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知道,开朗、自信和强势的性格对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自立自强有好处,但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才是今后真正得以立足的关键。因为只有尊重别人,才可能正视别人的意见,才有可能接受别人的建议。但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尊重别人,自己想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因此,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星期天,梁亮到赵强家玩游戏机。两个孩子正“打”得热闹,赵强妈回来了,她热情地跟梁亮打招呼,可梁亮连头也没抬。赵强妈以为他注意力太集中,也就没在意。过了一会儿,赵强妈把削好的苹果递给他俩,梁亮二话没说,拿起一个最大的就啃。打完游戏后,梁亮又打开赵强的抽屉,说要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弄得一团糟。梁亮走后,赵强妈无奈地说:“以后别跟他一起玩了,这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也不懂得自重。”
峰峰邀表哥到家里玩,傍晚,峰峰妈见到峰峰正死死地抱着电话机,不让表哥打。原来,峰峰想让表哥留在家里吃饭,但表哥不想。峰峰妈听了原因,笑着说:“峰峰可以先问问表哥,愿不愿意留下来跟你一起吃饭,如果表哥不愿意的话,我们是不能勉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做的事,你不喜欢的事,我们强迫你去做,你也会不高兴。”于是,峰峰抽泣着问表哥:“表哥,我想让你在我们家一起吃饭,好吗?”见峰峰这么诚恳,表哥最后也答应了。
以上两个小故事虽然小,但是却折射出社会的某个普遍现象。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给人的感觉都很霸道,不懂得尊重别人。这是因为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家长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了溺爱,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一切都是孩子说了算。于是,孩子在外面也肆无忌惮地霸道起来,日积月累,孩子心里会认为别人听他的是应该的。
然而,学会尊重他人,是孩子一种必须具备的品德。只有尊重他人的孩子,才可能正视他人的意见。不尊重他人,他人对他提出的忠告,他也决不会接受。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与社会处于一种隔离状态。尊重,也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不尊重他人,他人也不会尊重他,甚至不可能信任他,这样就会失去许多朋友的支持。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让孩子较好地学会尊重他人呢?以下是给家长的一些小建议。
1要求孩子的说话方式要表现出尊重
有的家长认为自我表达是一种健康行为,便会允许孩子通过大哭大闹的手段,来随便发泄情绪。这绝不是什么好主意。多数孩子在打了父母,或者用言语顶撞了父母之后,会感到愧疚甚至害怕,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伤害到了爱自己的人。但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行为无动于衷,慢慢地,他便不再有不好的感觉,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到了别人。
2明确指出孩子的无理行为
很多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不合适的。这时,家长需要明确地告诉他:“你刚才说的话非常不好,对人很不尊重,以后再也不要这样说了。”
3让孩子尝到直接的后果
家长可以提前停止孩子与伙伴的玩耍,或者把已经放在购物车里的糖果退回到货架。如果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让他尝到直接的后果,就让他稍后再体会到。比如说:“因为你今天说了不尊重人的、不礼貌的话,今晚上你就不能看《海绵宝宝》了。”但家长要注意,在行使惩戒职能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言出有信。
4引导孩子在态度上尊重别人
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尊重别人的态度。比如老师讲课,他人发言他人谈话时,要注意倾听;与老师、长辈交谈时,不要跷二郎腿;别人办喜事,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办丧事,就不要兴高采烈;等等。
5教育孩子守时也是一种尊重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和别人约好时间做什么,要准时赴约。在学校,对于老师安排的集体活动要准时积极地参加。
6教育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孩子学会尊重,很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尊重普通的劳动者。孩子经常出现倒剩饭、乱洒水、乱扔瓜皮纸屑的行为,都是不好的表现。家长应让孩子适当地参与劳动,当他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时,才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7尊重他人的意愿
孩子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愿和想法,凡事不要强迫别人。尤其是当同学的想法跟自己的想法发生冲突时,不要强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愿。
总之,亲爱的家长们,马上开始对孩子的爱之尊重教育吧,让孩子学会多给予别人一分尊重和理解,他也就会多获得一束灿烂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