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成功励志>本杰明·富兰克林财富成功思想全书>目录
第五章 谈吐要利人利己,不无聊闲扯(2)还有一次,一个参议员同别人打赌,说他能诱使范·布伦作出肯定的表态。他走到范·布伦面前,说:“马特,据传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你相信吗?”
范·布伦回答:“参议员先生,我知道这是一致公认的;但是我从未在黎明前起床,我说不准。”
俗话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因此,富兰克林认为,谨言慎行对包括政客在内的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他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知道的不全说,看到的不乱说,就能活得快活!
沉默有时是最明智的选择。
1774年1月8日,富兰克林被通知出席枢密院殖民地事务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听取马萨诸塞议会要求撤销哈钦森和奥利弗职务的请愿书。他当即与马萨诸塞参事会的代理人、英国律师威廉·博兰进行商议,决定暂不聘请律师。然而两天后(听证会的前一天),他才接到通知,称哈钦森的代理人伊斯雷尔·莫迪特要求请律师并得到了许可。富兰克林意识到自己处在了一种很不利的位置上。
1月11日,富兰克林按时出席了听证会。当他和博兰步入会议厅时,发现当局已指定担任副检察长、臭名昭着的“政府谩骂大师”亚历山大·韦德伯恩为哈钦森等人的辩护律师。韦德伯恩是个善于投机钻营、品质恶劣的势利小人,他在英国政坛上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凭着一副伶牙俐齿和如簧之舌而升至高位,他一向对北美殖民地和富兰克林本人怀有一种天然的敌意,而与惠特利兄弟则打得火热。指定这样一个劣迹昭彰的人物充任哈钦森的律师,当权者们的险恶用心也是昭然若揭了,他们是想借机使富兰克林名誉扫地,彻底否定马萨诸塞的请愿书,严厉压制北美人民的反英运动。可见,在听证会之前马萨诸塞的请愿书就早已被英国当局否定了,而听证会只不过是走一下形式,并给那些仇恨富兰克林的人一个发泄愤恨情绪的机会而已。
宣读完了马萨诸塞的请愿书之后,委员会要求富兰克林提供证据。富兰克林请求由博兰出面作证,但遭到了委员会的拒绝。此时富兰克林意识到自己成了听证会上唯一受攻击的目标了,于是,他提出了聘请律师的要求。这样,听证会定在三周后进行。
在第二次听证会上,富兰克林实际上是以被告的身份被推上了审判席,因为威廉·惠特利已正式对他提出了起诉,控告他用卑鄙的手段获取了其兄长的信件,并非法印刷传播,从中牟利。
1月29日,听证会在枢密院会议厅里如期举行。
听证会开始了。首先宣读了富兰克林写给达特默斯的一封信、马萨诸塞的请愿书和议会决议,以及哈钦森的那些信件。然后,由富兰克林的律师、前检察长约翰·邓宁做辩护发言。邓宁的讲话十分精彩严谨,恰中问题的要害,却未能引起会议主持人和韦德伯恩的丝毫关注,因为他们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要狠狠打击富兰克林的“嚣张气焰”,彻底败坏他的声誉,而不是听取他的辩护词。
对于这一点,富兰克林是有所预料的,但他却未曾估计到这场暴风雨到底会有多么猛烈。
下面轮到本次会议的真正主角韦德伯恩发言了。这哪里是什么会议辩论,分明是一种泼妇式的骂街和歇斯底里患者的大发作。韦德伯恩以最肆无忌惮的语言攻击了殖民地议会和富兰克林,实质上是对整个美利坚民族进行了恶毒的咒骂。他首先指出:今天听证会所讨论的“实际上是一个王室有没有权力雇佣忠实可靠的官员来管理殖民地的重要问题”。他在追述了哈钦森和奥利弗在马萨诸塞的从政经历后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无懈可击的,并不是他们的请求才促使英国派兵到北美,而是殖民地议会的恶劣行径使然;而议会之所以厌恶哈钦森等人,则完全是富兰克林阴谋策划的结果。接下来,这位不知疲倦的“谩骂大师”在大庭广众之下声色俱厉地历数了富兰克林的“滔天罪行”。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韦德伯恩始终板着一副狰狞的面孔,不时用手砰砰地敲击桌面,并用那双死鱼眼睛恶狠狠地盯着富兰克林,就像一只饿狼用贪婪的目光凝视着一只小羊。他告诉在场的听众们:富兰克林的真实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美利坚共和国”,“以至他时常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个独立的外国大臣的口气”,干了许多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勾当,并已经导致了许多不幸事件的发生。讲到这里,他的嗓音突然变得十分高亢尖厉:富兰克林已经使殖民地议会成了他手中的工具。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做了许多卑鄙的事情--对反对派通风报信;在政府内部挑拨离间;在国王的臣民中煽风点火,唆使他们反对国王任命的总督;希望建立一个比罗马帝国还要大的僭主政治国家,而富兰克林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搞垮现任总督,由他取而代之。
最后,声色俱厉的演说终于在砰砰的敲桌声中结束了。
虽然韦德伯恩的讲话中充满了谎言、谬误和不堪入耳的咒骂,但令人诧异的是,会议主持人竟然未加以制止,反而给演说者以赞许的目光。
大多数与会者对韦德伯恩的讲话不断报以近乎疯狂的欢呼和掌声,一些官僚贵族甚至高兴得忘乎所以,手舞足蹈;只有富兰克林的朋友们和个别真正的英国绅士感到痛心疾首,他们被韦德伯恩的恶劣表演深深震惊了,对富兰克林的处境极为同情。但在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境况中,他们只能用沉默和对韦德伯恩的蔑视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立场。
在这近一个小时的攻讦诟骂之中,富兰克林始终静静地站在壁炉旁边,犹如泥塑木雕般一动不动,似乎连脸上的表情也全部凝结住了。虽然这是他第一次遇到的难堪局面,有些措手不及,但他毕竟是一位年近古稀的睿智长者,多年的公务活动已使他养成了忍辱负重、处乱不惊的脾性。早在年轻时,他就时常以“愚人的心在口中,而智者的口在心里”、“有耐心就有一切”、“迎风吐唾沫的人将弄脏自己的胡须”这样富有哲理的格言勉励自己、劝导别人。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面临突发的险情,他都能镇定自若地找出摆脱困境的最佳方案,用幽默深邃的微笑面对变幻莫测的世道人心,用谦和宽厚的神态缓和严峻的局势。在韦德伯恩铺天盖地而来的诽谤谩骂声中,富兰克林强压住怒火,隐忍不发,表现了一个卓越政治家所具有的豁达宽广的胸怀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非凡气度。
他十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轻率地进行抗辩,只能招来更大的灾祸;最明智的做法是对施暴者表现出一种无畏和轻蔑--那便是无言,甚至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况且从长远看,沉默还有可能使自己在双方的对抗中逐渐转化为强者,它可以唤起众人的同情心,使人们更能看清事实真相和诬陷者的丑恶嘴脸。诚如他在事后写的《哈钦森信件短论》中所说的那样:“烂泥巴接连不断地抛在我的身上,但我并不想千方百计竭力清除它们,我相信一句民谚的正确性:一旦干了,它们就会纷纷脱落。”
不能“随便”说出你的心里话。
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有这种习惯的人,最好体会一下富兰克林在《穷理查历书》中写的这样两句格言:“对谁说出你的秘密,你就成了他的奴隶。”“假如不想让敌人知道你的秘密,那么就对朋友也保密。”
在现实活生中,每个人都会有心事,但心事不能随便对人倾吐,要慎言谨行。因为当别人看透或者知道你的心事的时候,你的脆弱就会暴露在别人面前。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复杂化。
处理心事要慎重,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下意识地瞧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知道,会形成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必须提防。
心理学家说,人若有心事,应该说出来,才不会在心内郁积,闷出病来。这个说法基本是没错的;但富兰克林提醒我们,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所谓“随便”是指:没区分“心事”的等级,没区分说的对象。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心事必须一吐为快,一定要想到:这件事能对他讲吗?会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与牢骚,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你对某事的意见,当你痛快地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以后被人拿来当成和你竞争的有力武器,到那时你可能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那么,对好朋友总应该谈自己的心事吧?
还是不可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选择。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的未来的好朋友;你的好朋友也许有他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的好朋友也有好朋友,所以你告诉了一个人,就等于告诉几十个甚至更多的人,这一点你必须清楚。
对自己的爱人、父母总可以随便说心事了吧?
我们仍然强调:不可随便说出来,除非你的爱人对你有充分的了解与信赖。但两个不同个体,智慧与经验总有缺乏交集的地方。你的爱人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有时并不是你所预期的那样。比如说,她(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父母一般年事比较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你的心事或许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负担,对他们的健康不利。
然而,闭紧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城府深、心机沉,不可捉摸与不易亲近的人了。如果给别人这种印象是划不来的,这样再也没有人会信赖你了,他们也不敢信赖你,你的人际关系将非常糟糕。所以,偶尔也要说说不是特别需要保密的“心事”给你周围的人听,以降低他们对你的揣测与戒心。既可以获得别人的信赖,又没有暴露自己的脆弱面,何乐而不为呢?
要保护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轻易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不要拿你的心事和隐私当做炫耀的资本,否则,终有一天它会成为别人要挟你的把柄,到最后追悔莫及。罗曼·罗兰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马克·吐温也说过:“每个人像一轮明月,他呈现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从来不会给别人看到。”
这座埋藏记忆的小岛和月亮上黑暗的一面,就是内心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一般总是那些令人不快、痛苦、悔恨的往事。比如,恋爱的破裂,夫妻的纠纷,事业的失败,生活的挫折,成长中的过去……这些都是自己过去的事情,不可轻易示人。
尽管对好朋友应该开诚布公,但这不表明不能有自己的心事和隐私。“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都同样是错误的。”不相信任何人,无疑自我封闭,永远得不到友谊和信任;而相信任何人,则属幼稚无知,终归吃亏上当。两者皆不可取,你应该永远记住:心事只伴随自己,千万不要把它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为此,与人交往时,你要避免自己的感情冲动和谈话时间过长,要做好必要的防范。
一位西方学者说:“尽管大多数人直言不讳的时候太少而不是太多,但有时候还是不说为妙。”
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值得提出来,你也不希望大动干戈地把小分歧变成大冲突。花费时间和精力纠缠于非常小的分歧是不明智的,特别是那些不大可能会影响人们工作质量或者那些你很可能在一周或一月后就忘记的分歧。如果冲突只涉及不重要的关系,或者不会持续很久,那就不一定非讲出来不可。尽管你可能错过因为表示不同意见而带来的创造力和学习的机会,但你不必担心制造出悬而未决的分歧把关系破坏掉,从而造成额外的损失。
即使分歧非提出来解决不可,也有个时机问题。例如,如果你在你的老板面临迫在眉睫的事情时向他提出新的棘手的问题,可能就会徒劳无益,除非提出来的问题对手头的工作非常重要,并且确实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等到过了这段紧张时间,人们能集中精力研究你必须说出来的问题时再提出问题,也许是最佳的选择方案。
此外,当你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正在火头上的时候,最好对分歧闭口不谈,从长远来说这是有益的。如果你跟同事刚发生争吵,你们两个人的情绪都很激动,那就等以后你们都冷静下来、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时候,再安排时间交谈。只有在那个时候,你们才能进行有实质意义的讨论,而不是相互指责。但是,如果你推迟难度很大的交谈,一定不要无限期地推迟。否则,那些没有解决的分歧一定会重新找到你头上。
什么问题必须讨论,或者最好在什么时候讨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必须依靠自己的判断。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应当转变,从问:“现在是不是难得的、应当实话实说的时候?”转变为问:“现在是不是难得的、应当保持沉默的时候?”
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轻易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了解你的底细,没有人看得出你才能的极限,也就没有人对你感到失望。让别人猜测你甚至怀疑你的才能,要比完全显示自己的才能更能获得尊重。要不断地培养他人对你的期望,不要一开始就展示,甚至都不要展示你的全部所有。
在职场交际中更要努力避免失言。
尽管我们不情愿,在交际中我们还是常常讲错了话。失言就是指这种无意说错了话的语言现象。富兰克林说:“人跌摔倒了可以很快爬起来,但是话说错了将永远不能收回。”话一旦从口中说出,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听者就可能把它当成你思想的载体。失言,重则引起疆界硝烟,人命官司;轻则造成别人的误会和自己的尴尬。
那么,在交际中如何防止失言呢?如下一些建议可供参考:
1、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从容自若。
语言总是受控于大脑神经,当大脑神经过度兴奋时,思维就杂乱无章,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语无伦次,信口开河。如民主党人马里奥·普罗卡西诺1969年竞选纽约市市长时,对一群黑人说:“我的心和你们的心一样黑。”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1968年在一次集会上为警察的行为辩护时这样说:“让我们一劳永逸地将问题解决。那些警察被派去并不是为了制造混乱,而是为了维持混乱。”(也许他应该说“维持秩序”)日常生活中这种因紧张而失言的事并不少见。为了防止因紧张而失言,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的模拟演习,在不同的场合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方能处乱不惊,侃侃而谈。
2、避免单向思维,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
巧妙的回答往往不就事论事,而是换几个角度,别出心裁,而又不偏离问话的限制。如苏联成功地制造出原子弹后,美国人问苏联拥有多少核弹头,苏政府要员答:“足够!”
问的是“多少”,即希望答出具体的数字,但如实相告,显然是泄了机密。答话的高明处就在于“足够”二字,依然是量的概念,但却表现出充分的自信。
如果只顺从一条思路,只遵循一种逻辑,陷入单向思维的胡同,失言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