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得饶人处且饶人
泓逸2018-01-09 16:492,173

  

  弘一大师主张,我们在观察别人时,应该同时对照自己。谁能不犯错误呢?有过错能改正就 好了。原谅别人的过失,自责自己的错误,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宽广的胸怀以外,关键 是要常常:“闭门思过,防患未然。”像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处世之道, 须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

  看待自己力求严谨,因为一个人要觉察自己的过失比较困难,因此更应该时时谨慎,这样一 来对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日益增进。弘一大师强调,在劝导他人行善的时候,要讲究方式 ,顾及他人感受。在这方面,他非常赞赏良宽禅师的做法。

  良宽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在他年老的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 整日吃喝嫖赌,惹是生非,希望良宽禅师能够劝诫他回头是岸、好好做人。良宽禅师不辞劳 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见到了那个不务正业的外甥,但他什么也没 有对外甥说,只是坐禅坐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即将离去的时候,他对外甥说:“你能帮我系 一下鞋带吗?我年纪大了,手一直哆嗦,不太方便。”

  外甥很敬重这位德高望重的出家的舅舅,很高兴地替良宽禅师系上了鞋带。系好后,良宽禅 师慈祥地说:“我年纪大了,人到了老年,就会一天比一天衰弱,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像年轻 人一样。所以,好好保重自己吧,趁着你还年轻,好好做人,打好事业基础,不然到老的时 候会后悔的。”说完后,良宽禅师转身离去,对于外甥的种种劣迹,只字没提,但从那天起 ,他的外甥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洗心革面,从新做人。

  常言说:“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当我们发现他人犯错误时, 应以宽容之心予以对待,劝导,使之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要又是打又是骂的,那样只会让 对方心里产生怨恨,那就和我们当初要规劝他的初衷相违了。

  之所以要多加宽容别人的过失和错误,为的就是给人自新的机会;然而对待自己却要严格, 为的是不要让自己产生苟且的心态而一错再错。人与人之间之所以纷争不断,有很多原因是 来自于人们遇到事情时,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弘一大师曾抄写过这样两句话:“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弘一大师指出,每一个人都喜欢与厚道的人在一起,因为宅心仁厚的人总想到要为别人保留 余地。他不会在你感到词穷,无以为辩之时,还在那里穷追猛打,紧咬不放。相反的,他还 会设法为你找个台阶来下。这样的忠厚之人,不但让人喜欢,更让人由衷地感激。毕竟,每 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一些灰暗的角落,隐藏着一些难言之痛。隐私常常不仅仅是难以向人 启齿之事,或许它还意味着一段见不得阳光的刻骨之情,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亏欠,内心深 处划下深深伤口的愧疚……固然,古圣先贤曾教导我们:“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 言。”佛也教导我们,当发现自己有任何的过患,最好要面对大众,发露忏悔,不要覆藏, “有过则忏悔,忏悔则清净”。

  但是,人世间的因缘,错综复杂。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我们自己所愿意的,有些甚至是 过去自己一向最不齿的,但是却偏偏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既然遇上了又能如何呢?想要发露 ,摊开来昭告世人,却实在是难以启齿,太有损于自己的人格形象了!于是不知不觉就变化 成内心深处最幽暗的一个角落,不敢碰触。万一哪一天让人挖掘提起,必然倍感尴尬窘迫, 不知如何解释说明;若遇到言辞尖刻、死缠滥打、追根刨底之辈,可真是生命中的一个大劫 数!

  因此,我们可以想见,一个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的君子尚且免不了会隐藏了一些无法与 外人道的隐私之事;平日心术不正、观念偏差之人,必然会累积下多少足以让人非议难堪之 事!若是有人觉得抓到了小辫子,对其大加挞伐,丝毫不留余地,反而会让当事人失去了平 心静气检讨自己过失的机会,让他自暴自弃,横下心来,一错到底。而对于不给自己保留余 地的人,则必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反咬一口。所以,一个人即使他再聪明,脑筋清楚, 言辞便给,若是他只会拿着鸡毛当令箭,狐假虎威,在大众的心目中,他必然只是一个标准 的小人,是最令人痛恨的。

  弘一大师认为,能够为别人顾及保留颜面,不一定就是圆滑老成虚伪。在学佛的人来说 ,那正是慈悲心的表现。佛经上常提醒我们,要了知诸法实像,这是用智慧来观察判断,一 切事物来到眼前,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去揭人疮疤,让 人难堪,更不是糊涂昏庸,看事不明,认人不清。一个真正有慈悲心的人,深切明了众生的 软弱无奈,在面对诱惑挑战之时,必须耗费多大的心力耐力去克服自己自私贪欲之念,还往 往过不了关,而随波逐流。当意志力敌不过业力牵引又造下新的不善之业时,当事人心中必 然也是备受煎熬,看在佛菩萨的眼中是可怜可悯。但是问题则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一个人不论身、口、意,既然造下恶业,往往总是会有人受到伤害,而被害之人岂不更 是无辜 ?因此,当有机会予以反击报复之时,又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呢?所以佛法中一再赞 叹,能够修忍辱,进而宽恕伤害自己的人,那是多么崇高的修为德行!

  一个人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或是大能力,固然是让人敬佩,但是他却能节制自己,明明敌人已 经落败,他不再打落水狗;明明对方已经作不出答辩,他就点到为止,不再深究,这些都是 慈悲与智慧的展现。

继续阅读:第七章 以慈悲心为出发点开导别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