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两岁的孩子孜孜不倦地把勺子杵到鼻子上时,你忍不住去喂他;当你看到四岁的女儿屡败屡战满头大汗仍然搭不好那套积木城堡时,你总是心疼地帮她搭好积木。但是,你知道吗?你的这种好心反而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到52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叫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爱。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堂弟郑墨照管。郑板桥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坏了,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觉得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教养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抄录诗词寄回家中让小宝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说:“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郑墨说:“我52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
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给弟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多置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就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6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到自己的身旁,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难,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10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着他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了一半给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喜爱孩子但不要溺爱孩子,应多给孩子一些创造财富的资本。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离开了家,就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然而,他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么,要做什么,他必须依靠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往往是超过我们想象的。上述问题中,你如果不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他们最终多半会自己找到答案的。一次不成功,两次三次后总会成功。这就是专家所提到的:一个人能否成功地解决问题,除了要依靠他们的智商,更是靠他们以往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说是一种情商。
家长们要做的是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适当的鼓励。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会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不自觉地去帮他们做一些事情,尤其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孩子刚刚入园,我们总是担心他们会不适应,怕孩子会因为各种“压力”不喜欢上幼儿园,从而对他们降低要求,认为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开开心心地适应幼儿园,但也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呵护”,会让我们忽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
小班的孩子入园已经一段时间了,对新环境不再陌生,也已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孩子之间的“小矛盾”也就随之而来:他们会争夺一把椅子,抢一本书甚至一件玩具,会因为别人碰到他不高兴,会因为别人推了他而生气。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总是马上跑过去帮孩子“解决”,生怕哪个孩子会受点委屈或伤害。但后来,老师发现原来孩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潜力,只是我们“及时”的呵护,让他们没有机会去表现。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疼爱孩子的方式,少为孩子做点事:孩子有了冲突,我们不用急着去“参与”,看他们是否能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孩子的衣服我们不用去帮他们找,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孩子就会兴奋地举起他找到的衣服给你看;孩子的鞋子掉了我们不用去帮他穿,等一会儿,他就会穿好鞋子跑到你身边;抬床时,我们不用怕孩子累着,给他劳动的机会,让他体会工作的辛苦。
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旁观者”,看着孩子在挫折中找到成功,在生活中得到教育,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这种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