梦人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