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道传函谷
王学新/王迪2017-07-11 17:566,603

  秦国王宫,秦太子历共带手下兵将趁秦悼公带兵攻函谷时已将皇宫占领,朝内司马乐业派人冒死出城,连夜向函谷奔去,向秦悼公送信。函谷关前:秦悼王双手合什,对老子说:多谢先生指教,传令雷横,退兵违令者斩,秦军向潮水一样退去……

  站在函谷关西门城楼上的尹喜,一直心里七上八下,他替老子一个人出关见秦悼王担心,因秦军来时太猛,为了守住函谷关,自己也未敢与老子一同出关,心中总觉得不是滋味,他对身边孙景说:老子先生出西门见秦王,太危险了,我觉得我们刚才应派兵与老子同往,孙景说:既然已经如此了,现在也来不急了,哪知老子见秦悼王没一会儿,秦军向潮水一样退去,尹喜在城楼上看呆了,不由自主的说:三十多万大军,就这样退兵了,难道老子先生是神仙,一旁的孙景说,大人,还不赶快下城楼迎回老子先生。尹喜这才如梦方醒,急忙下城楼打开门,放下吊桥,骑马向老子赶去,马到老子的青牛旁,尹喜翻身下马,跪倒在地对老子说:先生真乃神仙下凡,多谢先生弹指间退了秦军三十万大军,保住了函谷关,保住了全城老百姓。老子微微一笑,关令请起,我并非什么神人,万事自有定数,一切因缘所定,秦军退兵只是一个缘字,此乃天意。尹喜站起急忙将老子让入关内。

  老子在尹喜和守城士兵的簇拥下,进了函谷关。

  让尹喜也想不到的是,关内竞聚集了许多老百姓,一见老子来到,纷纷围了上来,说是要拜见中原圣贤,天上神仙,退兵恩人。

  好不容易穿过欢迎的人群,尹喜引老子来到他的府邸。

  尹喜吩咐家丁备下了几桌宴席,为老子洗尘。

  酒宴不敢太丰盛,老子不允。酒只是一般的酆酒,函谷关守兵军营里自酿的。菜不过是山蘑煮野雁,兔肉烧干菜与豆羹。

  有尊贵的客人到,煮熟的带骨头的肉和不带骨头的肉是不能少的。要把带骨头的肉摆在席面的左边,而把不带骨头的肉摆在右边。而更不能少的是惰脯,就是干肉,都要按规矩摆得是个地方。

  一尝二酢三献之后,尹喜让乐卫来助兴,奏起了《霓裳曲》。曲调很是委婉,动听,不过尹喜不知老子和苌弘曾经有过的割颈之交,只见老子听着听着,眼中竟盈满泪水。

  尹喜问先生为何流泪,老子说:你这一曲让我想起了故人苌弘

  尹喜慌得急忙让乐工停了下来,朝老子拱手道:学生一时不知,勾起您对苌弘先生的怀念。

  老子摆摆手道:斯人已去,还是忘却了的好。尹喜不必在

  意。看到这些美食,真的让我想起孔子的话,他倒是对饮食很有

  讲究。他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放久和腐败的食物不吃,颜

  色和味道不好的不能吃,烹饪不好的也不能吃。酒不能多喝,肉不可多食。今天的宴会礼仪,你做得很好。不过,我觉得大可不必,衣求保暖,食求饱腹即可,过多的礼节又有什么用呢?

  尹喜道:是的,先生说得对,只是今日和往常不同,对于非常

  尊贵的圣贤,这些并不过分。

  老子叹道:要是辰一在,她怕是批评你得厉害了。尹喜问:辰一是谁,一旁的徐甲说:是老子的爷爷的徒弟,后来被坏人用箭射四了。 尹喜哀伤地道:唉,她去得太早了。要不,今天和你一起来、我这里,该多好啊! ’

  老子道:不必哀伤,人总是要返朴归宗的。道之本源者,生命皆是气聚而成,返朴归宗之时,便是气散而无形了。这样看来,有人长寿,有人早天,其相差能有几何?即使长寿的彭祖,比起开天辟地至今,八百年也不过一瞬之间而已,辰一离我而去,当是痛不欲生之事,然以道而论,她并没离我而去,她在水中,她在天地间,她在我心中。日日依然伴我而行,天天与我论道。就是现在,她好像就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进餐。到了这个境界还有什么生与死的界限?

  尹喜听的聚精会神,生怕漏掉一个字。

  尹喜试探地说:您今既到了函关就不要走了,为关内军民讲学你看如何?

  老子对尹喜道:我欲西去,你又要我讲什么学。

  在一旁有个尹喜学生大胆地起身道:圣师,弟子斗胆进言,老师的道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乃万物本源,既如此,就应广播于民众,流传至万世。今圣师为我们讲道,我们每人又可传于数人,数人又可传更多人,岂不亦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老子看看这位学生,说:这么说来,我不得不讲了。

  此言既出,满屋的人高兴地一起拍起手来。

  饭后,尹喜将老子和徐甲安排在自己的府内正房歇息,说,圣师您今晚现好好休息,明早我带您游函谷关。第二天老子没顾上游览天下名关,就在尹喜的府邸里开了讲堂,除了尹喜的众多弟子之外,还有函谷关里许多学士、贤达和老百姓,也纷纷赶来听讲。讲堂里坐不下,有些人就站在窗外听。一时尹喜府邸里济济一堂,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讲了几日,老子有些累了,尹喜便陪着他前前后后都转了转。先上了函谷关城楼,惊叹了一番山中景致,关口险要;再欣赏楼顶两只凤凰的英姿,不免大加赞誉。

  来到函谷关街市,只见商号林立,旗幌飘飞,行人摩肩接踵,各个精神抖擞一有肩挑担子叫卖者,豪放的声音亮若洪钟。老子细细一听;是卖蘑菇、山菜、灵芝、人参的。也有只是背着芬兽皮、整个的山羊、野鹿、狐狸或者灰狼的,不用叫卖,只在上面插根草标。老子驻足看了看,有人拦住一个挑着狐狸的,拔去草标,掏出一把钱币,往卖狐狸的人手里一放,拎起狐狸就走。卖者看也不看,把钱币朝口袋里一塞,转身就走。

  突然一个武士打扮的壮汉匆匆跑过,正和老子撞了

  个满怀,那汉子手中的刀当啷落地……

  尹喜一把抓住那壮汉,厉声道:哪里走,撞了人怎么也不道

  歉!

  那壮汉蛮横地说:我撞了他?嘿,我说是他撞了我呢!

  尹喜大怒,拔出剑来,刷地架在壮汉脖子已说:给这位先生道个歉!

  壮汉冷笑一声,脚下略略一动,落地的飞刀哗地飞到他手中,挡住尹喜的剑,说道:让我道歉?问问我手中的刀!

  老子拦在两人之间,摆摆手道:如果我老子不在此处,这位壮士焉能撞人?都让一下,各自罢手吧。

  尹喜收回剑,说:函谷关内哪里有你这样的无礼之人?若不是老子先生为你开脱,今天我尹喜饶不了你!自去吧。

  说着,尹喜和老子走开去。

  那壮汉听说是老子,愣愣地呆了半天,口中讷讷道:今日竟

  遇圣贤老子?这可是我的福气啊。

  说着,壮汉大步去追赶老子……

  讲堂里,拥挤着许多听讲的人。门外和窗外,立着不少站着的学子。 ’

  壮汉找到这儿,悄悄混在听讲的人群里。

  老子其实已经看见那壮汉来到,不动声色地继续讲学。

  老子道:古之圣贤,得道之士,他们的见解和学识,实在是深不可测。正因为如此,我只能勉强说说他们的表象。这些人处事特别小心,像冬天踏冰过河,谨慎行走,一步一探;像害怕四邻的攻击,庄重严肃;像宴席上的贵宾,正襟危坐;像春日冰消雪融,淳厚质朴;像未经雕琢的玉石,虚怀旷达;像深山绝壁中的幽谷,浑厚包容;像滚滚千里的江河,开朗深沉。

  壮汉听着,不由得自语地说:嘿嘿,圣人都这样的说法,那还有什么意思。

  老子听到了他的自语声,笑笑,依然道:委曲反而可以求全,

  弯曲反而能够伸展,低洼反而可以盈满,凋零反而能够新生,少

  取反而能够多得,贪多反而失去。所以圣人以道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不固执己见,这样就事事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判断得清楚,不自我夸耀,故而事业能成功;不高傲自大,才能成为首领;不与天下人争,所以天下才无人可与之争。

  壮汉哈哈大笑起来,讲堂里的人们纷纷侧目向他。尹喜指着他斥道:不许在讲堂喧哗!

  老子道:没什么,上等人士听道,努力实行之;中等人士听道,半信半疑;下等人士昕道,定会加以嘲笑。不被嘲笑,就不是道了。所以有圣贤这样说:光明之道,好像暗晦;前进之道,好像后退;平坦之道,好像崎岖;崇高之德,好像卑下;博大之德,好像不足;刚健之德,好像懈怠;质朴之德,好像迟钝。

  壮汉再也忍耐不住,大叫起来:我知你乃圣贤之士,特来寻你听讲大道,不料你却借此讥讽我为下士闻道。难道你讲的不可笑吗?什么委曲反而能够求全,弯曲反而可以伸展,不与人争,就可以使天下都不可以与你争。这就是你的道?这样的道我也能讲,这讲堂里人这么多,其实是没有人,我饿着肚子,还要说已经很饱了…--

  众入都哈哈大笑起来,纷纷指责他说的是无道之道。

  这人站在最后边,看不见老子,只好不时踮起脚跟,伸长脖子。

  老子道:壮士,你是在踮着脚跟站立吗?

  壮汉道:是呀,不这样我看不见您的。

  老子说:那你为什么还要放下来?

  壮汉说:踮着脚跟,能站得久吗?

  老子问:如果我要求你并着脚,从这里跳到咸阳,你能做得到吗?

  壮汉急忙摇头道:没有人能做得到。

  老子说:这就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尖难以长久站立,跳跃则难以长行。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悖逆了自然方式。

  企立是想高于他人,这怎么能够长久呢?行而跳跃,是想超越于人,哪能够长久呢?

  壮汉愣了一下,无言以对。

  老子接着又说:凭一己之见看不清事物,自以为是就不能辨明是非,夸耀自己,不会有功,高傲之人难以出人头地。就道而论,这些就是残羹和赘疣,没有人喜欢它,有道之人难道会如此吗?

  壮汉嘴角抽搐了半天,忽然冲过去,走到老子面前扑通跪倒,连连叩头,说道:圣贤老子!多少年来,我自以为是,总觉得怀才不遇,故此常常郁闷。今日得遇先生指点迷津,顿开茅塞。我誓以大道为规矩,匡正言行,顺乎自然,做有道之士!

  老子笑微微地扶起壮士,道:既言道,便知道,壮士已是上土之人了。

  讲课结束时已是傍晚,听讲者纷纷散去。那壮士也言道,心情释然,便要回自己的国家去,以己之力报效。老子很是赞许特地将他送至大门外。

  在尹喜府邸,老子用完晚膳,回到自己房中读书。

  尹喜府上的家丁和仆人都知道,这时候老子先生是需要安静的。所以,大家走过老子房门口,均是小心翼翼,不敢弄出一点声响。

  然而,尹喜这会儿不知怎么了,似乎忘了他给下人定的规矩,兴冲冲地从外面跑进来,闯进老子的房间,大声嚷嚷道:先生!我给你带来值得道之士!

  尹喜身后跟着一个中年人,乌黑的胡须,一身短打扮,像是个习武之人。老子放下竹简,问道:何以说明这位先生是得道之士’尹喜道:这位先生名叫姜由子,楚国人,本来他是带着弓箭走进函谷关的,这是他心爱之物,传世之宝,和他形影不离。可今天不小心丢了弓箭,大家知道了这宝物的来历,都要为他寻找。可他说,不需找了,既是在函谷关里丢的,那就是函谷关人拾去了。既然这弓箭还在函谷关人之手,我何必再去寻找呢?

  姜由子伏首手朝老子拜道:曾闻先生大名,也知大道乃万事万物本源之说。天是天下人的天,地是天下人的地,弓箭既在函谷关内,便是函谷关所有人的。

  尹喜道:我以为,以道之说,应将函谷关三字去掉,姜由子的

  弓箭便是所有人的,这岂不是符合大道之要义的吗?

  老子道:尹喜之说,境界是很高的了,既然是人拾去了弓箭,

  何须再分函谷人楚人,不过去掉人字,岂不更好?

  尹喜和姜由子大悟,拍手道:去掉人字,那就是把这把弓箭在天地之间了,他属于万事万物,它和万事万物不分彼此了,物我为一,这才是天下最大的公。老子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老子在函谷住了数日,尹喜将政务安排给副将管理,自己每日听老子讲经传道,尹喜珍惜此良缘。

  且求道心切,几日的与老子在一起,尹喜决定正式拜老子为师。这一天,尹喜跪在老子面前提出拜老子为师。老子决定试一试,尹喜看他是否有道缘。

  老子笑着说:我所讲的只是大道皮毛。我听说西方天竺国一有道者称古先生,善于开导世人,所以我想过关去听他讲至道。你又何苦拜我呢?”。尹喜说:“我观您圣姿仙貌,乃是天上的至尊,边夷有什么值得去听呢?还望圣人不要推托,可怜我一片悃诚之意,祈请收我。”

  老子说:“您何以知道我是圣人呢?”。尹喜回答:一去年冬天,天理星从启明星座一线沿二十八星宿的昴星而过:已有一适适和风多次到来,加上东南方向的真气,其形状正像龙蛇一样,向西飘游,这就是真人到来的征兆。

  我自小就雅好天文、谶纬秘学,凡抬头观看、低头察照思考,没有不应验的。您今已到关内几日,紫气日日随行。

  老子欣慰地说:“我知道你与道有缘,。所以来考验你。这样,你也知道我,我也知道你了。就这样老子收尹喜为徒。

  尹喜说:我本凡夫,得遇圣人,愿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与心灵来从事大道,望您为我讲授大道。

  老子说:你要修身养性,行道守形,结气成神,始廷无穷。首先要做到静。天静了就安定,神静了就会变化,人静了就有生机。在逐步入静的时候,反听内观,心不妄念,口不妄言,形不妄动。见无色之色才叫‘见’;听无声之声,才叫‘听’;品无味之 味,才叫‘甘’;行不言之言,才叫‘教’,这样神奇的景象就会降临,才能臻至福德之境,和气也随之而相应产生。如此修炼,形神俱妙,就是真人了。我就要西行了,你可发奋修持。”

  尹喜说:“谨遵教诲。弟子恳请追随师父,上天入地,蹈火淌水,生死不惧。”

  老子笑着说:“得道的人,眼睛能透视无碍,耳朵能听无碍,而且能变化难测,隐显不定,你还不能做到这些。你虽有仙基,但受道时间尚短,还不能沟通静灵,怎能随我变化?”尹喜问:“沟通神灵行使变化的方法可以告诉我吗?”

  “有形有状的事物终归于虚幻,造物者——道是极为巧妙,难以穷尽。只要你能用心修炼此道。就可以达到身体融于自然的境界,这样就可变化无穷了。”再者,老子教授尹喜如何判别真道伪道。他说:伪道重养形。真道重养神。神得真,道则通,神能使形体飞升,使山峰移动,形化为灰土,还可识别。你应当损去各种欲望,不要让心意飞扬,要独居静处。丹书万卷,不如守一。守一之法,在于恒常以空虚无为身体,以虚无为心灵。做到这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就是守神。守神了就会有神通,这就叫与道合同。

  这天,晨光为函谷关城门楼镀上了金色,几朵雪白的云彩缓缓飘过展翅欲飞的凤凰。

  尹喜像往常一样,陪着老子在城门楼上散步。

  老子看到飞过的云朵,站下了,一直望着那些云朵飘向远方天际,才怅然地说:云飞霞起,云去了远方,不知所终。

  尹喜道:老师的话让我有些担心,你好像是想离开这里了?

  老子道:函谷关再好,亦非我久留之地啊。

  尹喜说:老师难道真的是要出得关去,到那荒无人烟的塞外吗?

  老子道:只要是在天地之间,没有我不可以去的地方。有人和无人,对我来说,难道还有什么区别吗?

  尹喜说:我已为老师安排了长久居住之处,你可安心养性就是。如嫌关内吵闹,我可存青山绿水中,再为老师寻找僻静所在。

  老子说:这里不是不安静,是我要西去传道。因此,我意明日即告辞,我行我之路。

  尹喜眼泪差一点掉了下来,抓住老子的手说:老师,大道如甘霖,世人皆求之若渴。几日的讲课,众多学生和老百姓已是如揭云翳,眼前顿时明亮,如去茅塞,心胸渐渐宽广。老师即使不愿在此久居,也当再留几日,让大家多多听你讲讲道法。

  老子和尹喜在楼上正在说话,许多学生已经越来越多地围拢来。城楼内,老百姓也看到了老子的身影,聚集在下面望着。

  老子平静地说:我早已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可我在这里已经讲得太多了,不能再讲下去。你不要再挽留,我去意已决,谢谢你对我的深情厚谊,日后我们定有相会之时。 、

  尹喜忽然就满眼盈泪,哀求道:先生真是执意要走,行其大道,我也不好强留,只是,学生有一事相求。

  老子道:尹喜尽管说来。

  尹喜说:大道当广播天下,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教导万民,使世人趋于自然而然,无为守静,平息战事,安居乐业。我求先生您能暂留几日,将大道书写成册,流芳万世。

  老子颇感意外地摇摇头道:唉,还是待我西去归来之后,再作打算吧。

  尹喜突然跪倒在地,再次请求道:老师,你答应我吧!

  众学生纷纷跪下,齐声请求道:圣师,你答应写书吧!

  城楼内的许多老百姓也刷拉拉跪倒一片,齐声喊道:圣贤先师,给俺写吧!

  老子长叹,大声道:好吧,都起来,我……答应!

  众人齐齐向老子长长地拜了三拜,这才起身,老子不禁眼中含泪,随着尹喜下了城楼。

  太阳已经从山坳里升起了,喷薄的光芒将树上的叶脉照见,把水中鱼儿身上的鳞片闪现, 老子在阳光里,雪白的胡须飘然,额上深深的邹文里蕴藏着睿智,他那件紫色的长袍闪烁着阳光的颜色,隐隐可以看见辰一用鲜血写下的那个道字。

继续阅读:第四十四章 五千鸿文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老子传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