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明的家乡有一年出现了大旱,那年大旱发展到了最后,连人们的吃水都成了问题。那个多年没用的涝泉子也被人开发出来了,水库最低洼的部分也被人挖出了一口小井,这样淤泥中的水就可以慢慢渗进去,虽然有限但总比没有强吧。人们平时挑水吃的泉子还在冒水,可水量已经大不如前,有些人甚至半夜起来去那里排队等水。
也是在那时候,李清明终于有机会看到了村头那口终年黑乎乎深不见底井壁上长满青苔的老井的真面目。他还做了一个很大胆的举动,那就是学着大人的样子踩着井壁上滑溜溜的缺口往下爬直到井底。因为此时老井已经基本上干了,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站在井口就能把水桶灌满水然后提上来,所以只能爬下去用水舀把积攒在井底的那点水一下一下的舀到桶里。
李清明第一次下井内心是既期待又紧张的,他看别人爬进爬出内心很羡慕,就很想试一下,于是他挑了一个大人们都不在的时候开始了尝试。跟别人一样,他首先用双手把着井沿让脚先踩着已经看好的容易落脚的地方。此时他是面朝井壁的,这样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井壁上下一步的落脚点而不是背后空旷而深幽的水井,也不至于太害怕。
因为此前已经有不少人下到过井底,井壁上已经被他们踩出了很多结实的落脚点,李清明只需要踩着前人开辟的道路一步一步往下退就可以了。这一点李清明很清楚,他也看过不少人下井,内心有十足的把握。现在,他真的下井了,才发现实际情况跟想象还是是有一定差距的。
比如几个别人很容易够到的落脚点,李清明却无法踩到,他毕竟是小孩,腿和胳膊都没有成年人长。还有,没下井之前看好的用手抓的地方,现在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让他不由得有些慌乱。他困在井壁上,不上不下,因为用力过度手都有些发酸,手心开始出汗。好在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李清明脑子聪明身手也还不错,他终于开发出了适合自己的落脚点,慢慢下到井底。
下到井底以后,李清明长舒了一口气,不过他并没有表现的太兴奋,因为井口还有一个比他小点的伙伴呢,他要让对方知道自己能下到井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时值夏天,井底很阴凉,与地面上的燥热很是不同,让人感觉很惬意。李清明在小伙伴崇拜的目光中把水桶舀满,心里很有成就感。有了下井的经验,再往上爬就简单多了。李清明爬出井口,然后若无其事的挑着水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离开的时候听着小伙伴向别人诉说他的壮举内心是何等的得意洋洋,甚至晚上在梦里他都笑出了声。
关于挑水,现在的一些小孩子可能都不太懂了,可在以前的农村这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时候人们提到家务活,常常说洗衣做饭挑水,农村还有热心的好人给老人挑水给寡妇挑水等故事,就连李清明当年的小学课本上都有红军给老百姓挖井然后大家在井边立了个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由此也见挑水的重要性。李清明前后数了一下村里的井大大小小总共有十多口呢,不过现在都不大用了。
李清明从小在农村长大,当然也挑过水。他第一次挑水大概是十二三岁的时候,那时候每次只能挑两个半桶,尽管这样还常常因为走路不稳而把水洒出来,完全没有大人们轻松潇洒。十几年前,农村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很多时候都是要靠肩扛手提的,而挑东西就是比较重要的劳动方式。一开始肩膀上压上重重的担子肯定会不适应,而且第二天会疼,有的人挑多了东西肩膀上还会磨去皮磨出血。
李清明刚开始挑水的时候用两只手紧紧抱着扁担,企图来减轻压在肩膀上的重量,从井口到家尽管没多远他也要歇息好几次。爸爸看他这种狼狈的样子就在一旁指导他,让他大胆的放开手挺起脊梁用整个身体去承受肩上的重量。李清明照着去做了,果然发现这担水并没有那么重,只是肩膀还是很疼。
爸爸让他轮流用两只肩膀挑东西,不要只用一只肩膀,可是李清明的右肩膀刚刚适应那种压力,真的没用勇气去开发另一只。李清明有段时间走路的时候总是一只肩膀高一只肩膀低,大概就跟他经常用一只肩膀来挑东西有关系。后来,他一直在外上学也很少再帮家里干活,他的这个毛病总算改过来了,可他挑东西的本事终究也就那样了,根本是不合格的。
现在村子里村民们自己铺设了自来水,除了特别干旱的日子没有水,或者天气太冷把水管冻住以外,已经不需要再挑水了。现在小孩身材往往都是细细的高高的,一看就没挑过东西,也不用受那种苦了。由此看来,社会还是在不断的发展前进的,这样真好。
除了挑水,李清明其实他还做过其他很多的农活。父亲也知道小孩子多锻炼一下有好处,所以他并不像有些家长那样整天逼迫着孩子学习,然后自己包揽所有的活计。他不止一次的说让儿子自由发展,不会刻意的进行干扰,感谢他的英明。所以李清明有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现在有一个虽不尽如人意但充实快乐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跟挑水这种用力比较多的活类似的还有推车推磨等,这种活计小女孩是干不了的。这里所推的车是那种木制独轮车,农村的各种庄稼都要用它来一次次推回家中,用车子推东西比用扁担挑省力而且运得多。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架这样的独轮车,就象现在农村家庭一般都会有辆手扶拖拉机一样。在一些抗日战争的影片中也能发现老百姓推着这种独轮车支援八路军的情景。
李清明很小的时候就试着推独轮车了,不过他推的多数是空车,顶多上面放几件农具。他推着空车子,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大人,很有成就感。李清明再小一点的时候,就只能坐车了。每逢秋天地里很忙,父母就带着李清明一起去地里干活,他们在地里干活,李清明自己在地头玩耍。等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们把收获的庄稼满满的紧紧地绑在独轮车上。这时候母亲也要拿不少农具,而李清明就没人领了,怎么办呢?
还是父亲有办法,他把李清明抱到中间的车梁上,然后用绳子稍微拢一拢,告诉李清明抓紧车子。坐在高高的车梁上,闻着刚刚收获的庄稼散发出的淡淡草香味,那是李清明最快乐的时候,他从不觉得危险。当然,对于三四岁的小孩来说父亲就是大山般的存在,是完全可以依靠的。他推起车来非常稳当,连道路不平时产生的颠簸也被他小心的降到最低限度,从来没有像李清明那样歪倒过。就要下坡了,父亲紧紧拉着用来减速的车闸,车身微微有些前倾,车闸因为摩擦发出吱扭吱扭的声响,多年以后这悦耳的令人回味的声音不止一次在李清明梦中响起。
李清明上高中以后,有一年暑假父亲摔伤了腿,不能推车了。农村农民吃饭就是靠地里的收成,如果误了农时没有播种和收割,这是很不好的。再者,书上常说农村虽然民风淳朴,其实也不尽然,有时候更加野蛮更加蒙昧,至少攀比之心还是有的。如果谁家出了点什么事,那么街头巷尾都会议论。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不想被人看了笑话,让人觉得自己受了伤,这个家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