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勿争强斗胜,忌步步占先
泓逸2018-01-09 16:492,765

  弘一大师曾经写道:“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怒宜实力 消融,过要细心检点。”,“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弘一大师提醒我们,当得到某些好处,先且慢得意。在风光的当下,已经不知有多少 双忌妒不平的眼睛,在那边想要鸡蛋里面挑骨头,打算要“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毕竟凡夫众生的心态,看到别人得到什么好处,即使与自己并无利害关系的,能够真正为 人感到欢喜的并不多。若是竟然还牵扯到让人损失,或是影响到别人的利益、机会,能不被 人在内心暗自痛骂诅咒才怪!而我们也深深了解到,人心之中的歹念,一旦萌生,到后来会 演变成何等的局面,则往往是自己也无法预料的。这对那些只知沉浸在自己赢得小利小益喜 悦中的人不啻是当头棒喝。

  清代何绍基在外地为官,有一天他接到家里来信,得知家中因一墙基与邻人争吵,要打 官司,请何绍基相助。何绍基立即修书一封云:“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只何妨?万里 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的家人读罢家书,立即让人三尺,对方深受感动,也让 了三尺,一场官司在“忍让”中化解讲和。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各种矛盾、争执。有的人视“横蛮”为“英勇”,在矛盾和 争执中总爱誓死争高低,使小事酿成大祸。有的人则视“忍让”为美德,做到“人善我,我 善人;人不善我,我亦善人。”这两种人际关系的善恶,人们一眼即明;但要见之于行动则 非易事。它需要矛盾的双方具有理智和道德,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然而,我们不难看到,有些人即使并不为名,也不为利,可是生性却喜欢与人争强好胜 ,在语言上占上风,在气势上令对方挫败。这样即使在平凡淡薄的生活当中,也可以有一丝 丝的安慰:虽然自己并不是一个出人头地的人,但是那并不代表没有内涵深度,甚至与人言 辞交锋,争论得失,总是能挫败对方,让人词穷,无以为继,这也算是人生的小成就吧!然 而若是有朝一日,遇到更为强势,语言行事从不为人留下余地的人,双方高手一过招,岂不 立刻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连最后一丝的自尊都被扫除殆尽?早知如此,何不从一开 始就心存厚道,不要天下好处都由我一人来得,所有上风都由我一人来占尽?

  一般人遇到与人有所争执,不肯退让,常是唯恐别人把自己看扁,到自己这个太岁头上 来动土,“是可忍,孰不可忍?”力争到底的结果,可能使得大家都脸上无光,玉石俱焚; 自己即使讨到了一点小便宜,也必然与人结下难解的恶缘,从此无法坦荡过日,总担心着万 一有朝一日,被人在背后摆了一道,百口莫辩,难以翻身,这该如何是好?因此佛陀以智慧 告诉我们,“能行忍者方可名为有力大人”,一个真正能让人信服的人,不在于他有多大的 本领会与人争,争赢了,公理就是他的!当知道,别人一时争不过你,并不表示他永远都比 你差。若是今日他一时在言语上、气势上让你占了上风,但是心底却不服气,这份勉强得到 的“便宜”是多么的不踏实。相反的,若是能以真诚恳切的态度,先作退让,谦虚地奉行“ 你大我小,你对我错”,对方在受到礼让尊重之时,不免总会有几分心虚。内心因而体会到 对方的这份大度涵养,实在是自己所不能及的;更因为保全了面子与自尊,心中暗自打算, 来日若有需要,或可有以回报。因此目前对人退让,似乎暂时吃瘪,让别人得意神气了;但 是这份对人忍让的德行涵养,却是可贵的宝藏,让自己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能够受到无言的 感念,甚至是打从心底的真诚信服。

  学佛之人与世俗之人最大不同之处,即在于这颗明白因果业报以及慈悯众生万物的悲 心。有好处,不一定要我自己享用,更希望能与一切众生共享;到高一点的层次,甚至是自 己有没有享用到都没有关系,只要众生欢喜就好。一个人一旦有了愿意布施供养的心,他便 不会执取某些东西,为我所有,别人休想染指。更何况,从“世间无常”的角度来看,连我 们自己的身体、生命都不可能让我们永远拥有了,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紧紧抓住不放的 ?更何况“欲壑难填”,当人生的种种欲望得到满足之时,我们把它当做是在享受人生,不 满足之时,则认为是生命的遗憾与欠缺,但是到底谁该享受哪些福报,谁又没有资格来享用 ,固然与前世的培福积德有关,但是能享用而不享用,岂不是更大的功德?尤其除了佛曾告 诉过我们,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也是确确实实地验证了,世间的任何享用,都是须臾短暂的 。只是让我们的六根在不实的假象上,一时之间感受到快乐满足甚至迷惑,但是一旦时过境 迁,便了无踪迹可寻。可怜的则是,大多数的人,却被这虚妄的六根执著牵着鼻子走,甚而 起惑造业,与众生结下难解的恶缘,所损失的岂止是自己的福泽,恐怕还有更多更大的恶果 ,叫人难以消受!

  佛说妄想分别执著是人生烦恼的根源,尤其是当自他对立,计较得失荣辱之时,生命 必然是陷于苦海之中,投出头没。若是能从佛法的修学之中清楚照见自己的愚痴蒙辱,勤修 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自然就能走入不同的人生风景,跳出烦恼的深渊,进而更 能以慈悲哀 悯,设法救脱还在苦海中沉沦的众生,又怎么可能还想与人争着要占上风,好强斗胜呢?

  《法句经·言语品》中有这样一个偈子:

  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

  偈子中的“士”字,是指一般人士、普通人士。言语用之不当,就如斧在口中。佛经里 往往形容恶毒的言辞为“口出刀剑”,凡是邪恶的、锐利的、讥讽的、刺激的、刻薄的、中 伤的、得理不饶人的言语,都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剑斧钺。

  许多人好逞口舌之能,享受快意直言之乐,但是却没有想过:一句话就能使人受伤一辈 子,一句话就能使人丧失自信心,一句话就能断送一个人的前途……有人说谎说得异常巧妙 利落,结果使他人蒙受损失,甚至要人丧家失命。恶语毒言的力量实在太强了!

  在佛教里,“恶言”又名为妄语,是十恶中的大恶之一,有几种类别:第一,说谎、欺骗; 第二,恶口、骂人;第三,挑拨离间;第四,无意义的、无聊的、挑逗的、唆使人做坏事的 话。

  这些恶行,不仅佛教徒要避免,普通人也不能有,否则自招祸殃,也可能有人因你的言语而 遭受损失、灾难,于心何忍?再者,凡是尖酸刻薄、随口伤人的人,谁都会回避他,因为大 家都不希望受到伤害。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如果多积一点口德,少造一点口过,实在是培福求福的大功德。常 使用柔软语、关怀语、慈悲语,以欣赏的、赞叹的、劝慰的、勉励的口吻对待人,双方皆得 利益。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以毒攻毒,用强有力的话才能惊醒梦中人。这是出于关爱心、慈 悲心的做法。但必须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双方的关系,以及对方对你的信心够不够深切 ,万勿随便使用,正如非高明的医生不能使用毒药治病是同一个道理。

继续阅读:第十六章 以学佛者的态度来思考,按禅的方式解决问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