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船只十一膄装了一千一百多人,剩下近九百人由总兵潘世荣率领,从旱路进发,两路人马浩浩荡荡,直奔他们心中的希望——缅甸都城阿瓦(曼德勒)。
永历帝一路忙着逃命,让那些还在中国境内还想着随他一起振兴大明的诸将们目瞪口呆。这些人除了李定国白文选之外,还有云南各府县人马,大小共有十八营。这些兵马都驻扎在中缅边境一侧。永历帝从昆明逃出来之前,曾经派人通知各府县,随之撤退,但是没有统一指挥,加上所处位置不同,因此这撤退之路是各走各的,反正就是中缅边境呗,各处都朝着最近的边境跑。
李定国在磨盘山大败吴三桂后,各路大军都在打听永历帝的消息,希望这个皇上带着大家继续复明大业。经过一番打听,听说这皇上竟然跑到了缅甸,各路人马心里那叫一个凉啊。
这些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里,都是大明的死忠分子,都对大清有着彻骨的仇恨,听说头儿没了,大家心里集聚的心气差点就散了。李定国派的联络官来到,晓谕各营,要大家齐心协力,把永历帝从缅甸救回来。众人听了后,也是各有盘算,没几个人打算听李定国的号令。
此时,各部人马前途未卜,人人自危,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各部都派出了大量的谍报人员,中缅边境的大路小路甚至丛林里,各种人马往来穿梭,昼夜不息。
高允臣所率人马在缅甸境内遇害,各处马上得知了消息。他们自然也探知,永历帝正率人赶往阿瓦。甚至有探子直接进入缅甸,躲过了缅甸人的追杀,追上了总兵潘世荣所率人马。潘世荣听说了明军陈列中缅边境,吴三桂清军已经退去,真是感慨万端。但可惜的是,永历帝不在此处。况且现在缅甸国王派士兵密切关注他们的行动,即便他们想回去,也不是那么容易了。
潘世荣经过一番计较,让这个探子回去报信,他则等见到永历帝后,向皇上禀报,然后一起回去。
潘世荣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永历帝等人乘坐的大船已经到了曼德勒城郊井梗。
带路的缅甸官员让船在此停下,他去禀告国王,这个官员一去再没有回头。不过缅甸人没有太过分,一应吃喝用度倒是敞开供应。一路担惊受怕的大明皇帝和众位文官武将,此时终于松懈了下来,趁此闲暇之时,刚好好好休整一下。附近的村民听说大明皇帝到此,有的赶来看热闹,也有机警之人,趁机在河边摆起了小摊。
官员们这些日子一直在深山密林中穿行,真是憋坏了,看到有人来卖东西,无论买的还是不买的,纷纷下船赏玩,河边卖各种杂物的越来越多,时间长了,竟然形成了一个货物齐全,品种繁多的小市场。
众官员立时被这异国情调的小市场所吸引,每天除了“上朝”,就都耗在这里。有的买了鱼竿,在河里钓鱼,有的天天跟来摆摊的少妇打情骂俏,欲罢不能。更有甚的,自恃认识人,带着小贩各船兜售东西,从中牟利,俨然成了二道贩子。
只有沐天波、邓凯、王惟华等几个人忧国忧民,时常聚在一起讨论局势。但是山高水长,消息不通,沐天波几次派人去沟通国内,都是音信皆无,众人都不知道李定国以及众明军现在情况如何。
几天后,缅甸人来告知永历帝,他们的兵就要打过来了。明军要攻打缅甸了。
永历帝有些惊喜,有些惊讶。惊喜的是,悲苦的大明士兵竟然从吴三桂手下逃出来了,实在是不易啊。惊讶的是,他们竟然要攻打缅甸。他当然不知道,高允臣带领五百壮士到缅甸找他,全部被缅甸人杀害,也不知道那些走散的大臣、那几万从昆明一路尾随而来的学子、民众,在偷入缅甸后,全部被秘密杀害,此时的大明,无论从人才上还是信心上,已经几乎被消亡殆尽。
永历帝还没有从各种情绪中反应过来,缅甸来人哼了一声,说:“我缅甸国王诚心对待皇上,而皇上的军队却陈兵边境,大军压境,不知道皇上有何用意。”
永历帝一愣:“用意?朕已经跑到了这里,怎会有什么用意?请贵使转告国王陛下,此事朕确实不知。”
这个缅甸使者比原先的带船来的那两个好些。那两人连礼节都不讲究,见到皇帝傲然站立,不鞠躬不下跪,一幅等着挨揍的摸样。
使者躬身拱手,口气依然很有些傲气,说:“既如此,请皇帝陛敕令他们停止进攻,否则,两国开战,皇上……也不好办啊?”
使者的口气阴阳怪气,带着几分恐吓。永历帝自然听得出使者话语中的无礼,但是他听得更清楚的是他话语中的威胁。永历帝还没接话,马吉翔忙赔笑说:“请大人转告贵国王,边境上的明军不过是被清兵打败了残兵败将,他们不是清兵的对手,怎么能是大缅甸军队的对手呢?……。”
缅甸官员一听,转回头怒视马吉翔,马吉翔忙说:“这位大人,您别误会,我马吉翔敢向大人保证,即便是这些残兵败将,也不能让他们骚扰缅甸边境的安全,我们这就派人去给那些将领们下令,皇上的话他们岂敢不听?”
缅甸官员不咸不淡地说:“那就好。”
官员走后,永历帝召集众臣子开会。这次因为需要召集的人多,皇上下了御舟,在船前的空地上议事。因为没有了威严的朝堂,没有执戟武士,众大臣也似乎心不在焉,叩拜的时候,有的干脆只是屁股朝天,两手摁地,膝盖都没有粘地。永历帝心里叹气,只是口上不说。
说起要派人回去给众将送信,这些好不容易随着永历帝逃命过来的众文武沉默了。永历帝连问三遍,众人都把头低到了裤裆里,似乎根本就听到永历帝的话。
沐天波想去,永历帝自然不肯答应。后来,总兵邓凯和任国玺站出来请行。
马吉翔却多了一个心眼。他非常明白,这两人都是跟沐天波一派的,他们素来对他没有好印象,假如真见到了李定国,把这一路情形跟李定国说了,那李定国还不派人杀了他?
不过,在皇上面前,他不能阻止这两人前去,只得看着皇上答应。
“退朝”后,马吉翔想让自己这一边的人去,就去找皇上,说这两人行事莽撞粗鲁,这地方离中缅边界太远,路途凶险,恐怕白白送了性命,耽误大事。永历帝这人有两条致命弱点,一条是胆小。那胆儿跟兔子差不多,老远看到了风吹草动,撒蹄子就撩,就怕跑得慢了,落入敌手。二条是心软。马吉翔这种人是专门揣摩人的心思的,对永历帝的性格摸得清清楚楚,因此他这话一出,永历帝一听,感动得稀里哗啦,说:“爱卿,大明诸臣中,唯有你能为朝廷着想,为朕分忧。堪为百官楷模啊。”
马吉翔还不忘讨个好人,说:“皇上圣明。不过,皇上啊,诸王公大臣中,黔国公和总兵邓凯等人也算忠勇,堪称大明忠臣。”
皇上点头,说:“马大人此言中肯。爱卿举贤不分亲疏,让朕感动啊。有些大臣虽然忠心为国,却是心胸……唉,不说了。”
马吉翔微微笑了笑。从皇上的话里,他就能猜到,沐天波肯定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了。皇上肯这么说,那说明皇上是充分相信了自己。沐天波的话,反而给皇帝种下了一种谗言同僚的印象。
其实自己说的是实话,黔国公绝对是对大明忠心耿耿,不过人说话不太注意策略,黔国公说的也是实话,自己所作所为,都完全是在为自己考虑,大明兴衰跟自己个人兴旺相比,简直一钱银子都不值。两人都在皇上面前说实话,但是说话方式不一样,圣明的皇上就相信了自己,而不相信真正对他忠心耿耿的人。忠言逆耳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把这话装进了脑子呢?
马吉翔经过皇上同意,他又派人约了负责跟他们打交道的缅甸官员,说邓凯和任国玺这两人都不可以派他们去找大明官员。这两人在这里都没有家属,如果派去中国,他们不但不能再回来,反而会因为知道了缅甸底细,带兵来攻打缅甸。
缅甸官员不了解这些明朝官员,看到这个马吉翔一幅诚心诚意为大缅甸着想的样子,就同意了,让他另找差官。
马吉翔手下众多跟随者,都是为了多讨些好处,穿越上几百里的原始密林回去报信,没人有这个胆儿。
拖到最后,马吉翔只好找了两个莽撞家仆,让他们前去送皇帝的敕令。这两人骑着两匹快马,跟着缅兵一起上路。半路休息的时候,遭到了土狼袭击。缅兵和其中一个家仆被土狼填了肚子,剩下的那个拼命跑了回来,皇上的敕令文书早就不知丢在了哪里。
马吉翔不敢把此事禀告皇上,只得压下不报。好在住了不久,缅甸人送信来了,说那些陈兵边境的明军,已经后撤了。
马吉翔暗地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