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人文社科>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目录
第七章 以慈悲心为出发点开导别人弘一大师喜欢的格言中,有这样一段:“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 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 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
也就是说,弘一大师主张“先赞美,后说服”的处世策略。
弘一大师指出,人对自己的过错,大多抱持的是“鸵鸟心态”,很少能够去坦然面对的 。有时明明已觉察到自己有着如何的缺陷、坏习惯,总还是要安慰自己:“还好吧”、“没 什么严重吧”!但是眼中看到别人的过错时,反应就完全不同了,一旦对某个人有了一些想 法看法,一眼望去,就尽是以这些缺点为基础,所衍生出来的言行举止。这样,想要心平气 和地去面对这个人与他所做的事,是非常不容易的。
人常又不知不觉中有“自赞诽他”的倾向,总想自己有什么优点长处,可以让人来夸赞 ,对别人的缺失也常会用放大镜来审视。于是,为了表示自己的睿智,超人一等或是敏锐的 观察力,批评指责起别人的缺失之时,常会以“打蛇打在七寸处”、“切中要害 ”的心态, 最好能够一句话出口,就让对方哑口无言,下跪求饶,如此更能让自己肯定智慧高超,见解 不凡;殊不知,这正是最容易与人结怨,让人心怀仇恨敌意,只是一时不知该如何辩驳,但 是要让他诚心改过、虚心求进,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弘一大师喜欢的这一段格言,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以最圆融的方式,让人欢欢喜喜地明 白他自己的缺点过失,真心诚意地去改进。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明明是想要和某人谈论他 的过失,却要先找出他的一些优点来赞美,对方得到你肯定的当下,必然就会把你当成知己 ,接下来虽然会说到他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至少他可以肯定,在你眼中,他并不是一个 一无是处的人,他还是一块美玉,只不过上面有一点瑕疵而已;而你对他的忠告,是想要让 他这块美玉更为璀璨光亮!
一个修学菩萨道的人,心中能摆脱“自我意识”的影响,完全以慈悲心为出发点,能够 自他立场互换,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知道他的生活成长背景,所知所学的范围,个 人的性向喜好。要清楚地了解,许多事情并不是光讲大道理就可以解决的。许多时候,我们 自己也会遇到,明明是该做该说的事,但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所知有限,甚至是体力不济 ,我们便只有心怀愧疚地把它当面错过了!既然无法做尽天下所有该做的事,我们便只有选 择性地做自己最容易做、喜欢做、愿意做、有把握做得好的事。我们有这样的选择,旁人也 大致会从自己的人生历练当中,不知不觉地归纳出自己的行事范围与模式。而一个真具慈悲 心、愿意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门行者,必然也能够将心比心,作出最恰当的建言。
这段格言还特别提醒我们,要以“诚心”为出发点,让人确实体会到“你是为了我好”,而 不是你个人才学智慧的炫耀。所以一定要以温和的脸色,语气平和,用词委婉;而不是那种 “这下你让我抓到小辫子,你死定了”幸灾乐祸的态势。
当一个人真心诚意,愿意陪伴另一个人面对他生命中的重大转变,这是一件多么神圣庄严的 事!但是,再好的出发点,再正确的观点,若是没有选择正确的时间与地点,很可能也是会 功亏一篑。所以,佛门当中非常强调“应机说法”,不只要对上根机,还要选择恰当的时间 与地点。否则,立意再好,语气再委婉,用词再恰当,也很有可能碰一鼻子灰,好心被当成 是驴肝肺!
为人处世,绝对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发现别人的错误,决不能视而不见,坐视不 管;而是要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只是一定要注意,要讲求方式方法,注意时机。 这样才符合佛经的要求:行菩萨道要有方便善巧,更要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