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人文社科>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目录
第八章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弘一大师写过这样一幅字:
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
若要将人生比喻成是一场篮球赛,从一开球就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就能不断地借着远投、近 投、带球上篮……每投必中,不断得分。就算到了终场,拿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分。但 是,这能叫篮球赛吗?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都是平顺走来,从无挫折、苦恼,这样的人
生不但是不可能,即使是有,也太欠缺了某些滋味。人生必须要有磨炼,才能够成长。完全 的逆境,将使人生过得苦不堪言,完全的顺境,也会使人在安逸之中麻痹,感受不到什么快 乐。唯有顺境、逆境交替出现的情况下,人才能不断地从其中去感受到那份:怀抱期望、劳 心劳力、努力追求实践的乐趣。当此路不通之时,想尽办法,终于又能开创出另一番局面之 时,这是多么令人感到骄傲的一刻!此所以诸佛菩萨皆以人间为修行成佛之道场,实在是因 为人生有苦有乐,这才容易激发出向道之心,才能明了修行得解脱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在顺境之中,是否能够仍然谨言慎行,凡事三思,谋定后动,甚至对人能保持谦逊 客气,不颐指气使,确实是需要相当大的胸襟气度。这不但要有相当处世的智慧,更须有时 时内省自觉的功夫。但我们常看到的却是,手上稍微握有一点权或钱,就想压制别人,甚至 想用钱来砸人。此正是《华严经经修慈分》上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当一个人 因为过去的善业,带来今生些许福报之时,他没有善用福报来自利利他,反而广造恶业,一 步步走向堕落下流,岂不是太对不起、辜负自己了?相反的,若是一个人有诸多不顺,处处 行不通,他却能够不像一般人那般,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累积一肚子酸气。他反而能从佛 法的因果法则来审视自己当前的处境,平心静气地修整自己挫败的缘由。若是发现自己过去 欲望太重,定力不够,则当消除自己诸多不当的欲求,而不再轻易被外物所迷惑,随外境动 摇。如此,或许他原本是个在别人眼中极其失败的人,但是因为逆境的考验,反而能令他的 人格日臻完美,培育出他人所无法企及的襟度来!不管是出家之前还是之后,弘一大师都有 受挫而不放弃的顽强执著精神。
1931年初夏,弘一大师到了五磊寺。他这一次来,自然是为了办南山律学院。然而,他的这 次尝试没有能够成功。
亦幻法师在《弘一大师在白湖》中说:“在‘九一八’那年的秋天,弘一大师想在距离白湖 十五 里路的五磊寺创办南山律学院,我应住持桂芳和尚之约,同赴上海寻找安心头陀,到一品香 找朱子桥将军筹募开办费,当得一千元由桂芳和尚携甬。因为这大和尚识见浅,容易利令智 昏,树不起坚决的教育信念,使弘一大师订立章程殊多棘手……故等我回白湖,事情莫名其 妙地 老早失败了,弘一大师亦已乔迁宁波佛教孤儿院。”可以肯定,弘一大师这次离开五磊寺是 与寺方在如何办学方面意见不合,遂飘然离去。
弘一大师对于此事显然十分气愤,他说:“我从出家以来,对于佛教向来没有做过什么 事情。这回使我能有弘律的因缘,心头委实很欢喜的。不料,第一次便受了这样的打击。一 月未睡,精神上受了很大的不安,看经念佛,都是不能。照这情形看来,恐非静养一两年不
可。”他又在给胡宅梵的信中说:“余近二月来,因律学院事牵制逼迫,神经已十分错乱不 宁。披阅书籍,往往不能了解其义(昔已解者,今亦不解),几同废人。现拟静养治疗,未 知能复原否。”
但是困难并不能使他后退,他又说:“虽然,从今以后,我的一切都可以放下,而对于讲 律之事,当复益精进,尽形寿不退。”
弘一大师还主张我们看破逆境,保持平和的心态,从容应对。
人有所谓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恶、欲;大多数的人都是做自己情绪的奴隶而 不自知,能够做情绪主人的人,真是少之又少。于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终日我看你脸色, 你怕我生气,尤其因为生活环境所迫,必须常和情绪起伏波动甚大的人在一起,时时战战兢 兢,唯恐动辄得咎,可真让人觉得活着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若是我们能不被自己的喜怒来 操控对人的态度,能以超脱的心情,将自己的喜怒好恶放在一边,凡事只问当下自己该如何 作为,能有如此之涵养,其实他也就一步一步地在挣脱凡夫的境界,而迈向圣贤之途。
我们希望自己所相处之人,都是能够不被顺逆之境轻易影响的人,我们更希望生活在我们周 遭的人,都不是太过情绪化的人;在如此希望的时候,我们可千万不要忽略了,先要求自己 做这样令人激赏,受人欢迎的人,如此岂不就是极乐世界中,最令人向往的“诸上善人俱会 一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