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
冯雪钰2018-01-09 16:491,682

  感恩和乐于助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积极主动的帮助别人不仅是感恩的外在体现,同时也能够真正地将感恩落到实处。

  现在的父母们热衷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技艺训练、学习强化等,把注意力仅仅集中于孩子适应能力的培养上。这样便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学习努力、听父母话的乖孩子”。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便会产生扭曲。他对朋友不仅不会充满友情,甚至还会把朋友视为竞争对手。于是,在处理与朋友或其他人的关系上,也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判断的标准,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抚养者轻视对孩子进行体谅他人和这个最重要的人格要素的培养,只把注意力集中于使其获取知识和适应能力上,最终便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由于这样的孩子没有亲密的朋友,在青春期里即使遇上了烦恼也没有可以诉说和商量的人,稍遇困难便遭挫折。并且,不与朋友玩耍、只知埋头学习、交友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的孩子,到了中学或者大学以后便失去了学习热情,这种可悲的例子现在有增无减。

  在良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下,两三岁的孩子就能做些简单的关心他人的事,如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为父母搬凳子、送盆子、递衣服、取毛巾;主动帮小朋友拾起玩具、手绢;能同情受欺侮的小朋友,用笑脸和动作表示安慰;知道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事,会用动作、表情表示制止;见到小朋友摔倒了,懂得去扶;在家长启发下,能与小朋友交换玩具玩,不抢夺别人的玩具。这些都说明,幼儿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能以助人为乐。所以,要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需要从小开始。

  怎样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行为品质呢?

  1日常小事的熏陶

  当孩子初步懂得好坏以后,就可以有意识地让他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尽管这些事是那么微不足道。例如,家长洗衣服累了,让孩子主动过去给家长捶背;爸爸口渴了,让孩子递上一杯茶;孩子大一些以后,还可以让他承担一些必要的家务。诸如扫地之类的小事都能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

  2教儿歌、讲故事

  可以给孩子教一些他们容易接受的儿歌,如“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他一个,大的给别人,小的留给我。”“玩具玩具大家玩,你也玩,我也玩,大家一起玩。”由学念歌词到会唱,唱过以后,再有意识地教他们实践一下,效果就更好。另外,像大家熟知的《雷锋叔叔帮助他人的故事》、《孔融让梨》等一类故事,形象、生动,经常向孩子讲这一类故事,启迪孩子幼小的心灵,并要求他们照着去做,日积月累,就会见到成效。

  3及时地进行表扬、批评

  孩子做了关心他人的好事,应该及时肯定、表扬,让孩子理解这样做就是关心他人的好行为,唤起孩子由此而产生的欢乐情绪和自豪感,强化孩子这种关心他人的心理。反过来,当孩子受到别人的关心以后,也需要让他懂得感谢。生活告诉我们,一个不知道感激别人对自己关心的人,很难设想他会主动关心别人。孩子做了自私自利的事情,则要及时教育,使孩子知道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是错误的,必须改正。

  4为孩子做出榜样

  孩子天真无邪,单纯幼稚,是非观念不强,性喜模仿。他们常以成人的好恶为标准,不加选择地进行模仿,耳濡目染受到影响。为此,父母和周围的成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注意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去教育影响孩子,为孩子做出榜样。很难想象“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家长能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心为他人,一心为集体。

  5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感

  要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就要在他们身上培养起美好的情感——对人的爱,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使他们关心和热爱自己的父母、周围的人,有对别人的同情心。现在有的独生子女,接受了父母和周围人们过多的溺爱,而缺少爱别人之心。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发展下去就会形成“自我中心”性格,“一切都要为我”,自私、任性,甚至发展为粗暴的行为。其实,爱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不仅父母爱孩子,还要培养孩子从小爱别人,使他心地善良,能把别人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从心灵深处关心别人,体会别人的痛苦。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对集体、对人民和对祖国的热爱。

  相信为人父母者看到自己的孩子是个热心肠的同时,也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并且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继续阅读:第一章 自私不可取,分享是美德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爱的教育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