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学校里来了一位帅气逼人的男人。他身穿笔挺黑色西装,骑着一辆锃明瓦亮的摩托车,脸上皮肤保养得很好,这就是李清明他们的新任数学老师狄坚。这个老师是什么来头李清明并不知道,可光看这架势也情不自禁的觉得他高人一等。有时候老师们闲得难受在办公室里甩几把扑克,有赌注的那种,狄坚常常潇洒地一挥手几个小钱就不要了,其他老师都很高兴。人家不光穿得好,吃得也好。
那时候如果谁家有点白糖鸡蛋牛奶什么的东西,大人都舍不得吃,而是留给孩子。孩子也知道这些东西的稀罕,吃饭的时候能在米饭里放一勺白糖就很高兴了。鸡蛋鸭蛋腌咸了以后是很好的咸菜,至今农村里都还有某个酒鬼用一个咸鸭蛋做下酒菜喝了两顿酒的故事。这些好吃而有营养的东西在狄坚那里只不过是平常之物,有一次李清明去办公室,他不经意的拉了一下抽屉,一包包的白糖鸡蛋出现在李清明面前,让他十分羡慕,瞬时对狄坚刮目相看。这时候狄坚还没忘了客套,说这些东西自己都不爱吃了,让李清明还有旁边的老师随便拿去吃。李清明怎么会拿去吃呢?只是他对狄坚的崇拜又加深了一层。
可能有人对于这种情况并没有切身的体会,那就再举几个例子。
跟狄坚一样同是任课老师的孙龙家就住在学校所在的村子,大家亲眼所见他吃饭的时候也就是拿上个煎饼抹上点酱卷上一颗大葱,然后扛着就来学校了。吃的时候因为嘴里咀嚼着粗剌剌的煎饼,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带动着太阳穴附近的骨骼棱角时隐时现,脸上是风吹日晒后的古铜色。看老师吃的这么香,李清明一度怀疑这种滋味一定很好,回去试了一下,也就一般吧。
前面已经提过,李清明上初中的时候是要住宿的,也要每隔几天回家捎一些饭来吃。李清明家乡人的主食是煎饼,是把地瓜干玉米高粱等粮食混合在一起磨成糊状,然后摊在鏊子上制作而成的。不同粮食可以制成不同口味的煎饼。每逢冬天快要过年的时候,地里的活计都忙完了,家庭主妇们就开始一次次的摊煎饼。这些煎饼是未来一年的主要食物,只要保存得好,一般不会发霉变质的。李清明捎的饭主要就是煎饼。
主食有了剩下的就是下饭菜的问题了。那时候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腌咸菜的缸,里面盛着辣菜疙瘩萝卜黄瓜辣椒姜等可以腌制的东西。农村生活不富裕,每次吃饭即使餐桌上没什么炒菜,这种自己腌制的咸菜都是少不了的。辣菜疙瘩像萝卜一样长在地底下,其形状为圆球形,底下长了一个长根须,像个圆萝卜一样,更像个疙瘩,而且吃起来有一股辣味故名之辣菜疙瘩,它是一种根用芥菜。咸菜缸里最多的还是这种辣菜疙瘩,它主要的用途也是这个。当然,新鲜的辣菜疙瘩还可以做成一道名菜叫做闷辣菜丝,这菜绝对的有味道。每次地里的辣菜收获的时节,李清明的爸爸都会做一次这道菜尝尝鲜。这闷辣菜丝的辣自然是不用说了,它更重要的特点是气味非常的冲鼻子,吃的人冷不丁的会被呛出眼泪。
辣菜疙瘩腌好了,从缸里捞出来切成条状或者片状就可以吃了。也可以把它切成丝,在锅里放上花生油烧热,再加点葱花辣椒爆一下锅,然后把这些咸菜丝炒一炒。这种炒好的咸菜丝放在一个玻璃瓶里带到学校就是很好的下饭菜了。这种咸菜刚开始吃确实很有滋味也很香,可如果天天吃就觉得腻味了。即便是这样,也不是人人都有这种咸菜吃的。
那时候食堂的菜是三毛钱或者五毛钱一份的,可大多数学生只是偶尔吃一顿奢侈一下。现在三块钱都不一定能买到一份自己想吃的大锅菜,而据说在李清明爸爸那一辈三分钱就能买不少东西的。时至今日,别说一分钱,就是一毛钱掉在地上有很多人都不会去捡,街上的乞丐收到低于五毛钱的施舍都嫌少,所以说大家手里的钱确实越来越多了,至于幸福感有没有呈正比例上升这就不好妄加评论了。
虽然没钱去吃炒菜,但也不能干啃煎饼啊,所以每次回家捎饭的时候,家长都会往孩子手里塞一点钱,让他们去买点下饭的咸菜吃。每次学生返校以后学校里那个被副校长承包的小卖部总是异常的繁忙,因为即便各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手里的零花钱多少不一,可现在大家都是刚从家里回来,都算上是有钱人。
李清明永远记得那个早晨,下了早自习以后正是吃饭时间,李清明忽然想去买包榨菜吃,然后他就去了。到了学校里的那个小卖部一看,那不到十平米的空间里挤满了人,卖东西的人在里面忙得焦头烂额。那时候还不流行排队,比的是谁的嗓门高谁的胳膊长。当然,如果真要排队的话,估计能从小卖部门口排到学校大门口。李清明抱着侥幸心理,咬了咬牙钻进人群,结果半个小时后才灰头土脸的出来,感觉全身的力气都用完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在这个时间段来买东西了,这简直是一场灾难啊。像他这样体力一般的小朋友,还是动点脑子比较好。
李清明上小学的时候,在吃这一方面还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据说有两个刑警下乡去办案,没曾想他们暂住得的地方被人盯上了。这两个人毕竟是国家工作人员,说得通俗点手上捧着铁饭碗,生活水平相对于周围农民来说是高不少的。他们的伙食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并不怎么好,甚至可以说是简陋,只是简单的煎了几条鲅鱼然后吃大饼。
没想到有一天他们外出办事,住的地方竟然进去人了。两个警察回来一看吓坏了,急忙去看存放在屋里的配枪。要知道国家对枪支的管理是很严格的,警察的配枪都是登记备案的,如果这枪落在坏人手里,是有可能会出刑事案件的,这绝对不是小事。好在他们的枪并没有丢,而是大饼和煎的鱼丢了,最后查明这事是附近学校的几个调皮的小孩干的。那时候在这些小孩眼里,能吃上一块香喷喷的大饼就很幸福了,如果能有块咸菜那就更美了,更别说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的煎好的鲅鱼。
除了吃饭,老师们平时还会“吃”一样东西,那就是香烟,那时候家乡的人们管抽烟或者吸烟叫“吃烟”,这是方言土语无疑了。烟也是分很多种的,那时候的很多烟都没有过滤嘴,有过滤嘴的香烟在人们眼中属于高级货,一般是求人办事或者装逼的时候才舍得买一盒揣在兜里。有些农民们甚至连廉价的烟都不会买,他们到集市上去买晒干的烟叶或者烟丝,自己用纸卷烟抽,还有的连卷烟用的纸都舍不得买,他们常常把儿子或者孙子用过的练习本撕成同样大小的一片片来代替卷烟纸。李清明的老师们买的烟价格一般在一块左右,很少有超过两块的,狄坚除外。他一般都抽五块钱一盒的石林烟,而且喜欢动不动就找学生去帮他买烟,李清明作为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有幸被叫到过几次。
除了吃饭和抽烟以外,狄坚还有一辆大阳摩托车,他很多功夫都放在了擦车上。这么多年了,李清明的脑中始终有一幅画面,同学们每人抱着自己的凳子来到教室前面的空地上考试,而狄坚就在所有人面前端着一盆水深情的擦拭着他那辆摩托车。之所以要求大家来教室外面考试,而且要间隔开一定的距离,无非是防止有人抄袭。每次李清明在题海中痛苦挣扎的时候,一抬头看见狄坚正在跟其他老师有说有笑,心里那个羡慕嫉妒恨啊,别提了。
基于此,大家对狄坚的一定角度的仰望也是人之常情,因为对狄坚的背景不怎么了解,那感情也就比较的单纯,直到上初中以后从跟他同村的一些同学嘴里听到一些关于他的消息。李清明知道有一个词叫做大跌眼镜,这个词用在大家当时的感受上甭提多恰当了,尽管那时候李清明还没带上眼镜。据说狄坚家里的情况并不比其他的乡村教师强多少,两间低矮破旧的房子加一个只会做手工挣的几个钱的老婆,而那几个钱他还要都搜刮上然后出去逍遥。李清明刚毕业那会儿有一次去表姐家玩,饭后姐夫跟他聊天,他告诉李清明踏入社会以后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世界上什么样的人都有,这话说的太他妈对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对狄坚的印象已经不太好了,觉得他好面子爱出风头不顾家肤浅,其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同时也有可取之处。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里的男主角确实很傲慢无理,乍一碰见十有八九会认为他是个坏人,可真相是人家心很善良,是个十足的绅士。狄坚曾经在班上开玩笑想认班上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做干儿子和干女儿,言外之意是这两个人很优秀,将来能成大器。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这两个人果然混的还不错,可见他的眼光还是比较准的。
李清明向来的风格都是低调朴素,跟狄坚几乎背道而驰,所以当时并没有入他的法眼,或者说免了他受这浊物的折辱,现在果然很落魄。如果早知道狄坚的眼光如此深邃,那么李清明打死也不敢对他表示一丁点的讽刺之意啊,而是会虔诚的走上前去一边作揖一边请教。有一次,狄坚似乎是跟其他的老师一起评论起班里的学生,有老师根据平时的学习成绩认为李清明很聪明,而他持反对意见,然后来到教室找了一道数学题让李清明做。李清明确实不怎么聪明,他学习成绩好一点是因为他比较努力,而那道题他最终没有做出来。另外,狄坚还有一个上研究生的儿子,这应该是他很自豪的事情,他不止一次的在大家面前提起过。
十几年过后,有一次李清明回老家意外的碰见了他。他依稀还是当年那个样子,穿着那身衣服,骑着摩托车在大路上飞驰而过。其实,这么多年了一直有一个疑问在李清明心间。他这么牛逼这么出众这么招摇,旁边的老师或者校长为什么不打压排挤他?
不过后来李清明很快就想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必瞎操心。冬天的时候你看见鸭子在冰凉的水里欢快的游泳,可能担心它们被冻僵。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了,人家的身体架构是完全可以这样做的。同样你也不用担心北极熊或者企鹅什么的在极地那块寒冷的地方会被冻死饿死,人家身上的脂肪厚着呢,反而来到温暖的地方会不适应呢。
此时李清明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了,对于职场官场的一些规则有了些了解。比如你最好不要开比领导好很多的车,也不要挂很亮眼的车牌,除非你有不为人知的底牌,否则有些人心里会感觉不舒服的。这些人心里感觉不舒服那你可就要遭罪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经验之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李清明初涉职场的时候就对这种话不屑一顾,直到最后吃尽了苦头费尽了周折才老实起来。不是李清明天生犯贱,不去撞墙就难受,而是有些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切切实实的相信。有人就曾经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婚前玩的很疯的男女,婚后往往会很老实,反而是那些一直很沉默的所谓好男人好女人在婚后往往按捺不住频频出轨。所以出轨就像小孩子生痧子,生完了体内就有抗体了,以后再发病的概率就小多了,这个世界好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