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秦淮河上
意点星动2017-10-19 17:053,299

  然而,或者真的是因为明孝陵是集合了百家的大成而铸就的,气势恢宏这些远超关外三座盛京皇陵。只是对于如今江宁府究竟是有多美胤礽就觉得自己不知如何回答了,皇后对于自己的教导一直都是,国事为重享乐为轻。

  “太子乃东宫,如今在陛下身边还是要以国家大事为主才是。今后就算是有美色在前,但是当东宫已经是有了足够的权利后,就是倾城之姿也是不在话下,因为那个时候的胤礽已经是掌握了整个天下。”皇后这样一番话,无非也就是希望胤礽能够学好,毕竟作为皇太子这个位子不好坐。自古,那些没有成功登上皇位的皇太子,从来就是刀下亡魂。

  而胤礽也确实是做到了皇后所说的,“当时孤与皇阿玛并没有夜游金陵城,所以孤也是不知道。不过若是到了秦淮河后有机会,孤与大阿哥和三皇弟一道去看一看这秦淮河的美。”这样子,也算是就揭过去了祭拜明孝陵这件事。

  三个皇子在商讨今后的去处,而皇帝还在秉烛批改奏折。当初在桃源县视察天妃闸,皇帝见水势湍急,征询了河道总督靳辅的意见后知道能够执行自己的策略,所以下命改堤坝为草坝,另设七里、太平二闸,以分水势。

  皇帝离开桃源县后就乘坐了龙舟,两日的时间,龙舟沿着大运河南下过高邮、宝应诸处,皇帝在龙舟里见民间田庐多在水中,“梁九公差人将这份信件给靳辅送去,另外在让掌舵的将船停下。”皇帝如今南巡本来最重要的就是要视察民情。

  如今沿江南下才过高邮,还没有到江宁府,看见的就是一片汪洋。皇帝就算是不怎么清楚今年的水患也是能够意识到事情严重了。但是皇帝也并非是不知情,皇帝这才刚刚从桃源县离开呢。龙舟停了皇帝乃登岸步行十余里视察水势,召当地耆老详问灾情究竟是多么严峻,并命两江总督王新命筹划浚水通流。

  好似又像是回到皇帝初到桃源县一样,知道灾情严重皇帝召集靳辅等一干在河务总督府能够顶事的官。亲自视察黄河北岸诸险工程,不过在桃源县因为靳辅全权负责水患治理,皇帝本身也是读了不少的《水河志》。

  所以皇帝与靳辅说话,完全就是可行的,同时还能指示靳辅,肖家渡、九里冈、崔家镇、徐升坝、七里沟、黄家咀、新庄一带皆吃紧危险之处,所筑长堤与逼水坝须时加防护。

  “以多渠道分洪泄流只是一时之利,这并不是长久的办法,虽然目前的危急是解决了。但是黄河水患不是一朝一夕,若是不能考虑到以后,这黄河水患是没有办法缓解的。况且若是遇见了河坝溃堤,那么决口后四处泛滥的河水,更加危险。”皇帝一点点说出自己从书上以及是后来,从靳辅的奏折上看见的那些话,联系到如今皇帝不得不多想些。

  “陛下说的是,这治理河道需要的时间长,而几乎是每年黄河以及淮河都会发大水,这些水患当真是不得不防备啊。不过,即便是如此,微臣也自当尽力为陛下解忧。”靳辅一直都是以治理河务为主,若是说已经逝世的于成龙是一把惩治贪污的钢刀,靳辅就是自理河务的好剑。

  “不过,微臣等人已经是想到了法子啊,如今尚且还在实行之中,若是筹措得当,让黄河水顺势东下,将淤积多年的河沙慢慢地冲走应该是可行的。”靳辅令人西去调查过,黄河西面尤其是在太行山处,地势居高然后突然间南下后,便携带了大量的的泥沙。

  晋中一带泥土缺少呈现千沟万壑之貌,当靳辅得知后,想到黄河污浊所谓泥浆水,怕是与晋中一带的泥沙缺少不无关系。所以靳辅觉得应该利用地势的原因,让河水将泥沙冲走而不是让他们沉积在黄河的河床上抬高堤坝。

  黄河一日要携带泥沙,那么河床便一日居高不下,而堤坝自然就是要更高。可是若是这样,那么河床太高,不利于河水汇入大海之中,一旦是遇见了大水河堤溃坝根本就不是什么不能预料的事情。不过这件事虽然是能够办成,但是需要时间,同时黄河必须改道。

  如今黄河的河床在齐鲁之地,因为是进入了平缓之地,所以泥沙多同时河水流动缓慢,更本就不能将泥沙带走。所以为了能够将泥沙带走,黄河改道是必须的,而且在何处修建堤坝也是一个大工程。更不要说的就是,如今国库空虚。十年的三藩之乱,两年的平定郑氏。再加上东北如今被一群罗刹人所窥伺。

  靳辅知道皇帝重视河务不假,但是在国土被侵犯与治理河务之间,靳辅更加相信皇帝是最终会选择以战争来保卫国土,更何况辽东是爱新觉罗家的祖地。关外三座皇陵是埋葬了爱新觉罗家的祖宗,皇帝就算是再怎么希望治理河务,也是不能将这件事拿来与河务比较的。若是连辽东都守不住,那么燕京城只怕是离亡国也不远了。

  所以靳辅虽然是提出来自己的意见也是给皇帝写了奏折,但是皇帝只怕是仍旧还是有不少的顾虑吧。靳辅想着,最终还是没有再说些什么。

  皇帝如今已经是过了高邮,淮河也是过来。从大运河往南,如今应该沿着扬子江进入镇江府内。“陛下,如今已经是到了镇江了。是不是要停下来呢”。梁九公知道皇帝应该是要拜寺的,只是这镇江府的寺庙,虽然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南朝著名的寺庙在金山以及江宁府。

  “不必了,镇江府的金山离此地不远了吧。既然是如此,便去龙游寺”看着梁九公点头,皇帝最终选定了金山。金山一直被誉为是扬子江中的一朵金芙蓉,金山因为是被扬子江冲刷出来的地接,所以寓意非凡。后来更是因为南朝时,江南一带大兴佛寺,而龙游寺更是其中翘楚。所以,金山的名声就更加是兴盛了。

  当地的百姓喜好将龙游寺称做是金山寺,而龙游寺也是因为南宋时期皇帝来此拜祭过,因此得名。

  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慈寿塔等景观。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皇帝与三个皇子相携拾级而上,金山寺依山而建,台阶不少。皇帝既然是诚心来礼佛的,自然也是要对于佛祖恭敬。

  随皇帝身后伴驾的三个皇子抬头,看见的金山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

  “亭台楼阁相连,佛塔高耸,这金山寺果真是气派啊。”金山寺的主持亲自在山门前皇帝下脚的地方迎接,胤褆与胤礽以及胤祉在皇帝身后跟随,三个人说着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话。“是啊,倒是丝毫不逊色京师的园景寺。”

  “三弟,这话不能如此,金山寺乃四大佛寺之一,这园景寺怎么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太子眼见着话说的是越来越离谱,不得不出声打断。来金山寺是皇帝为了安抚百姓的,金山寺与江宁府不远。所以不少江南的乡绅之流,都会为了仁意善道来金山寺。

  而附近的百姓更是将金山寺奉为神明之所在,皇帝来此是为了缓和汉族与女真之间的关系,不是为了来拉仇恨的。三个人这个时候也不在多话,随着皇帝的前行,胤礽也不得不感慨虽然是陪着皇帝出行塞外,去过关外,但是这金山寺的修建确实不一样。

  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奇特风格。

  进入金山寺山门是天王殿,这是一座单檐歇山的宫殿式建筑,当中供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天王殿后是重檐歇山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

  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 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罗汉,左右阁楼上坐着五十六天尊。三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岛,海岛的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菩萨的塑像。

  大殿两侧的厢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处。从大殿后侧登山进入夕照阁,阁内保存着几块自南北朝以来皇帝参拜时留下的御碑,由夕照阁上行至观音阁,内有四宝室,陈列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铜鼓、玉带和金山图。

  观音阁南与妙高台、楞伽台,北与慈寿塔、法海洞椽接栋连,碧映丹辉。由楞伽台循级北登,可至金山的顶峰留云亭。而如今亭内多了一块皇帝御笔“江天一览”石碑,书“江天一览”四字是皇帝登上了金山顶俯瞰众山似有所感于是写下了。

  既然是佛家,所谓众生平等因此佛寺不能拒收女客。皇帝虽然是带着后妃出行,但是有些地方皇帝能去,后妃不一定是能去的。不过好在这金山寺不一样,所以贤贵妃身边,德妃,惠妃以及荣妃和一些贵人便能够有幸见一见这南庙佛寺。

继续阅读:第124章 金山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孝昭皇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