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适可而止,少欲知足
泓逸2018-01-09 16:492,067

  弘一大师非常欣赏《佛遗教经》中的这样一句话:“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 有余,常无不足。”

  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然幸福快乐由哪里来呢?绝不是由修福而来,今天 的富贵人或高官厚禄者,他们日日营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并不快乐。修福只能说财用不 虞匮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生活不缺,受用够了就行, 不必贪多,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就行了。生活悠悠自在是真幸福,绝不在乎有多少财 富与产业。无忧无虑,没有牵挂,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 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迷,处世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自然快乐。

  弘一大师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

  事当快意处须转,

  言到快意时须住。

  

  李白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相信世间的人,绝大多 数也都是抱持着这样的观念,认为人生苦短,所为何来?难得遇到得意之事、遭逢得易之时 ,若不借此机会好好风光一下,很可能良辰美景,稍纵即逝,有朝一日“盛年不再来”,坐 失良机,恐怕也只有后悔莫及了!于是不论所面临的“得意”、“快意”是属于财富的累积 、权势的拥有,或是学问、地位的肯定,自然而然就免不了想要“宠爱自己”一下,甚至进 而 骄其同侪,想要在别人面前好好扬眉吐气一番!然而,弘一大师则意识到,一个人若是想要 占尽优势,得到“全胜”、“全美”、“全盛”,他必须要有心理准备,那也正是“殃咎” 的开端!反而回过头来,教大家要“得意而忧”、“逢喜而惧”,这真是人生的大智慧!

  在这世间不论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当然祈求诸天神佛加被,能够事事顺利,没有障碍。若是 事情的发展进行,能够照预期的程序,一关又一关地往上攀升,正所谓春风得意之时,千万 不要忘了,要稍微停顿一下,转一下弯,停顿一下,让自己有检视省思的空间,也顺便顾及 身边四周的人心中的感受与反应。若是发现,自己的春风得意,原来是必须亏损别人,建立 在别人的牺牲、痛苦之上,就需要赶快转个方向,重新修正。因为我们深深明白,任何伟大 的事业,必须是自利、利他才能算是圆满。

  所以,佛法说“无常”,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生的种种“快意”哪能维持多久呢? 一个人若是拥有佛法的智慧,他便会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住坐卧,绝对不会随 随便便就“忘了我是谁”!但是若要做到“得意而忧”、“逢喜而惧”,则绝对不是一个普 通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在这世间的人,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即使在别人眼中看来 ,是再平凡不过的泛泛之辈,可是只要他自觉有那么一点稍微超出别人,还能够维持一点谦 逊的态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哪敢还要求他要怀有“忧惧”的心情!正因为站在人生的巅 峰之上,不知道要预留后路,以至于一不小心就会做出让人无法苟同的事,种下日后祸端的 种子。

  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古圣先贤,一再地告诫我们,不要妄想自己一人一家,就要占尽天 下的便宜好处。一个人不论再如何得意,总有他致命的盲点;表面上看起来完美的事物,还 是有它美中不足之处;一件再成功的计划,还是有它再向上提升的空间。为生命所作的努力 ,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尤其是学佛之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 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永远在学习,在求进步,不会有“志得意满”的时候!

  弘一大师说:“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若是一个人能够以手头所拥有的为满足, 没有非分之想,他必然可以过着身心安稳的日子;而修行的目的,不就是在寻求身心的安住 ?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内心常在定静之境,是生命最大的快乐。 弘一大师曾写道:“寡欲故静,有主则虚”。欲望太多,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有了这个还想 要那个,心自然静不下来。“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定静之心,便是能够不随便被外物所 影响,要达到这一步,先要能够做得了自己内心的主人,不会终日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东抓 一点、西抓一点,更不会拿一大堆的妄想杂念,把内心塞得满满的。因为唯有保有虚空,才 有可能容纳佛法的真理,才有可能吸收到解脱的智慧。正如人的身体,若是先吃进一大堆垃 圾食物,把胃肠的空间都占满,有怎么可能再容纳吸收对身体有益的营养?如此身体又如何 能常保康泰?

  并不是说对于任何外物,都必须不理不睬,漠不关心,主要的是,我们明了有外在这些现象 ,但是却尽量不去执著牵挂,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则为最佳。因此,弘一大师 说:“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寡欲的心,必然是常感知足,任凭它外在花花世界,多么绚丽迷人,都能保持内心的安静不 为所动,更不会有什么不平之气,想要去搬弄口舌是非,逞强好胜。如此便能把生命发挥运 用在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尤其念佛求生净土之人,所关心的,唯有自己身口业之行,是否能 与佛菩萨的慈悲大愿相应?是否能符合极乐净土的清净无染?哪里还需再起波涛,将此生有 限的生命时光,浪费在与修行解脱无关的事物之上?

继续阅读:第八章 放宽眼界,以多生多劫的努力与发心去广积福德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