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人文社科>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目录
第十章 注重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弘一大师出家前,就凡事认真,一丝不苟;出家以后,更是如此。他出家后修的是律宗 。律宗是最讲究戒律的,所以他一言一行,都是以戒律为准则,不稍差越。就是临终前,遗 嘱身后诸事,也都是一一依照律仪所规定的。
他平日开示僧众,都要他们“以戒为师”。就是对在俗朋友,也常劝他们要谨言慎行。
他有一位多年的朋友名叫胡朴安,早年同为“南社”的社友,以后又是《太平洋报》社的同 事,还曾一起创办过“文美社”,一起编辑过《文美杂志》,是很熟的老朋友了。朴安一生 从事报业工作,是学者兼报人的杰出之士,笔记小品写得很出色,常得他的赞赏。他在杭州 出家后,朴安每到杭州,都必去看望他。一次,在灵隐寺谒见时,赠他一首长诗:
我从湖上来,入山意更适。
日淡云峰白,霜青枫林赤。
殿角出树梢,钟声云外寂。
清溪穿小桥,枯藤走绝壁。
奇峰天飞来,幽洞窈百尺。
中有不死僧,端坐破愁寂。
层楼耸青冥,列窗挹朝夕。
古佛金为身,老树柯成石。
云气藏栋梁,风声动松柏。
弘一精佛理,禅房欣良觌。
岂知菩提身,本是文章伯。
静中忽然悟,逃世入幽僻。
为我说禅宗,天花落几席。
坐久松风寒,楼外山沉碧。
弘一大师写了“慈悲喜舍”的横幅作为答谢,并就诗中那两句“弘一精佛理”,“为我说禅 宗”,诚恳地对胡朴安说:“我们学佛,不仅要精佛理,更要重实际言行。言行重在不欺, 名如其实。——我不是禅宗,也未曾为仁者说禅宗。仁者诗中说‘为我说禅宗’这是诳语。 我们勿要视这为小事,认为它无关紧要。应该忏悔。勿要诳语,免遭堕落。”说到这里,突 然停止,垂眉默坐。胡朴安不觉有点紧张起来,心怦怦不安。想自己囿于文人旧习,写起诗 来,只顾平仄音韵,而忽视“修辞立其诚”、“勿以辞害义”的古训,不料就犯了佛教诳语 之戒,致使法师不豫。他于是更加敬重法师持律的精严,觉得受到了很深的启示。从这件事 中,人们足见弘一大师学佛之精严。
弘一大师非常注重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品格。他强调,修行人一定要直心,心口如一、言 行一致。没有这样做,没有这样想,就不能这样说;不敢在人家面前谈的话,绝对不要在背 后说;敢在背后说的话,一定可以光明磊落地在他人面前谈。
修行人是很惜福的,滴水、一张纸都不会随便浪费,讲话也一样惜口如金。有用的话才讲, 而且言出必中、实实在在的,如刻在铜墙铁壁一般。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无数的心思,用佛经的话来说就是“自心众生无边”,要了解自己并不 容易,可是如果养成了坦白、诚恳的言谈习惯,则会增进对自己的认识。
一个学禅的人,他致力整理内心的思绪,希望能达到充分了解自己的境地,他会发现原 来“谎话说久了,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假话说久了,不单欺骗了别人,也会让自己迷失。”这是我常常告诫同修的一句话。
如实而言使人心无挂碍。说谎的人常常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圆谎,以免东窗事发。
不坦白的人,时常得记住,过去我对甲如何说,对乙又如何说,今天要如何跟甲说,又如何 跟乙说,于是他无法“无事挂心头”,打坐也就难以入定。
喜欢说是非的,自然和是非心重的人结为同修眷属;不喜欢是非的人,自然耳根清净, 他的同修道友都是安于禅悦的人。
口德清净的人,能远离非人畏怖,即使黑夜深山独行,也不会惊慌。
无论社会风气也罢,宗教团体或个人的修持也罢,之所以乱糟糟,之所以不清净、不得 力,概以“不诚实”——言过其实为主因之一。言辞是心声,那是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然 而,人们为了使表达的言辞更为婉丽、漂亮,每每牺牲情意,删补情意——原本是情意主导 语言,转而变成迁就语言,甚或被语言所牵引,这是现代社会随处可见“华而不实”的现象 和事物之原因。一个向往“如实”、弘扬“如实”之修行者,应戒慎之。
谨守口德,不妄语、恶口、两舌、戏言。真能做得到这一点,必成伟大的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