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人文社科>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目录
第三章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李叔同在任教时期,创作了大量歌曲,用于音乐教学。审美教育之内涵亦贯穿于这些作品中 。
歌曲《幽居》,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充分展示了大自然对人之内在人格精神美的养成 的重要影响:
唯空谷寂寂,有幽人抱贞独。
时逍遥以徜徉,在山之麓。
抚磐石以为床,翳长林以为屋。
眇万物而达观,可以养足。
唯清溪沉沉,有幽人怀灵芬。
时逍遥以徜徉,在水之滨。
扬素波以濯足,临清流以低吟。
睇天宇之寥廓,可以养真。
孔子赞扬人的道德精神的人格美有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进一步阐释:“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取山、水以喻仁、智,使人的这种内在的、视而不见的 抽象精神品格与经验世界中的山、水之自然形态加以比拟,赋予这种人格的内在美以具体可 感的形式,在美学上提出了自然人化的问题。
李叔同诗中也蕴涵着孔子的这一思想:外在的自然界对内在的人格精神生成的巨大作用,即 两者的紧密契合关系。但李叔同不局限于两者的比拟,更强调的是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的赋形 显像,给人──审美主体以“自然向人生成”的滋养、予心灵、人格的陶冶。
沉浸于大自然的“山之麓”、“水之滨”,徜徉于悠悠空谷,泠泠清溪,迭迭层林,手抚山 麓之磐石、足涉长林之清溪、眇万物、睇天宇……只有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以全身心地体 察,方可深刻地体认大自然为我们展示的万类生灵的各种鲜活形态。自然物中的某些特征, 总会同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相似、契合,“自然人化”、“自然向人生成”,均表明自 然美是一种社会意识,其审美教育的重要之处在于:自然美予人以特殊的精神愉悦的同时, 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产生伦理熏陶、教育作用。
“抱独贞”、“怀灵芬”、“达观”、“养足”,乃审美主体对生机勃勃自然界的微观幽微 及宏观寥廓的透彻审美领悟,大自然拓展主体胸襟的同时,诗人也汲天地万物之滋养,从而 导向内在精神意识的升华,由此而生成“操守”、“器识”等人格精神素质,这就是养“真 ”!
“真”,就是人的本性。审美,作为人的生存本质,无论审美对象为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 审美过程都是人类的生命意识追求完满人性的理想形式的外现。李叔同在这里提出“真”这 一理念,是指人性中应具有的最根本的基础品格德行之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价值和意 义的器重。
李叔同创作的歌曲《冬》,也歌颂了理想的人格美:
一帘月影黄昏后,疏林掩映梅花瘦。
墙角嫣红点点肥,山茶开几枝。
小阁明窗好伴侣,水仙凌波淡无语。
岭头不改青葱葱,犹有后凋松。
李叔同创作的歌词,往往蕴涵清疏、淡雅的抒情意趣,这首《冬》也不例外。而歌曲的 最后两句,非常鲜明地点出:“岭头不改青葱葱,犹有后凋松”,恰与前面的“瘦梅花”、 “几枝山茶”、“无语水仙”等柔美之审美意象形成强烈对比。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 柏之后凋也。”李叔同吸纳了孔子有关人格美的思想,通过赞颂“岁寒后凋松”的顽强生命 力,树立一种人格精神质量的美,以教育学生。这使得他自己的精神境界也相应得到了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