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成功励志>本杰明·富兰克林财富成功思想全书>目录
第十八章 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5)许多习惯于挥霍的人,往往不是因为自己觉得这件物品非买不可,而是想要享受一掷千金的快感、享受让人羡慕的虚荣感。
这种人觉得没钱就代表丢脸,所以非要展现出富豪之家的气势,为的就是逞一时之快,却没想到当习惯变成瘾,而瘾又戒不掉的时候,就是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了。
结果,之前辛辛苦苦建立的豪华排场、华丽形象,在一夜之间瓦解,那种从云顶重重摔下的感觉其实才是真正的丢脸。
有些人平时为了赚钱,像拼命三郎一样地努力工作,上下班塞车要忍耐、被老板骂要忍耐、工作压力大要忍耐、薪水低要忍耐……一切的忍耐就是想要多赚一些钱,让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可是,有时候却因为自己一时的情绪不佳,或是遭受某些挫折,就拿辛苦的血汗钱来发泄,于是开始疯狂地血拼、没有节制地刷卡、因冲动而买了一堆用不到的东西……这些都是很不理智的表现,也可以被解释为当省不省的错误行为。
等到自己的存款数目不断下降之后,才忽然发现自己可用的筹码所剩无几了,于是又开始缩衣节食,一天吃泡面,造成营养不良;该付的费用不付,造成循环利息,负债累累……这就是当用不用而造成的更大损失。
有些人永远都无法面对自己现在所站的位置,一心一意想把自己和不同阶层的人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比较,然后只好用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残酷的事实。
当自己没钱的时候,喜欢和有钱人比较,当自己有钱的时候,喜欢和更有钱的富豪比较,一路比较下来,除了多了一层又一层的假面具之外,还养成了打肿脸充胖子的习惯,得不偿失。为了说明这一道理,富兰克林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农夫回家时,发现屋里有个衣不蔽体的陌生人。
“嘿,”他大声喊,“这是我的家,你赶紧离开!”“尊敬的先生,”陌生人回答,“从今天起,这儿也将是我的家了,您怎么可以把我赶走呢?”农夫奇怪地问:“我以前怎么没见过你,你到底是谁?”“我是‘贫穷’啊!您最近是不是总觉得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昨天为了买那顶新帽子,您不是还卖掉了一把斧头吗?这就说明我要在这儿住上一段时间了。”
听说贫穷要常住下来,农夫很苦恼:“这家伙赤身裸体,亲戚和邻居们一看就会知道贫穷住在我家里,这可太丢人了。我得想个法儿把这个浑蛋打发走。”但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最后,他决定给贫穷做一件外套,“如果我把他装扮起来,或许能瞒过周围的人。”
于是,农夫量好贫穷的尺寸,拿到镇上的裁缝店去。让师傅按这个尺寸做一件华丽的外套。为了买衣料和付手工费,农夫不得不卖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但他咬咬牙,心想:“花多少钱也比被别人笑话强。”
新衣服终于做好了,农夫迫不及待地让贫穷穿上。“实在对不起,”贫穷微笑着说,“这衣服不合身,我穿不进去。”“这个骗人的裁缝!”农夫气急败坏地说,“我付了那么多钱,他竟敢把衣服裁小了。”“不要责怪裁缝,这不是他的错。”贫穷解释说,“当你花钱来掩饰我的时候,我变得更大了。”
无法过优裕的生活、无法全身上下都是名牌、无法任意挥霍,这些都不应该是让一个人丢脸的原因,因为它们本来就只存在一小部分人的身上,你完全可以漠然视之。
绝大多数人都是过着必须精打细算的生活,在消费的时候必须量力而行,这是非常平常而大众化的现象,没有必要为了虚荣而作出超越自己经济能力的选择。
钱财只属于会享用它的人富兰克林说:“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
富兰克林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这天,乞丐比尔回桥洞休息的时候,在草丛里捡到了九块金币。比尔忍不住把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杰克。杰克很是嫉妒,突然他心生一计,满脸遗憾地对比尔说:“伙计,你怎么只捡到九块金币,还有一块呢?”比尔觉得莫名其妙:“还有一块金币?”
杰克说:“刚才有人来找过我,说他掉了十块金币,问我看到没有。你只捡到九块,那还有一块呢?”杰克说着冲出了桥洞,比尔也赶紧跑了过去,在刚才找到金币的地方搜寻。比尔将那片草地找遍了,也没有找到第十块金币,他问杰克:“你找到金币了吗?”
杰克说:“我没那运气!”吃过午饭,比尔顾不上休息,又去找第十块金币。比尔细细搜寻,不放过每一条缝隙。可是他找了整整一个下午,连金币的影子也没见到。晚上,比尔睡不着,他老是想着那第十块金币。突然,比尔翻身爬起来,推推杰克:“伙计,那个人回来的时候,是不是找到了一块金币?”杰克被他吵醒,不满地翻翻眼睛:“要是他找到了,上午我还跟着瞎起个什么劲?”比尔放心了,既然失主没找到,说明金币还在草丛里。
第二天一早,比尔去拔草,他的想法是只要把草拔光,金币就一定能找到。每拔一棵草,他的希望就增加一分,总是想金币可能就在剩下的草里。一上午过去,他累得气喘吁吁,草却只拔了一半。胡乱吃点东西,比尔又接着去拔。他还特地跟杰克打了招呼,说自己在拔草,很可能马上就找到金币了,请杰克不要再去插手,只要他找到了金币就请杰克喝酒。杰克满口答应。
草地终于变得光溜溜了,但比尔却还没发现那块金币。比尔闷闷不乐,一屁股坐在地上,心想:难道这块金币钻到土里去了不成?对,有可能,我拔草带松了泥土,它极有可能钻到土里去了!这么一想,比尔又笑了起来,他决定明天挖地。金币呀金币,不管你跟我怎么捉迷藏,我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你找出来!
第三天一早,比尔拿上锄头来挖地。每挖一锄,他的希望就增加一分,总在想那块金币可能就在剩下的泥土里。比尔累了一上午,没有将草地挖完,当然,也没有找到金币。一直干到天黑,比尔总算将那片地挖完了,但金币却还是没有找到。比尔生气了,心想怎么还没见到金币呢?它到底钻到哪里去了?莫不是它本来在泥土表层,我一挖地,又将它翻进泥土里了?极有可能,要不怎么找不到它呢?这块金币可真会跟我捉迷藏,金币呀金币,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你!
第四天一早,比尔来到地里,将昨天挖过的泥土一点点地用手去翻。比尔那么小心,那么仔细,甚至将每一块泥土都捏碎来看了,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找到那块金币。
这天晚上,比尔躺在床上唉声叹气,自言自语:“金币呀金币,你到底躲到哪里去了?你干吗要跟我过不去,不让我找到你呢?”
杰克被他吵得睡不着,再加上他见这几天比尔也够累了,于心不忍,于是说:“伙计,你别再想那块金币了,根本就没有什么第十块金币。那是我编的谎话,我是嫉妒你才那么做的,非常抱歉!”
比尔不相信地瞪大了眼睛,说:“伙计,我知道你是安慰我的,你想想看,那个人怎么会只掉了九块金币?一定是十块,对吧!”杰克说:“伙计,如果真的是十块金币,你草也拔了,地也翻了,怎么就找不到它呢?这说明根本就只有九块嘛!求求你,别再想那块金币了。你已经拥有九块金币了,高高兴兴地过日子吧!”比尔一推杰克,说:“我知道,你担心我找到第十块金币,那样就会更加富有,你就更加嫉妒我!”杰克看着比尔,无奈地摇摇头。
从此之后,比尔天天都守在那块地里,不断地用手翻着泥土,自言自语:“金币呀金币,你躲吧,看你能躲到什么时候,我会找到你的,我一定会找到你的!”看着一天天瘦下去的比尔,杰克后悔万分,他知道自己的玩笑开大了。现在,他每天都不得不多讨一些饭菜带回来给比尔吃。
由这个故事,富兰克林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过分地聚敛财富也即自寻烦恼。他提醒我们,不要养成无限制地省钱存钱的坏习惯,这一点是每个聪明人都必须小心在意的;而且,对年轻人来说,生活过分节俭很可能养成贪婪的性格。在一个地方是美德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很可能变成邪恶。对金钱的崇拜--而不是金钱本身--是罪恶的渊源。对金钱的崇拜禁锢和压迫着人的灵魂,它关闭了通向慷慨大方地生活和行动的大门。“宝剑能逼退一个人的身体,金钱能收买一个人的灵魂。”
如果以一个人拥有的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他的成功的大小,毫无疑问,这是一件令人茫然困惑的事情。从本性上讲,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即使一个意志坚定、头脑敏锐、动作敏捷的人,一旦抓住机会,他也会立即“上马”,不择手段地赚钱。这些人完全有可能既没有高尚的品质,也不会实施任何善行。一个一心只想着钱而意识不到更高的力量的人,虽然他可以腰缠万贯,但他始终只是一个非常可怜的生物。金钱决不是任何道德价值的确证。金钱的闪光只能吸引它的所有者毫无价值的注意力,正如萤火虫的辉光只能把自己暴露给它的捕捉者。
那些成为金钱崇拜的牺牲品的人们,让人想起一只贪婪的猴子,它对某些人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在阿尔及尔地区的长拜尔,农民把一只葫芦形的细颈瓶用绳子固定好,系在一棵树上,再在细颈瓶里放入一些大米,这只瓶的瓶口仅能容纳猴子的爪子。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把爪子伸进瓶里,抓住自己的战利品。它试图把爪子拉出来,但由于它死死地抱住战利品不放,爪子怎么也抽不出来,它竟然不知道松开爪子丢掉战利品。就这样,直到第二天早晨,当它被抓住的时候,它还是这样傻乎乎地握着爪子,或许它还在为抓住了大米而感到骄傲呢。这则小小的故事中所蕴涵的道德寓意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发财毫无疑问会使一部分人“加入社会”,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但是,请特别注意,他们必须具备各种精神的、感情的和行为的品质,否则,他们就只不过是富人,仅此而已。有一些“在社会里”的人非常富有,可是他们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也没有赢得任何尊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不过是一只只钱袋子,他们的力量只能在自己的钱柜里发生作用。
富兰克林发现,一些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在贫困和重重阻碍的考验下,凭着自己的艰苦努力脱颖而出。克劳德·洛林是一个糕饼师傅;丁多雷托是一个染色工;卡雷维吉斯兄弟,一个是调色工人,一个是罗马教廷的灰浆搬运工;萨尔瓦多·罗萨曾是一个恶棍;朱亚托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吉普赛是一个流浪者;卡维登曾被他父亲赶出家门以乞讨过日;卡路瓦是一个砌石工。他们这些人以及其他一些着名的艺术家,都是在逆境中自强不息,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劳动获得卓越的成就的。
这些人功成名就绝非出于幸运或者出于偶然,而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出人头地的。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获得了财富,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并且,这也决不是他们当初从事艺术工作的主要动机。对金钱的任何崇拜,在一个艺术家早期的艺术生涯中,是不可能使他做到自我控制和勤勉用功的。不懈的追求所带来的快乐往往是对他最好的奖赏,随之而来的财富倒是出乎意料的偶然。许多心灵高尚的艺术家宁愿顺应自己天性的癖好,也不愿和公众讨价还价。斯宾诺内托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色诺芬》这篇美丽的神话。当他拥有十分优越的生活条件后,他真想摆脱这种世俗的豪华给他带来的影响,他宁愿回到昔日的贫困和艰苦的劳动中去。有一个画家为了赢利而煞费苦心举办了一次画展,当有人问米歇尔·安吉鲁对此事的看法时,米歇尔回答说:“如果他如此热衷于发财,我想他一定是个可怜的家伙。”
一定要摒弃吝啬的不良习惯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不愚蠢,不精明,但要做个明白人。”他主张节俭,但是,又同时提醒世人,一定要摒弃吝啬的不良习惯。
何谓吝啬?简单地说,就是小气,是一些人对待金钱、对待财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因为它特殊,所以就有与一般人不同的特征。
凡吝啬的人都是金钱的奴隶,而不是主人。对这类人来说,唯有金钱、财物才是最为重要的。为钱而钱,为财而财,敛钱、敛财是这类人的最大嗜好,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大目的。他们的生活公式是:挣钱、存钱、再挣钱、再存钱……他们的最大乐趣是“数钱”:今天比昨天多了多少,明天比今天还会多多少。他们的哲学是:多了还要多,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凡吝啬的人一般都不懂人与人的感情。他们不懂得亲情,不懂得友谊,不懂得同事间的感情,若是有的话,也要以金钱的标准去衡量。一般的处世原则是,认钱不认人。即使是家人,亲爱者,也始终毫不含糊,“账”总是算得清清的,为了金钱有的甚至达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
凡吝啬的人一般都是自私的、贪婪的。诚如蒙田所说的那样:“一切对财富的过于仔细的关心都散发着贪婪的气味。”这类人只是嫌自己发财速度太慢,总嫌发财“效率”太低,总想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因而挖空心思地、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算计集体、算计社会。一般的情况是:在吝啬者口袋里的金钱或多或少地带有不洁的成分,廉耻、天良、真理,都会沉溺在吝啬者的吝啬之中。
凡吝啬的人的人格都不是高尚的。罗马·西塞罗说:“对金钱的欲望必须尽力摒除,唯爱财富之心使人度量狭小,精神卑鄙。”这类人,只要能敛财,什么道德,什么人格,什么尊严,都不在乎,只要金钱能到手,叫爹叫娘都不在乎。
所以,一般的情况是:吝啬者金钱、财富都不缺,然而其灵魂、其精神却是在日趋贫穷。
吝啬果真能给吝啬者带来愉快吗?不能。其实吝啬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宁的,他们整天忙着的是挣钱,最担心的是丢钱,唯恐盗贼将他的金钱全部偷走,唯恐一场大火将其财产全部吞噬掉,唯恐自己的亲人将它全部挥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永远不会是愉快的。
吝啬者果真能给人带来幸福吗?不能。因为“小气”,因为狭窄,所以在这类人身上很少体现亲情二字,所以其内心世界是极其孤独的。尤其是当他们有难的时候(比如在病中),他们才会感到缺少感情支持的悲怆,才会感到因为吝啬而失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才会充分感觉到金钱的真正无能。
其实,吝啬是吝啬者看不透人生的真实表现。他们不懂得这样的一个简单道理:一个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在最后,也只能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吝啬实际上是吝啬者为自己头上套上的一条无形的精神枷锁。它使人成为金钱的奴仆,使人活得不自在、不痛快,甚至使人卑鄙和龌龊。
1、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人人都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2、为了过更富足的生活,绝大多数人还是应该考虑如何增进自己赚钱的能力。
3、致富之道在于节俭。挣钱的本事有区别,省钱却人人做得到。除非养成节俭的习惯,否则你永远不会积聚财富。
4、你是一个节俭的人,还是在花钱方面大手大脚?
5、你有自己的家庭理财计划吗?在阅读了本章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