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私不可取,分享是美德
冯雪钰2018-01-09 16:493,295

  在现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小孩不会与人相处,心中只有我一个,根本不懂人与人的帮助,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帮助不是施舍,而是从心里愿意去做,帮助要不图回报。许多孩子有这种心理:我帮助了别人,我获得了什么?要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获得的是别人对你的信任和尊重,帮助别人做事是一件快乐的事。被别人信任和尊重是比物质帮助更重要的给予。

  要培养孩子以极大的热情去帮助别人,在帮助的同时体会人生的意义,学会主动地去助人。要让分享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将共赢之心深深地根植于孩子的心中。

  晨晨在家里是独生子,深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疼爱。从小时候起,家里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给晨晨,晨晨逐渐地变得很“独”。曾经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实在太饿了,进家坐下后,顺手拿起晨晨的饼干就吃起来了。这些饼干已经买回来很久了,晨晨根本不喜欢吃。然而,晨晨看到后不愿意了,让爸爸把饼干还给他,甚至伸手要到爸爸嘴里去抢,尽管妈妈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给他买来更多的饼干,但还是不能说服晨晨,他不仅哭闹,而且还躺在地上打滚,不依不饶。最后,还是爸爸说带他去吃麦当劳,才阻止了晨晨的哭闹。

  晨晨对于他的玩具更是丝毫不让别人碰,邻居家的小朋友金玲来玩耍。看见晨晨的电动火车非常好玩,便忍不住用手去摸摸,并且对晨晨说:“你的火车好神气呀!”说话的过程中,他的眼神中无不流露着对那个小火车的喜爱,谁都能看出金玲是多么希望能玩一会儿。可是晨晨却很小气地将电动火车藏起来了,并且对金玲说:“这个是我爸爸买来让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

  晨晨的爸爸向专家请教才明白:晨晨的表现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以自我为中心”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一味让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发展下去,孩子有可能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是难以施展的。

  孩子为什么会自私呢?许多爸爸妈妈会感到不解。其实,从人的发展来看,婴儿期是以自我为中心时期。这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2~5岁的儿童正在发展从多种角度、多种立场考虑问题的能力。最初,他们在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的时候,还不能超出他们实际所看到的。他们没有认识到人们从各种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式在看待同一个事物,他们很少知道别人会有与他不同的情感。因此,儿童在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时候总是直接地联系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儿童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期,儿童往往单纯地确定“我即世界”,这种自我中心虽随时间和经历的推移逐渐转向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行为,但儿童仍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于是,儿童衡量外界的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他,相应的行为也如此。另一方面是爸爸妈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造成。其一是面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反复无常、表里不一时,对孩子嘲讽、鄙视,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缩回自己的小圈子里,结果必然导致自私的产生。其二是过分宠爱,爸爸妈妈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这样使孩子很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一切为自己。这就是爸爸妈妈的过分宠爱助长了孩子的自私。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必须要想到别人,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爸爸妈妈的责任是训练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逐步养成利他行为。人类社会是群体生活,它要求人们彼此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关心和帮助。如果一个人总想到自己,就容易发展成为一个自私、吝啬、冷酷残暴的人。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长伴他玩耍,没有弟妹要他照顾,好吃的食物,爸爸妈妈尽着他,图书,玩具,也是他个人所有。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爸爸妈妈不想办法补救,加以引导,只能使他们独占的意识膨胀,自我中心意识加强。加上当今儿童普遍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因而往往就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因此,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要教育孩子心目中有别人。”“我们在教育上首先关心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为母亲、为自己的同学而劳动的自豪感。见到她眼里闪烁着作为人的这种自豪感后,我才能说,现在,这个人身上的人性诞生了。”所以,爸爸妈妈在平时教育孩子时应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出外游戏,爸爸妈妈叮嘱“不要调皮,小心汽车。(这是教孩子注意自己)”“妈妈在家惦记着你。(这是教孩子想到妈妈,想到自己的安全和妈妈也有联系)”经常这样引导孩子想到别人,那么“别人怎么样”就会在他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有时为了避免孩子产生独霸和抢先的不良心理,爸爸妈妈应从吃喝小事注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一个孩子在吃喝等日常生活上目无他人,在别的事情上也会只想到自己,不关心他人的。像前面提到的孩子吃独食现象可能许多家庭都会碰到。爸爸妈妈要想纠正孩子的这个毛病,可以先从分食做起,即吃东西时,家庭成员每人都有一份。即使为保证孩子的营养,让他多吃一点,别人少吃一点,也要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特权,别人需要时,也有这种权利。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吃,不可让孩子先上桌挑拣他爱吃的东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礼让长辈、礼让小朋友、礼让客人的好习惯。当孩子礼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只要我们在平时注意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在做事时就会想到别人,孩子的“利他行为”也就会增多。

  现实生活中,自私的孩子并不少见。自私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所以,从小克服孩子的自私,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为此,爸爸妈妈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不要溺爱孩子

  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爸爸妈妈的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爸爸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爸爸妈妈分享,爸爸妈妈在感动之余却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2不能让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无疑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爸爸妈妈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3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爸爸妈妈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4对孩子进行分享行为的训练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如孩子拿着镜子,爸爸妈妈拿着匙,爸爸妈妈温柔而愉快地递给孩子匙,然后从他手中拿走镜子,通过这样反复地交换,孩子便学会了互惠和信任。

  5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

  经常让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另外,应经常创造孩子为爸爸妈妈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

  6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爸爸妈妈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帮助孤寡老人、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

  孩子一旦形成自私,其后果是极其可怕的。我们要坚决对孩子的自私说“不”,让孩子懂得去帮助他人。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从小慢慢学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事实的教育是最深刻也最具有说服力的教育,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不仅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同时也让他们远离自私,岂不是一举多得?

继续阅读:第二章 拒绝溺爱,不要无限制地给予孩子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爱的教育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