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骤时立得定
泓逸2018-01-09 16:492,389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这是弘一大师喜欢撰写 的一句格言。

  常听人感叹,人的一生当中,最真、最没有伪装的,便是婴幼儿时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不高兴就发脾气,喜欢的东西便据为己有。及至年岁渐长,受了教育,懂得礼节,有了羞 耻之心,明白了修养的必要,知道要掩藏自己不恰当的情绪;与人相处更时时提醒自己,不 可率性而为,要会察言观色,逢迎拍马,这样才不会为自己惹来麻烦,甚或能让自己日后行 事顺利,官运亨通。日子一久,不知不觉就似乎戴上了一副假面具,变得连自己都快要认不 得自己!但是每当午夜梦回,真正的自我又常会在不经意之中冒了出来,感到自己受到了压 抑,潜意识中有着许多的无奈与不甘,若能调适得好,尚能平安度日;若是太过于勉强,重 则可能导致精神分裂,轻则至少来个忧郁症或躁郁症等,演变成精神官能方面的问题。 

  《大智度论》之中说道,人有两种结使(烦恼的来源),一者属爱结使,二者属恚结使。那 就是说,处境太好,过度地享受,被奉承、呵护,反而会让一个人迷失了自己。过度地挫折 、遭受打击,又会使人沮丧、颓废,因嗔恚、失望而一蹶不振。弘一大师建议我们:“恼害 不嗔,敬养不喜,众苦艰难,不应怖畏。”

  范仲淹先生也曾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不同阶层、不同年龄 、不同时代的人,皆各有其可忧可恼之事。关键在于,在任何处境之中,是否都能找到让自 己安身立命的立足点。定力不够、认不清自己的人,往往被外境牵着鼻子走;外在的花花世 界、五光十色,很轻易地便能吸引住他的全副身心。失意之时,他固然会把所有的精力、时 间浪费在怨天尤人、诿过于人,而无法静下心来,看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才能,多少斤两。 而有这种人格倾向的人,若是还有点福报,竟然有朝一日,也让他飞上枝头做了凤凰,他必 然会沉溺于五欲六尘、五光十色,尽情地挥霍,享尽了福报。殊不知,在这风光体面、令人 称羡的当下,其实也正在造下轮回堕落的恶业。弘一大师特别提出这句:“花繁柳密处拨得 开,方见手段。”是有其切身体悟的。

  弘一大师本身即出生于富贵之家,加上本身又具备特殊的天分与艺术才华,其年轻时代正是 穿过一层又一层的“花繁柳密”。但是深具慧根的大师,却能毅然拨开这层层的花繁柳密, 走向觉悟解脱的人生,这正是处理人生顺境,最高明的手段。

  同样地,生命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挫折。横逆之境现前之时,要求一位博地凡夫,保持心 境如如不动,或许是太过于苛求了。但是生而为人,却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耐力与涵养功夫, 在狂风骤雨之中,为自己找到立足点。若是轻易地就被袭倒,从此一蹶不振,甚而自暴自弃 ,岂不是太辜负了自己这难得的人身了?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无法倒转回去的单行道,既以如此走下去,便只能就当下呈现在眼前的 ,好好地去把握、去运用、去珍惜。能时时以心转境,而不轻易被境所转的人,才是真正能 主宰自己生命的人。

  人生的旅途当中,不可能事事顺利,总是会碰到一些棘手之事;不可能所遇到的都是有善缘 之人,总有人会看我们不顺眼,跟我们唱反调、扯后腿;更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等我们规划妥 当,有了万全的准备之后,他再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在佛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八苦之中 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世间的事情,窒碍难行之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求不得苦”;遇到不 得不去面对应付的难以相处之人,我们清楚明白了什么叫做“怨憎会苦”;出乎意料的 状况发生,让我们慌乱、难堪,我们更体会了“无常之苦”。这些生命中无论如何都躲避不 了的苦,弘一大师是如何去面对的呢?他喜欢的下面这句格言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弘一大师告诉我们,当事情不好处理,非常棘手,更不能紧张,反而要劝自己,把心放宽。 佛法讲的是“随缘尽分”,当因缘不许可时,再多的忧心焦虑,争取得声嘶力竭,也只是徒 劳无功,无济于事。反而让自己更形狼狈,处于更不堪的境地之中。这一方面,调整自己对 事情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让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这件不好处理的事,说不定反而能够 “退一步海阔天空”!

  同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难以相处的人时,心中很容易就充满了挫折感。但是怨恨、敌对的 态度,绝对不可能改变对方,反而使双方的壁垒更加分明。佛很清楚地就告诉我们,不能“ 以诤止诤”;反而是以宽厚、包容的心,去接纳体谅对方,才有可能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或许有时候,关系甚至恶劣到不可能“化敌为友”,但是若是当我们想到某人,就感觉心头 像是扎了一根刺,这总是生命中的一种缺陷与遗憾。所以在这个当口,能以宽厚的心去对待 这“冤亲债主”;至少当自己的内心,所释放出去的电波,不是怨恨、挑剔、诅咒。相反的 ,是宽容、怜悯甚至有一点关怀,则彼此之间,将不再是怒目相向,即使冷漠淡泊以待,但 是没有那份怨怒之气,心中就能多一份轻安与自在。

  生命中有太多的突发事件,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甚至当有“迫在眉睫”之事亟待我们去处 理摆平之时,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定力”,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魄,然后 从千头万绪之中,抽丝剥茧,找出问题的端倪,一一迎刃而解。若是光有急躁、不安、厌烦 ,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更可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若能将自己的心情缓和下来,终究 能找到圆满解决之道。之所以在紧要关头,没有必要像无头苍蝇一般,乱冲乱闯;若能静下 心来,念念佛打打坐,寂静的心间,或许灵光一闪,毫不费力地就能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也 是很有可能的事。

  只要我们勤于修行,有了足够宽阔的胸襟与涵养,就能将难处之事、难处之人与至急之事, 都安排处理得妥帖稳当,将佛弟子慈悲、智慧与禅定的功夫,切切实实地在生活之中来发挥 效用。

继续阅读:第十章 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