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50的孙女士最近有了寒心的感觉。孙女士夫妇生活并不富裕,丈夫十年前做了换肾手术,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经济非常拮据。即使这样,女儿小盈初中毕业后,孙女士夫妇还是倾其所有、东拼西凑地送女儿到日本读书。小盈终于读完了语言学校,就在即将准备上大学的时候,签证出了问题,小盈只能回国。
看着经过历练而显得成熟许多的女儿,孙女士盼望着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地过几天舒心日子了。可是没想到,才回来几天女儿便开始抱怨:“家里没有达到自己在日本的居住条件”、“不能24小时上网”……于是孙女士又为女儿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还买了加湿器专门在女儿的房间“制造”东瀛湿润的气候。
但是没过几天小盈又提出,家里房子太小,自己没有专门的练琴房,如果父母不能改变现状,她希望父母能再给她准备些钱,她准备到新加坡生活。
“我们已经为她花了那么多的钱,现在我们没有力气去挣钱了,本想她能担负起这个家,没想到她不但不担这个责,还嫌我们做得不够,我们还要怎么做?”孙女士哀怨地对丈夫说。
这又能怪谁呢?不少家长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可是你们是否想过,你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教会孩子感恩?你为孩子包办一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享受这些也是理所应当的。你怎么能指望他们学会感恩?在中国的大城市,我们几乎每天能看到,孩子从学校里蜂拥而出,年迈的祖父母第一个动作是接过孩子手中重重的书包。家长们根本没有让孩子体会生活中的艰辛,把一切都承担下来,当一切变成“理所应当”时,谁会对一个人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感恩呢?
即使你伟大到不在乎孩子怎样对你,只关心他自己是否过得好,那么你也不该把他当宠物养。因为这样养大的孩子,经受不起生活的风雨。而你,不能陪他一辈子。
小雨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虽然收入不高但足以让小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不希望他长大后再过平庸的生活,所以对小雨的学习要求很严,并且包办了家中所有的事情,让小雨只专心学习。还好,小雨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一次,老师在班里巡视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小雨身边的白墙上有随意涂抹的痕迹,而且涂抹的内容正是小雨的名字。于是老师认定这件事是小雨干的,小雨不承认,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小雨不诚实,还打了小雨一下。
小雨很难承受这样的对待。他想不通老师为什么冤枉自己,慢慢地不爱上这个老师的课,上课也不听讲,后来发展到逃学、旷课,最终成为一名问题学生进了工读学校。
故事中,老师的做法固然不对,可是孩子的应对方法就正确吗?以后的人生中,他们要面对比这个冤枉严酷得多的考验,总这样不能承受压力该怎么办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无比地娇惯他,不肯让他感受到学习之外的任何压力。有没有想过,这样长大的孩子,你放心让他走入社会吗?
身为父母的你,不能再将子女当成宠物养了。孩子3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孩子5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孩子上学,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懂得奉献的快乐;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孩子们只有从小就学会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并与父母分担家庭的责任,他们才能在将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让孩子们懂得去建设一个属于他们的良好的社会,我们才能安心地老去。
在西方,人们很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那并不是溺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感觉,他们很懂得怎么去教育孩子(是教育,而不是管),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很讲求平等,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有效的引导(没有命令,也没有服从),他们愿意原谅孩子小小的调皮捣蛋;但他们会让孩子明白,大的错误会要因此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会让孩子自己去学会面对,从生活中学会成长,懂得负责任。他们并不是盲目地从物质上给予,相比之下,更注重精神思想教育!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别的不说,至少他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不是吗?其实那就已经足够了,因为身心健康的成长铺垫了未来的成功。
所以,家长们只有引导孩子改变那种一切对他们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思维,才能期望他们有一颗感恩之心,并且懂得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