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人文社科>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目录
第一章 相由心生,做人要心态平和有道是:“水清明月现,心静思自明”。当我们用木杖去搅清静水,水浑了泥沙都会浮起来 ,这时候,水底的任何东西都看不清了;等水澄清了之后,泥沙沉到底下,这时候就看得一 清二楚。所以,我们的心要常保持清静。无常与变故,是生命中的必然现象,所可忧虑者, 乃是自己对佛法的认知不够,奉行的决心不够彻底。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信佛之语,奉 佛之教,又何愁不能度过生命中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
弘一大师到湛山寺后不久,即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这也是继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的又一次升级。至此,中国也就进入了全面的抗日战争阶段。
战事迫在眉睫,许多友人都劝弘一大师早日离开青岛,可大师镇定自若,他给友人回信 :“……朽人前已决定中秋节乃他往,今若因难离去,将受极大讥嫌。故虽青岛有大战争, 亦不愿退避也。”8月26日,他又给友人写信:“……朽人此次居湛山,前已约定至中秋节 止(中秋以前不能食言他往,人将讥为畏葸)。”他一如既往在青岛弘法,一直到了10月 份,他才决定离去。
上海已在大战之中,只有租界尚能暂时避难。弘一大师此前已给在上海的夏NE626尊写 了信,表示要在上海停留。
夏NE626尊接到信后,心想上海正是炮火连天,炸弹如雨,相比之下,青岛还算平静, 于是就写 信劝他暂住青岛。然而,大师是说到做到的。当初别人劝他早日离开青岛,他信守诺言要等 到中秋节后;如今又有人劝他暂住青岛,他又决心依计划离开。上海陷落的前几天,开明书 店接到了弘一大师从新北门旅社打来的电话。当时夏NE626尊没有在书店里,电话是经 理章锡琛先生接的。章锡琛接到电话后,立即去看望弘一大师。
夏NE626尊赶到的时候已是夜间,由于大师已向章锡琛问过有关他的情况,所以见面时 大师并没 有问什么。几年不见了,彼此都已觉得老了。大师见夏NE626尊的脸上有愁苦的神情, 就笑着劝慰 他说:“世间一切,本来都是假的,不可认真。前回我不是替你写过一幅金刚经的四偈了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现在正可觉悟这真理了。”
弘一大师计划在上海停留三天,然后再回厦门去。第三天,夏NE626尊又去看望他。
大师住的旅馆,正靠近外滩,日本人的飞机就在附近狂轰滥炸。一般人住在里面,似乎 每隔几分钟就要受惊一次。可弘一大师镇定自若,只是微动着嘴唇端坐念佛。
此等风光,夏NE626尊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弘一大师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消竭烦恼海,增长福智芽。”他还曾写道:“人当变故之 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守正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 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这就是说,不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有智慧的人都 会尽力去保持平和的心态。
俗话说:“今晚脱却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我们每晚上床就寝之后,谁也无法确定绝 对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阳再度升起。在这无常的世间,“变故”的来临,是理所当然之事,任 何人都不能做到“事事如意,心想事成”。
一个人得意之时固然不可忘形,以免树大招风,引来别人的嫉恨、风凉话、甚至扯后腿;但 是一旦遭遇变故,遭逢不幸的际遇,也不要只顾着怨天尤人,唯恐自己的委屈,不能让全天 下的人知道。尤其遭到冤枉,急于申诉、辩白,反而更易让人觉得越描越黑。人与人之间, 并非没有同情与体谅;学佛之人,更是以慈悲心为出发点,希望带给众生温馨与关怀。亲属 家人,也常以亲情与责任义务的羁绊,愿意陪伴与自己血缘、姻缘特殊之人,走过生命中的 风暴与低潮。但是我们却遗憾地见到,有些人却任意放纵自己的低落失意,一蹶不振;在他 的心目中,似乎是认为,全天下的人都要体谅他不幸的处境;佛门弟子或家亲眷属,更是要 以最大的慈悲包容来忍受其不断地诉苦、发泄,并且无条件地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无尽的支 持。若是不能符合他的要求,便是有愧于佛弟子的身份或家属的责任。久而久之,不论是佛 弟子也好,家亲眷属也好,忍耐总是有限度的;在被他予取予求了一段时日之后,终于有受 不了的一天,于是这个满腹牢骚怨气之人,到头来似乎很难不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这在 其原本所受到的创伤之外,似乎又更来个雪上加霜。
在这世间行走,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每个人都有他的难处与脆弱之点,所以, 每个人也都必须要具备自己面对问题最基本的化解招式。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所培育出来 的禅定与智慧,便是我们面对变故之时,处理问题最好的利器。因为有智慧,我们能明确地 判断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何者该弃,何者该守。因为有定力,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与 阵营,不会被外界的诽言诋语所打倒,更不会为了争取他人的谅解与认同,而奴颜婢膝,谎 言讨好,以至于完全失去自己原有的立场与操守,更为有识者所不齿。
我们常说,人该为自己而活。这个“自己”并非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自己 ”;而是有觉性,能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自己”,一个能在六道轮 回之中,以苦为师,不断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终至成佛的“自己”。因此,在一世又一世的 生命历练中,我们确认,无常与变故,是生命中的必然现象,所可忧虑者,乃是自己对佛法 的认知不够,奉行的决心不够彻底。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信佛之语,奉佛之教,又何愁 不能度过生命中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
弘一大师经常告诫弟子:做人要心态平和。佛家说:“相由心生。”我们之所以会有嫉妒、 不满、愤懑的情绪,全是因为自己的眼界和心胸不够开阔。如果我们能冷静地观察自己的心 ,安心立命,就不会有什么不平和不满了。
心态平和的人能看淡生死,以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面对世事。庄子的妻子病死了。庄子的好 朋友惠子前来吊唁,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 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 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 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 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 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 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 ,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 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 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 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 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庄子一生没有入仕,但他却始终给人逍遥快乐的印象,就是因为他能看得圆满,他在《庚桑 楚篇》中也说:毁除意志的干扰,解脱心灵的束缚,遗弃道德的牵累,打通大道的阻碍。高 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六种情况,全是扰乱意志的因素。容貌、举止、美色、 辞理、气调、情意六种情况,全是束缚心灵的因素。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 六种情况,全是牵累道德的因素。离去、靠拢、获取、施与、智虑、技能六种情况,全是堵 塞大道的因素。这四个方面和六种情况不至于震荡于胸中,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 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空,虚空就能恬适顺应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大道,是自 然的敬仰;生命,是盛德的光华;禀性,是生命的本根。合乎本性的行动,称之为率真的作 为;受伪情驱使而行动,称之为失却本性。知识,出自与外物的应接;智慧,出自内心的谋 划;具有智慧的人也会有不了解的知识,就像斜着眼睛看,所见必定有限。有所举动却出于 不得已叫做德,有所举动却不是为了自我叫做治,追求名声必定适得其反,而讲求实际就会 事事顺应。
有什么样的心态,便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把心态放宽,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就会更美好。
心境平和的人,面对危机可以坦然面对,不会惊慌失措。他从心底散发出来的祥和之气可以 感化凶暴的人。弘一大师还讲述过下面一段来自《世说新语》的故事,以证明保持平和心态 所产生的力量和裨益。
晋朝有一个有权威的人叫做石勒。当时的人对于他的权威都非常害怕,视之为狼虎。而有一 位高僧叫佛图澄,却很得石勒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养子石虎在一起闲游,石勒一族的人 也都敬服佛图澄的道德。佛图澄本是西域高僧,公元310年来中国传教,受到石勒和石虎的 优待。佛图澄帮助石勒称帝,建立了赵国,后又帮助石虎。石虎对待臣子手段毒辣。大司马 燕公石斌在担任幽州牧这一官职期间聚集群凶,肆虐无度。石虎将他重打三百鞭,并杀掉了 石斌的生母,射杀石斌手下几百人。佛图澄闻讯急忙劝阻,杀红了眼的石虎对佛图澄却颇为 尊重,听从劝告停止了杀戮。佛图澄的高德感化了石虎的暴威,使他化为柔顺,宛如猛虎化 为海鸥一样无害了。
可见,一个人如能做到无念无心的地步,对周围之物都不起敌意,不但不足以畏惧,还可使 其服从自己,共同在一起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