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
泓逸2018-01-09 16:491,660

  古人说:“烈火出真金。”从禅宗的角度来分析。精金美玉般的高尚品德就像玄妙的禅一样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眼前的一道景观,身边的一件小事,心底的一个念头都包含 着禅。

  弘一大师曾感慨自己“一事无成人已老,一文不值何消说”,因此,他自称“二一老人”。 “二一”就是他感叹:这一生光阴虚过了,一事无成,一文不值。这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大师 非常谦虚的品格。

  弘一大师非常注重品德修养,曾抄录过这样一段格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 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弘一大师发现,世人往往都很注重对身体的保健,却少有人关心身心的健康和灵魂的净化。 为此,他提醒我们,人的这具肉体,终有使用年限,再用心地去保养维护,仍不免有朽坏之 日。身为一个人,用心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固然是他的基本责任与义务,但是若以极端执著 的心,保养过度,弄得自己神经兮兮,终日疑神疑鬼,不但苦了自己,也让周遭的人烦扰不 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弘一大师提出的种种养生之道,不但养自己的身心,还能养天下 万物,更进而养天下万世,这是何其广阔的胸襟与气魄!

  “实”与“虚”是两个对立的情况。在中医治病上,“实症”与“虚症”用药便截然不 同,否则反而会不利于病情。而在心灵上,若是充塞了太多对人对事的成见、执著,则必然 无法虚心地去接受新的观念、做法,也必然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配合时代的演变,所衍 生出来新的事物或生活设施。要常保一颗心的喜乐、安详、充实,先要将其放空,唯有“心 包太虚”才能“量周沙界”,才有可能不断地修正它、美化它、充实它,进而涵育出蕴涵着 天地精华的一颗心。

  与“心”相对的是“身”,表面上看起来,只要吃好、穿好、用好,给它充分的保养与 休息,它便能顺利运转无碍。但事实上却不然,情识作用往往会影响到内分泌、荷尔蒙、血 压的表现,即使没有外感风寒或外来损伤,也能让这个肉身,饱受痛苦折磨;近年来,越来 越高升的罹患忧郁、躁郁症的人口比例,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有形的血肉之躯,固然是少 不了实际的营养补给,但是更重要的,要有好的心情,善于调控情绪。因此,弘一大师主张 “以德润身”。有德行涵养的人,必然能时时以平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熙攘纷扰, 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了此身仅为“道器”,如何用它来获致德行灵性上的成就,方为 首要之务。

  天下万物,包含一切有情、无情之物,以佛法眼光来说,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皆须 珍惜,不可糟蹋。一颗柔软的仁心,正是万物最好的保护,发挥到更高境界,则为佛菩萨的 大慈大悲,誓愿要让“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努力做到“以仁养天下万物”。

  弘一大师高尚的品德是众口皆碑的。不仅受到佛教界衷心爱戴,也同样受到俗界敬仰。他的 一言一行都是以戒律为准则,不马虎、不含糊,始终谨严持戒。1932年,南普陀太虚大师评 价道:“弘一大师在中国僧伽中可说是持戒第一,其道德与品格为全国无论识者和不识者一 致敬仰,委实现代中国僧伽之模范者。”

  弘一大师以为,世间上人们应当熄灭贪嗔痴,克服我执。他深信因果报应;期望人们能 够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帮助;反对贪婪、歧视和仇杀;净化人心,净化社会,同兴净 土。根据佛教慈悲济世,救苦救难的宗旨,他要求自己依《华严经》中的要求“不为自己求 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自勉,也反复书写了“以戒为师”,开示僧众共勉。同时,他希 望在俗朋友能以戒净化自身,做个品德高尚的人。他在演讲或与人谈话中,常规劝居士、善 男信女,要多读、多听妙法,方可知善恶之别和改过迁善之法。应善于反省,善于改过;勇 于反省,勇于改过,做一个努力改过迁善的人,进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弘一大师总是很谦虚,他说:“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完满,自己德行还有缺欠,自己修养不足 ,必须时时反省,努力做个改过迁善的好人。”大师一言一行,都在感动所有了解他的僧俗 二众。为什么弘一大师一直以来,到处受人尊敬、爱戴和怀念?这和他高尚的品德自然是分 不开的!

继续阅读:第二章 注重学生道德质量修养的培养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