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问日本的一位小学校长:“您办学最注重什么?”这位校长回答说:“教孩子理解别人。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能同别人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识再多也没用。”
是的,理解是心与心的对话,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和领悟。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凡事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以外,还要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以他人的观点观察一下,这样才能不失偏颇,才能不以自我为中心。
对孩子进行爱的理解教育,让孩子认真地读懂身边的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让孩子体会到每个人的努力和需求,懂得理解、关心、体谅身边的每一个人。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因此,每个家长都会对孩子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够做让家长自豪、欣慰的事情。然而,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说,家长要渐渐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理解,才能让孩子学会理解。
工作了一天的爸爸,满身疲惫地回家,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好休息一下。回家以后,他看到自己的女儿拿着自己的名贵手表在水盆里玩耍,终于再也忍不住怒火,把女儿狠狠地训了一顿。但是这个爸爸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并不是在玩耍。她是看着爸爸每天很辛苦,觉得爸爸的手表“脏了”,想帮爸爸洗干净。
还有另外一个家长,看到孩子把所有的苹果都咬了一口,弄得到处狼藉,就批评孩子浪费,不懂事。其实孩子是想给家长找一个最甜的苹果。也许大人会觉得这个方法“很傻”,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
以上的故事可能没有在你的家里发生,但是,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犯错”,总是迫不及待地批评,希望他们改正,但是忘了问一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忘了给予孩子理解。
当然,我们不能对孩子犯的错坐视不管,更不能为此孩子犯错就绝对地不批评,不教育。只是说,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先让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搞清楚原因再决定如何处理。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要对孩子多一点耐心,给孩子机会让他解释。
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的想法,首先应主动地创设条件与孩子讨论,不要粗暴地拒绝听孩子讲话。要把他们看做是家庭的一员,使他们感到应该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让父母知道。此外,父母要善于把握孩子讲话中表达出来的“儿童逻辑”。儿童逻辑往往是带有孩子个人经验、个人感情色彩的推理,这种推理并不一定符合成人的思维规律和事实,但对孩子本人来说却是很重要的。与孩子交谈,倾听他们的想法,关键就在于把握他们的“逻辑”,然后再去引导他们以不同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先理解孩子,再让孩子理解你及他人。
例如,当孩子把不是自己的玩具私自带回家来,你先不必把他骂一顿,而是应该先听听他是怎么想的。也许他的理由只是“自己喜欢玩”或“忘记对别人讲了”。这时,你可以启发他想一想玩具的主人会有什么想法,体会一下别人的感受,或者启发他想一想其他小朋友如果也私自把你的玩具拿回家,你会怎么想。这样,孩子很快就能摆脱“以自我为中心”,重新认识自己的言行。在理解孩子的想法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会主动发现正确的途径,会主动学会理解他人和换位思考。
王女士就是一个对理解孩子的重要性有深刻体会的妈妈。一年冬天,天气比较冷。有一天她看见她的孩子高高地爬到卧室的床的上面,看上去快要掉下来了。因为是双层床,比较高,王女士一看就着急了,赶紧让孩子下来,刚想要批评他不该爬这么高,这么危险。但是她转念一想,应该问问孩子为什么要爬这么高。于是王女士忍住“对孩子爬床的不满”,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不知道这很危险吗,但是孩子后来的回答让她感动得差点掉眼泪。
孩子告诉王女士说他看到妈妈在找自己的手套,知道外面很冷,看她着急所以就帮她找了。孩子说他好像看到妈妈把手套放到床的上面了,想看看是不是。还说如果他找到了,妈妈就会很开心,不会再着急,也不会把手给冻了。王女士听到这里心里一颤,深深地被感动了。孩子就像天使一样,那么善良、纯洁的心灵。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一时愤怒批评他,因为只是看到他表面的行为就批评他。王女士对孩子说了声谢谢,谢谢他为了给自己找手套不顾危险爬得很高,然后给了孩子一个拥抱。但是王女士还是小声地嘱咐孩子:“下次不能再爬这么高了,危险的地方告诉妈妈,我来拿,好吗?”他高兴地答应了,开开心心地跑开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懂得,家长也需要多多理解孩子的行为,搞清楚孩子那么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要不一旦冤枉了孩子,就是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但是,我们平时也要分清楚的是:理解不是纵容,理解是了解清楚一件“不好的事情”的表面也许埋藏着孩子一颗“纯洁,真诚的心”。但是理解绝不是完全地纵容孩子犯错,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要分清有意与无意。无意的错误,再大都可以谅解,因为这是他们进步的过程。有意的、故意的犯错,再小都要及时批评指导,因为不能让孩子错上加错。所以,在我们家长的心里,要有一个评判孩子错误的“标尺”。能够理解孩子行为的同时,不去纵容孩子反复地犯错。
总之,孩子是伴着错误成长的,各位家长要避免走入一边对孩子宠爱有加,一边却又误解孩子的行为,伤害着孩子的心灵的误区。从现在开始学会读懂孩子,理解孩子,这样才能被孩子理解,才能教会孩子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