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黄河堤坝加固
意点星动2017-10-19 17:063,496

  潘季驯说筑堤工作有四种,而作为向潘季驯学习的靳辅,在他的总方针下,把具体措施分为八个问题,每题一疏,所以就成了八疏。

  靳辅的八疏,皆冠以经理河工第几疏,从第一到第八。

  如第一疏总讲清江浦至海口的淤泥问题,就是疏浚黄河下流。从清江浦至云梯关,因为地势平坦泥沙淤积。

  河堤每年加高,而每一年河床要增五尺。如此河堤加高,河床增高,但是河水泛滥依旧还是不能制止,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永无止境的加高堤坝。

  堤坝一旦是过高,高于房舍,河堤一旦被冲毁,那么两岸百姓是比只能被河水湮灭。

  除了潘季驯的束水攻沙,靳辅觉得在河的两旁离水三丈,各挑引河一道,使黄、淮下注,新旧河合而为一也是可行。

  再以新挑之土筑两岸大堤,南自白洋河,北自清河县,两者皆东至云梯关。

  云梯关至海口还有百里,其中近海二十里,湖大土湿,不能施工。但是待到十月河床河水显露,就是行动之日。

  除去近海二十里,余下的八十里亦尽可能加以疏浚,筑堤束水。这项计划二百天内完成,每天出动十二万三千多民工。

  第二疏讲挑疏清口,这是关于修治上流淤淀的设想。

  洪泽湖下流自高家堰西至清口,是淮河与黄河相会之处。靳辅与其他人认为下流虽治,而上流有淤淀之处不及早疏通,定然会成为旧患。

  所谓的治标不治本,就算是下流再好,上游泥沙久积则淮水直下之时难免阻滞散漫之患。

  因此主张在小河两旁离水二十丈,各挑引河一道,分头冲洗。

  第三疏讲的是高堰坦坡,加修堤岸。培修七里墩、武家墩、高家墩、高良涧至周桥闸靠近洪泽湖的残缺堤岸。

  下筑坦坡,使水来至此平漫而上,顺缩而下,不致怒激崩冲。堤一尺,坦坡五尺,夯杵坚实,其上种草。

  那么此地的泥沙,以及堤坝定然因为有植被而更加坚固。

  这个想法是靳辅在视察是,发现一旦是有树木或者是有草的地方,虽然是有缺口,但是泥土不散而坚固。

  于是,靳辅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好办法。

  第四疏讲包土堵决,以前堵塞黄河、淮河各处决口,一律用埽,既费钱又不耐用。

  靳辅提出筑土御水的方法可改为密下排桩,多加板缆,用蒲包裹土,麻绳捆扎而填之,可省费用一半,而坚固又大大超过下埽。

  第五疏专讲挑运河,把运河的河身挑浚,决口堵塞,使运河畅通无阻,免去百姓盲目加垫。百姓尤其是运河两岸的人,依靠运河生活或者是买卖。

  所以运河若是出现危机,百姓会上报河务府,但是同时也会自发行动。只是很多时候,这种法子都是无用。

  所以,为了避免以前那种盲目的行动,不但是得不到好处,而是增加治理河道的困难。

  自清口至清水潭二百三十里,靳辅商议后觉得皆须大为挑浚。以所挑之土倾于东西两堤之外,西堤筑为坦坡,东堤加培坚厚。

  如此,能够保住运河在淮安府的周全,至少是明年无大碍。

  靳辅八疏其中有四疏讲治黄治淮,一疏讲治运河,皆以详呈。其余讲治河管理,而治河管理不是治河,而是治人。

  如筹集钱粮,裁并河官,选贤任能及设兵守护等等,全部都是针对河道治理官员贪墨所提出来的应对方法。河道溃堤,躲在贪污。

  八疏之要提出来之后,对于靳辅用上万百姓来休整河道这件事,众多大臣反对。“此番正值三藩,陛下若是答应,只怕是民心不起啊。”

  姚启圣不赞成靳辅的决定,是修正运河,治理黄淮有必要。这是肯定的,但是凡事都有轻重缓急不是。

  当年秦始皇以百万征夫修建长城,功在后世千秋万代,这是好事。但是却因为徭役过重,使得大秦二世而亡。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当真只是为了游玩江南,而没有如今漕运打算?只怕也不是,只是使用百姓不能接受的方式,注定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三藩之乱以大清不足十万的八旗,定然是平定不了的。因为战事,皇帝一面征徭役,一面加赋税,若是再广征百姓修建河堤,只怕不用吴三桂骑兵,大清不过二世了。

  “此举却有不妥之处,所以才会令诸位爱卿想出更好的措施。”皇帝需要的是办法,不是需要反对的声音。最后,在靳辅的八疏之上,将使用的人数改为三分之一。

  而像是愚公移山以人力担土是不可能的,用木车推土倒是不错。有了策略皇帝也支持,之后便是实施。

  清口是黄淮两河交汇之处,云梯关又是淮河、黄河的入海必经之路。开清口烂泥浅引河四道,疏浚清江浦至云梯关的河道是当务之急。

  于是一行人创筑束水堤一万八千余丈,塞王家冈、武家墩大决口十六处。

  “欲使下流得治,必治好上流。”靳辅不赞成从下流开始,因此以一己之力劝说众人从上流桃源开始。

  “靳大人,这个道理我等自然明白,可是若是下流再次决堤如何是好。?”

  为防止黄河下流决口,“那么,若是将上游先分流,这样可行?”靳辅觉得,分流减水。那么,下流就算是先不筑堤,河水也是不汹涌的。

  在萧、砀、宿迁、桃源、清河等县河南北两岸,共建筑了十三座,其坝东西宽十二丈,南北长十八丈六尺,中间建立矶心六座,两旁俱用石墙,土内密钉排桩,灌以浆灰,上铺石板,用铁锭相联。

  分水坝每座坝各有七个洞,每洞宽一丈八尺,总计可以泄水之处为十二丈六尺。涨水时可用以宣泄,如此便可以减少下游的压力。

  江南运河东南水患益深,漕道益浅。

  运道阻塞,率由河道之变迁。向来议治河者,多尽力于漕艘经行之地,其他决口,以为无关运道而缓视之,以致河道日坏,运道因之日梗。

  这也是大明朝事后就算是想要治理黄河,也是没有办法的原因。在最初,任由事情发展。待到已经无法挽回之后,再行解决怎么可能。

  直隶运河自清口至清水潭,长约二百三十里,因黄水内灌,河底淤高,居民每遭水患,运船也被阻梗。

  康熙十六年,就在制定策略与视察之中,靳辅的时间就已经不再有。能够现行整理黄淮两河,已经是先机。

  十一月齐鲁以及淮安,扬州两府已经有初雪。黄淮两河也是随之而来的冰冻,然而开春之后的凌汛,对于靳辅来说也是件大事。

  然而,毕竟是没有亲身经历,就算是能够得到他人描述,靳辅感受也是不深。好在,最后河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十七年三月以后,黄河下游河道解冻,这才召集挑夫,对这段运河进行挑浚。之后又堵塞清水潭、大潭湾决口六及翟家坝至武家墩一带决口。

  为筑江都漕堤,塞清水潭决口,最先要做的就是深浚清水口的淤泥。为了避免携带工程,靳辅亲临现场监督。

  为了堵塞缺口,清水潭靠近高邮湖,因地制宜靳辅觉得在湖中离决口五六十丈的地方筑偃月形堤是最好。

  堤坝从修筑到竣工之后,筑成西堤一,长六百五丈,又挑绕西越河一,长八百四十丈。

  修筑清水谭的堤坝,靳辅多次征询了住在潭边的渔夫。只有是近水人家,才能知道治理河堤的奥妙,这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而因为工程浩大,且河堤难修建。因此工部尚书冀如锡估计这项工程需费五十七万,靳辅当初要修堤坝,户部听说耗费巨大便开始哭穷。

  不是户部难缠,而是战事耗费不少,若是再从国库之中挪用近六十万的白银。只怕将士不但是没有衣穿,连饭都没有吃的,更不要说军饷。

  “微臣愿意以官帽担保,这件事定然不会是耗费如此之多。”靳辅不知道工部尚书究竟是如何得出来的结果,但是靳辅也不愿意因为这个,就搁置了修建。

  于是皇帝拨款十万两给靳辅,而靳辅立下军令状,若是不能修成河堤,愿意以项上人头不要实现诺言。

  从明朝以来黄河多次发生内灌,潘季驯治河时就将南运口移至新庄闸。此后像迁移运河口这样的事情,就像是黄河河道没有固定一样。

  最初潘季驯的想法很好,五年时间,运河没有遭到过毁坏。然而当黄河河道再一次迁移后,这个运口距黄、淮交汇处仅二百丈。

  黄水仍不断内灌,运河垫高,年年挑浚不已。加上黄、淮会合,潆洄激荡,重运出口,特别危险。

  从新庄闸西南开新河至太平坝,又从文华寺永济河头开新河经七里闸,转而西南,亦至太平坝,皆至烂泥浅。

  开出新河之后,靳辅移运口于烂泥浅之上。黄河河道皇帝的意思是不能再改变了,因此能够改变的就只有运河运口。

  改变运河河口后,这个运口距黄、淮交会之处仅十里,然从此再无淤淀之患,即使重运过淮,扬帆直上,也如履平地。

  再说淮河,淮河为害由来已久,而原因还是是黄河的变迁。黄河改道夺去了淮河入海的通路。

  这不仅影响淮河自身为害,也造成入淮诸水皆泛滥成灾。黄河与淮河两河共用一个海口,自然两河交并之处汇流湍急。

  夏季七月的一场大水,翟家坝淮河决口形成九条支河,清口却涓滴不出。靳辅督工堵塞决口,包括原冲成的九河及高良涧、高家堰、武家墩大小决口三十四个。

  自周家闸经古沟、唐埂至翟家坝南筑三十二里之堤。

  然而,这对于河道的梳理造成的困难,不仅仅是一点。

继续阅读:第186章 争议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孝昭皇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