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生活>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让你受益一生的养生保健保健智慧全书>目录
第三回 三焦经,众经之首三焦经——十二经脉之一,起自无名指尺侧端,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两乳之间处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至面颊及眼眶下部。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五脏六腑”人人都会说,但六腑到底指什么,不了解中医知识的人是说不清楚的。通常只能说全五腑: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但还有一腑,这一腑就是三焦。大家熟知的五腑都像一个容器,且时满时空,就像人的胃肠,被食物填满,又排空,周而复始。那三焦呢,三焦就是装载全部脏腑的大容器,也就是整个人的体腔。古人将三焦分为三部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膀胱、大小肠。
《黄帝内经》中记载:“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就像是一个财务总管。负责合理的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上边这段文言是汉代华佗所写《中藏经》中的一段话,此书文字古奥,但对三焦的这段阐述倒是通俗易懂。三焦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可见十分的重要。
三焦经的终止点叫丝竹空,就在人长鱼尾纹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很多女士最易长斑,所以刺激三焦经是可以防止长斑和减少鱼尾纹的。这条经绕着耳朵转了大半圈,所以耳朵的疾患可以说是通治了,耳聋、耳鸣、耳痛都可刺激本经穴位得到缓解,这条经从脖子侧后方,下行至肩膀小肠经的前面,所以和小肠经合治肩膀痛。还能治疗颈部淋巴炎、甲状腺肿等发生在颈部的疾病。由于顺肩膀而下行到臂后侧,所以又可治疗肩周炎,再下行通过肘臂、腕子,那么网球肘、腱鞘炎也都是三焦经的适应症。
一位女士与人吵架后突然右耳轰鸣不止,昼夜不休,无法入睡。西药治疗三天,毫无疗效,朋友求医,病人此时头痛欲裂,心烦气躁,该医生本欲在太冲穴施针以泻肝火,但此穴用手掐毫无痛觉,知其肝火已上巅顶,针“太冲”已鞭长莫及,便用三棱针在头顶“百会”附近连刺三下,出血十毫升左右,患者顿觉头目清爽,但耳鸣依旧。于是沿三焦经从“角孙”至“翳风”到“天牖”一路刮痧,出紫痧多而厚,刮至“天髎”时,耳鸣骤然停止。可见:三焦经是肝火宣发的出气筒。
此外,三焦经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功效。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小腿抽筋,支沟穴可以治胁痛岔气,液门穴可以治口干咽痛。
一次,一位学医的朋友出去郊游,坐在一辆面包车上,可能是山路不平,车颠簸得很厉害,同行的一位女士,突然腰痛得坐不住了,这时赶紧把车停下。这位女士曾因腰椎三度滑脱,做过手术,今天突然旧病复发,又是在荒郊野外,急得不知所措。可车上空间太挤,根本没地方按摩。突然,《难经》当中的一句话“三焦,元气之别使”在朋友脑中一闪。元气乃命门所发,而命门穴正在腰椎位置。这位朋友当下取三焦经的原穴“阳池”并在其周围寻找痛点。在两个手背找最痛点进行按揉,只揉了不过5分钟,她的腰就一点不痛了,当然,这种手法只是应急,并不能除根,但那天,大家却因为这小小的三焦经而能尽兴游玩而无后顾之忧。三焦经,可谓是众经之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