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待人“诚于中,形于外”
泓逸2018-01-09 16:492,844

  

  1913年,李叔同到浙江省第一师范担任音乐、美术两科的教学工作。他的到来使学校死气沉 沉的风气有了很大变化,音、美两科迅速成了热门,校园里歌声回荡琴音起伏,校园内外也 常见学生们在认真地写生。

  他刚到一师时,学生对他尚不了解。预备铃已摇过,学生们才慢慢地走向教室,边说边笑, 边打边闹地闯入教室,他们以为老师还没到。谁知,这时李老师早已端端正正地坐在讲台前 。喧闹声戛然而止,学生们赶忙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李老师的表情严肃却不失温和。上课 铃响过后,李老师站起来深深地向学生们鞠了一躬。从这以后,每到上音、美课时,学生们 总是不等打预备铃,就早早地在教室里坐好。

  一次,一个学生在上课时看小说,以为老师不知道。其实,李老师早已看到,只是不愿当众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到下课时,李老师轻轻喊住那个学生,等其他学生走完,他才郑重却很 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了。”说完,他微一鞠躬,意思是:“你可以走了。 ”他的话不多,却使学生深受教育并能认真改正。对于其他一些不守纪律和随地吐痰等现象 ,他也照此处理。

  一次,班上一个学生的三块银元和一块手表丢了,而且拿走东西的还是一个老师不敢轻易相 惹的督学的儿子。面对这样棘手的事情,假设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做呢?有的老师说可以批 评孩子们,让他承认错误;有的老师说可以让班中其他的学生来检举他;有的老师说可以委 婉地对学生进行暗示,让他意识到错误。这些方法当然都不失教育的智慧。可是,李叔同是 怎么做的呢?当时,李叔同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他缓缓地说:“生之错,师之过矣。”班上 学生犯了错误,那是老师没有把学生教好,是老师的错啊!李叔同把责任全部揽在了自己的 头上,他认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是自己没有把学生教育好,并且用我们今天看来是绝 对不可思议的方法开始绝食。

  第一天过去了,一个学生找到了他,说:“老师,是我不对,东西是我拿的。”李叔同摇了 摇头:“钱呢?”孩子拿不出来,李叔同表示了对学生的理解和谢意,让孩子回去。第二天 ,又有几个学生找到了李叔同,李叔同问明白后又让孩子们回去了。第三天,终于,一个孩 子流着眼泪找到了李叔同:“老师,对不起,钱我花了买表,手表在这儿。”李叔同拉起了 学生:“孩子,我知道你一定会来找我的,你绝对不会让自己一直错下去,不是吗?”

  他的虔诚的自责,映射出的是对学生怎样的关爱啊?没有对学生的关注,没有对学生的真 真切切的关爱,是断然做不出这样的举动的!也正是李叔同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严 格的责任感,让他赢得了当时所有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以至于多年以后让丰子恺这位伟大 的画家在提到他的恩师李叔同时,对这些细节仍念念不忘!

  又一次,一个学生在走进图画教室时,大声喊道:“李叔同哪里去了?”他不知李老师就在 隔 壁。要知道,那个时代很讲师道尊严,直呼老师名字,一般老师接受不了,甚至会大发雷霆 。可李叔同只是和平时一样平静地问:“什么事?”而那个学生早已跑远了。

  李叔同碰到学生犯过失,总是和颜悦色地给予指出,说完还要向学生微微一鞠躬,这和颜悦 色和鞠躬是很让多学生吃不消的。他的一位学生讲,先生说时,自己总是想哭,心灵深处的 那种震撼是无以言表的。

  李叔同奉行的是尊重别人、对人当恭敬有礼的处世原则。他强调,中国文化以明人伦为教育 的先务。人与人互敬互助,是家庭、社会、国家所以能组成的力量。顺应本具的良知良能, 由成己而成物,由修身以至平天下,此一助缘来自恭敬心。

  子张曾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 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人不能离群而独居,出生时至 少与父母、家人共处,及至年长,就学、就业也离不开与团体的接触。合群融洽、恭敬执礼 ,为人处世本着恭敬心、谦卑心、平等心、慈悲心,知恩感恩,则能左右逢源,随所住处常 安乐。若是自恃傲才,怠慢别人,人际关系就会非常紧张,行事当中必然劳苦不断。

  何谓恭敬?恭为谦和之义,敬为谨肃的意思,所以恭敬就是对人肃敬有礼。《礼记·曲 礼上》:“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说明了恭敬的态度是君子所必备的条件。其实恭 敬心亦是尊重、谨慎、感恩、谦卑及守法心的延伸。为何尊重他人能够激发恭敬之心?因为 面对他人时,若能尊重对方,态度自然就会谨慎,不会造次,更不会看轻他人而出言不逊, 伤害对方。

  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但如果自己不懂得 尊重他人,往往也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

  《法华经》记载,有一位常不轻菩萨,无论见到任何人都会恭敬礼拜,并且说道:“我不敢 轻于汝等,汝等皆当做佛。”当别人闻之,心生嗔恚打骂他时,他还是依然坚持恭敬的态度 ,并不会因别人的辱骂而改变,这位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所以,能够秉持恭 敬之心,也有无量的功德。

  如果我们能以谨慎的态度面对一切,做起事来必定不会苟且,对待师长必然不会随便, 内心自然就会生起恭敬之心。所以,我们以此心求学,必能深入学问的精要;以此心做事, 必能面面俱到,容易成就。

  恭敬亦源自于内心的感恩。对于父母,因感念双亲生我养我,辛苦栽培,如果没有父母 生育、养育、教育之恩,根本无法成就今日的自己,所以孝敬父母,是本分也是感恩。再者 ,因感念师长辛勤教导,给了我们丰厚的精神和知识的财富,于人生道上,不致走上歧路。 所以,为感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平时就应当抱持恭敬尊重的态度。

  除了父母与师长外,我们为何还要恭敬其他人呢?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与 人之间善恶因缘的不同,自然而然会感召顺、逆境界,如果我们能以光明的态度来看待一切 ,那么所有的人都是菩萨示现,都有助于我们的成长与进步。此外,生活当中食、衣、住、 行各项所需,也都是要靠社会大众的努力才能成就,所以为了感恩大众的付出,应对所有众 生起恭敬之心。

  对别人的感恩,应表现于恭敬的态度上。

  恭敬亦代表谦卑的心。如果我们为人处世不懂得谦卑,便容易产生骄傲自负的态度:在 下位者如果自负,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容易落入批判的负面态度,工作也就无法成就;在 上位者如果骄傲狂妄,心胸就容易狭小,如此也留不住人才。反之,恭敬之人处事严谨,为 人所信任,且愿意为其效劳,所以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正是此义。

  恭敬也包含了礼节在里面,有恭敬心的人会注意自己行为举止是否进退合宜,并以尊重 他人为前提。所以人若能“诚于中,形于外”,常存恭敬之心,自然对礼节、对规矩就不敢 马虎,更不会做出违法犯纪之事。

  《中庸》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所以我们生活当中,若能以恭敬之心为本,面对万事万物,相互尊重,不相妨恼,冲突 自然就能减少,长此以往,必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继续阅读:第五章 如慈父般地对待学生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