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谈吐要利人利己,不无聊闲扯(3)
丁兆宇2018-01-09 16:495,907

  一个学生溺水而亡,班主任去安慰学生的父母,问有几个儿子,家长说:“有3个儿子。”班主任说:“幸好有3个儿子。”这位班主任原想通过询问家庭情况引入慰抚的正题,本是高明之举,不料思维转向了,且顺着这个方向越走越远,结果好心的劝慰倒成了火上浇油。

  在实际交际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陈述,即使准备了多种思路,也要根据听者的实际反应和其他突发情况,及时调整思维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话中肯而又得体。

  3、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随便省略语言成分。

  语言是个奇妙的东西。同样的几个词按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词(或同一个音)用在不同的场合,意义可能截然相反。这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利。

  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中,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打算让谁上手术台还很值得研究。

  因此,我们运用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手段的时候,就应该力求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绝不能随便省略语言成分,特别是那些过渡性的、限制性的成分。

  省略要防止产生歧义,产生歧义就容易失言。

  4、不凭猜测说话,说有把握的话。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想当然”地说话,难免偏见和失真。

  某经理年过半百,找了个20多岁的妻子。下属不知,奉承道:“经理的女儿真漂亮。”老夫少妻,并不违法。错将人妻当人女,彼此能不尴尬?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心中无底,不妨察言观色,待掌握真实情况后再说,这样不是更稳妥些吗?

  交际中,有时真实情况一时难以掌握而我们又非“表态”不可,我们至少也应该选择一些“模糊语言”,不要过早地下绝对的结论。自作聪明的人,信口雌黄,往往笑话百出。

  5、防止“祸从口出”。

  生活中,因脱口而出的一句话造成对方怒发冲冠、大打出手或者扭头就逃的情境常有发生。要知道,我们所说出的话能让人产生心理、肌体、情感的反应。

  ①心理反应--由于你的言语,致使他人改变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②肌体反应--你说出某句话使对方感到紧张或引起一场殴斗。

  ③情感反应--你表达出的信息使他人感到恼怒,或者不愉快。

  因为语言具有这种效果,你在与人交往中便要谨慎使用你的言语,防止“祸从口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防止“祸从口出”是需要下大决心努力克服的。

  首先,先保留住自己的看法。容易说错话是因为当事人对周围事物缺少一定的认知而导致判断不准或是错误。当你觉出自己常在一些场合中说错话时,就要设法先保留住自己的看法,只在心里说出,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最好在事后,对比别人的反应,以验证自己的控制是否正确。

  其次,要把握说话的时机。注意说话时的心理情境因素,比如,双方情绪都非常敌对时应避免对质。注意说话的物质情境因素,在非要说出坏消息或者批评对方时,最好选择幽雅的场所进行,这样可以冲淡坏消息所造成的影响。

  最后,学会在合适的时间里退让出对峙状态。好冲动的人容易坚持己见,往往在双方冲突时僵持不下。最好要学会克制自己,当对方发怒时一定要退让,以免出现伤害性的结果。

  无须呆板地追求精神完善,追求绝对的诚实。

  富兰克林说:“明智的人不探听秘密,诚实的人不暴露秘密。”

  多年以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个叫切尼格乐斯的镇上,发生了一起未遂的银行抢劫案,劫匪被机警勇敢的保安困在银行里面。案发当时,懵懂无知的5岁小男孩乔治正巧和妈妈露西在这家银行内,并且刚好离那个劫匪最近。劫匪上前一把打掉小乔治手里的太空人玩具,像抓一只猴子一样把他拎到胸前,用一支枪顶在小乔治的脑袋上,作为人质。

  那一瞬间,小乔治也似乎知道发生了什么,拼命地在劫匪怀里挣扎哭喊,而他的母亲,已经被保安强迫疏导到外边。空荡荡的大堂里,只剩下小乔治和那个凶悍的劫匪。闻讯赶来的警察已经把银行团团围住,劫匪插翅难逃。小乔治成了劫匪最后一根稻草,对峙中他扬言,如果拿不到5万美金和一辆福特汽车的话,他会杀死人质。

  无助的小乔治望着近在咫尺的警察,绝望地哭叫着,他似乎预感到了死神的到来。可怜的露西眼含泪水,却不敢发出一点儿响动,怕稍不留神就激怒了匪徒,使小乔治的处境更加危险。警方不会答应劫匪任何的条件,稍微的一个松口,就是对犯罪者作案动机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鼓励。但小乔治在他手上,劫匪手指只需动一动,小乔治顷刻之间就有可能命丧黄泉。

  及时赶来的谈判专家尼尔森建议由他作为人质,以替换下未成年的小乔治。精明狡猾的劫匪断然拒绝,他知道,关键时刻,一个小孩比一个训练有素的谈判专家更好控制。人们对小孩的关注和同情,会加大他逃跑的把握。谈判暂时陷入僵局,警方安慰劫匪说钱和车都在准备中。尼尔森的首要任务就是尽量与劫匪周旋,让他保持安静,最大限度地保护人质的安全,以争取狙击手到达既定的位置上的时间。

  这时,劫匪似乎看出来警方根本没有诚意,神情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他用枪管顶着小乔治的头做了最后一次喊话,说如果3分钟之内他看不到车和钱,那么,小孩就会先于他去见上帝。

  近乎崩溃的小乔治在劫匪的怀里撕心裂肺地哭着,凄厉地叫喊声撞碎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银行外边善良的人们透过玻璃,紧张地望着这个不幸的孩子,谁也不清楚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多事的媒体已经在现场请教心理学专家,问劫案对小乔治的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专家断言,即使他得救,惊心动魄的这一幕也会在他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对他健康和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并有可能伴其终生。

  外边围的人越来越多,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事件的最新进展。狙击手也已经各就各位,他们在静候着一声令下,叩动扳机。劫匪会在1秒之内死去,没有一点儿反抗还手的机会。小乔治会被安然无恙地解救下来。

  一切都准备就绪。就在劫匪决定鱼死网破杀害小乔治之前,警方果断下令击毙他。“嘭”的一声,几乎是在同时,不同角度的3颗子弹精准地击中了劫匪的头部。如警方事先预想的一样,他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就倒在了猩红色的地毯上。

  小乔治从劫匪的胸口滑落下来的一瞬间,鲜血溅满了他的身体。血人一样的小乔治被眼前景象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地呆立在那儿,傻了一样。离他最近的谈判专家尼尔森迅速跑了过去,把小乔治高高抱起来。面对着蜂拥进来的人群和无所不在的媒体,尼尔森突然高声喊了一句:“演习结束!”

  所有人都愣在那里,盯着他,一时都不明白尼尔森话里面的意思。“是的,演习结束了,这仅仅只是一场演习。”他认真对着人们和媒体大声地说。

  “真的是演习吗?”噩梦初醒的小乔治半信半疑地盯着尼尔森问。

  “当然,就因为事先没有预兆,所以你才能表现得如此逼真。现在,我宣布,演习圆满结束。”尼尔森小心地安慰着他。

  小乔治的妈妈露西已经挤上前来,喜极而泣地紧紧抱着儿子。

  “妈妈,这只是一次演习吗?”小乔治瞪着一双迷茫的大眼睛,望着露西。

  尼尔森趁他不注意,对着露西挤了一下眼。露西哽咽着说:“是的,乔治,这是一次劫持人质的警事演习。”

  几个领会了尼尔森意思的警察也上前赞扬了小乔治,说他表现得非常好,应该获得警局颁发的勇敢奖章。这时,所有的人似乎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全都表扬小乔治刚才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

  “真的吗?可我还是吓哭了。”小家伙苍白的脸上终于显出了红润的颜色,鼻翼两侧的几粒小雀斑因为兴奋和害羞而显得格外清晰。

  第二天,切尼格乐斯当地的媒体集体失声,对银行案只字未提。

  不久,露西带着小乔治离开了小镇,去了旧金山。走之前,小乔治还在惦记着那枚警局一直没有颁发的奖章。

  多年以后,有人找到已经年迈退休的尼尔森,提起这件陈年旧事,问他当时怎么会想起说那样一句话。他说:“枪响的时候,我在想,这孩子完了,他有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恐怖事件所留下的心理阴影。但当我走近他的一瞬间,上帝给了我一个神啰NF037,让我说出了‘演习结束’这句话。我很感谢在场的所有人,他们和我一起导演了一个天衣无缝的骗局,让那个孩子相信这只是一场事先没通知的警事演习。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小家伙居然相信了。”

  是的,镇上所有的人,“合谋欺骗”了可爱的小乔治。灾难没有给他留下不良烙印,他能健康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富兰克林主张“谈吐要利人利己,不无聊闲扯”。但是,他并不崇尚虚无缥缈地追求精神完善,追求绝对的诚实,而是主张出于实际生活中公私利益的需要,灵活地去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曾这样写道:“我们不能因为《圣经》禁止某些行为,就说这些行为是坏的;或是因为《圣经》叫我们去做,就认为是好的。但是当我们考虑了事物的各种情况以后,也许正因为它们对我们不利,所以我们要禁止这些行为,或是正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对我们有益,所以我们要去做。”

  谈话时要尽量准确、恰当地使用词汇富兰克林在《穷理查历书》中写道:“提问题要提得深入,答问题要答得简洁。”用对了词汇,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

  我们所说的话用对了词汇,就能叫人笑、治疗人的心病、带给人希望;然而,若是用错了词汇,就会使人不快、刺伤人的心、带给人失望。同样地,借着所用的恰当“词汇”,可以让别人了解我们崇高的心志和由衷的愿望。

  马克·吐温说:“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词汇……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词汇的力量,大大地激励了当时的人们,决心跟随着这些伟大的人物,结果塑造出今天的世界。

  当帕特里克·亨利站在13个州的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誓要推翻长久以来骑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于此诞生。

  一位着名的美国学者在一次演讲时说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200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地,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词汇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请问,谁能忘记马丁·路德·金博士打动人心的那一次演讲,他说道:‘我有一个梦,期望有一天这个国家能真的站立起来,信守它立国的原则和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有一个人的话激起了英国全民抵抗纳粹的决心,结果他们以无比的勇气挺过了最艰苦的时刻,打破了希特勒部队所向无敌的神话,那个人就是已故的英国政治家丘吉尔。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的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话所写成的;然而,却鲜有人知道,那些伟人所拥有的语言力量,却也能够在我们的身上找到,这能改变我们的情绪,振奋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有胆量敢于面对一切的挑战,使人生过得更加丰富。

  在生活中时时选择使用积极性的词汇,最能振奋我们的情绪;反之,若是选择使用了消极的词汇,就必然很快地使我们自暴自弃。因此,我们务必要重视使用词汇的重要性。这做起来并不难,只要你能聪明而用心地选择便行了。

  一个人若是只拥有有限的词汇,那么他就只能体验有限的情绪;反之,若是他拥有丰富的词汇,那就有如手中握着一个可以调出多种颜色的调色板,可以尽情来挥洒和丰富你的人生,不仅能够吸引别人,更能使自己感到活力和振奋。

  富兰克林说:“写文章要引经据典,说话却要通俗易懂。”在生活中,学会生动形象的语言是非常有用的。

  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无形变成有形,把概括变成具体,把枯燥变成生动,大大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形象化的语言让听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一起参加接收活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此外,它也是构成其他语言风格的基本手段。

  为了使用语言的形象生动,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选用有色彩、有形象的语词。色彩词和形象词可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而视觉形象留给人的印象往往比听觉形象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2)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可以用浅显通俗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

  (3)要注意寓理于事,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实之中。那种干巴巴的说教,往往使听者乏味。要学会善于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阐明事理,增强语言的魅力。

  一个会讲话的演说家,他会使他的话像一种影像浮现在听众眼前;不会讲话的演说家,只是笨拙的利用模糊平淡而无声无色的一些东西把你催眠入睡。

  把啰唆当做必须克服的缺点。

  富兰克林认为,说话啰唆是口才的一大禁忌。他的观点是:“喋喋不休,相当于白费口舌。”

  说话啰啰唆唆的人往往会使人感到不快。社交场合一旦出现了这样性格的人,无论什么人都会感到伤透脑筋:他们大大咧咧、漫不经心;讲起话来啰啰唆唆一大堆,看不出他们所说的话彼此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他们既不知道自己是在说些什么(没有明确主题),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说这些(没有明确目的),更不知道自己遇到与人谈话的场合应该怎么办(不了解谈话的基本规则)。这样的人往往心地善良,不含恶意,但就是让人受不了。

  在社交场合说话啰唆,无论如何也是表达能力方面的一大弱点。它让人神经紧张、心情厌烦、又不好粗暴地打断话头:“闭上你的嘴!”于是,就有人提出了颇具幽默的设想,建议具有这种性格弱点的人,说话时想象自己在挂国际长途电话,说话的每一分钟你都必须付款。这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你在浪费别人的时间。而一旦你真正这样想的话,那么你肯定会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要说这些。至于怎么办--这很清楚--唯一的原则就是简洁明快。从任何角度来看,没有人会心甘情愿为自己的一堆废话去付账。所以,这条建议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问题在于,说话啰唆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所说的含义丰富,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弱点。有两个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相聚,他们彼此都对此盼望了很久。结果其中一个带了他热情开朗的新婚妻子一起来。那位妻子从一开始就独占了整个谈话,滔滔不绝,一个接一个地说着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笑、很有趣味的事情。出于礼貌,两个男人沉默地听着,偶尔尴尬地彼此对看一眼。当他们分手的时候,那位妻子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挥舞着手套,兴高采烈地说:“再见!”她觉得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夜晚,认识了丈夫的朋友,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谈话;而两个男人却对老朋友分别多年后的情况仍旧一无所知,心里诅咒着这个开朗得过分的女人,即使她的丈夫也是如此。

继续阅读:第七章 谈吐要利人利己,不无聊闲扯(4)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本杰明·富兰克林财富成功思想全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