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子女的父母
出生时被抛弃-父亲抛弃子女
抑郁会让父母在心理上抛弃他们的子女,而真实的抛弃则会让孩子,之后的成年人将此看作是一种贫乏、缺爱。
出生时即被抛弃
同传统印象相反,抛弃孩子的母亲不一定是少女妈妈、穷人或是被情人抛弃的女性。这些因素确实会有所影响,但她们的差别则促使我们从别处寻找答案……设问却又不给出决定性的答复。
根据我们的理解,一些女性在她们人生中的某个时刻,面对这个孩子,感觉自己不可能成为母亲——而且是在孩子出生后。既然这些抛弃孩子的女性并没有堕胎,这就说明她们曾经希望或是接受孩子存活的事实,她们还与胎儿保持了使之存活的关系,证据就是她们没有流产!我们因而可以认为这些母亲想要这个孩子,想要生下他/她,但却不能承担家长的角色。
心理因素似乎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之前提到过,怀孕对于母亲来说是一个深层改变的时刻,她会重新感知自己童年时的欲望,也就是说俄狄浦斯情结被唤醒:拥有一个孩子便是同母亲的竞争,是对父亲的爱……抛弃孩子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太具有象征性的乱伦特征。如果母亲无法在心理上与孩子分离,或者说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与孩子相区别,剩下能做的就只有身体上的决裂。此时,第三者常常是缺失的,她与孩子处于二元关系中,没有父亲的介入;父亲要么被她拒绝。抛弃孩子还可能是拒绝一个男人“使她拥有孩子”的一种方式。
匿名生产的好处
我们提到过,匿名生产还是法国的特例之一,将会被取消。被匿名产下的孩子是痛苦的,因为这违背了知晓自己出身的人权。克里斯蒂安 ? 弗拉维尼(Christian Flavigny )证实,大部分被匿名生产的孩子都是保持沉默的,“因为长久以来,在收养家庭中,他们已经克服了原初抛弃所引发的问题。”我们因此可以认为,只有那些与收养家庭存在矛盾冲突的孩子才会要求回到自己的生身家庭。
所以要指出,或者说是重申,从生物学角度对自己身世的追寻,是对父母身份和人类存在的动物性构想,这也是唯科学主义、医学对于我们的精神状况做出的影响:人类由酶、基因等构成。然而,并没有很多孩子重新找到他们的“血缘”父母:他们总是称呼养育自己的人为爸爸妈妈。
在精神分析疗法中,“父母身份”同“子女身份”一样,都源自于父母和孩子的欲望:孩子将这个男人选为自己的父亲,把这个女人选作是自己的母亲。生物学事实同样如此!克里斯蒂安?弗拉维尼写道,“作为收养的关键条件,匿名生产并没有剥夺孩子的权利,而是让孩子趋向于实际有效的亲子关系,这也是他/她个人身世的中轴”,有爱的父母对其抱有期待,将其收养。孩子若要接受这一点,当然要做到克服血缘父母爱的否认(有意的或是被迫的)。
如今,重组家庭越来越多,这一起源问题、生物学问题或者说是欲望问题变得尤为重要。继父和继母也是孩子的爸爸妈妈,这区别于任何遗传相关问题。
父亲抛弃子女
父亲抛弃孩子的形式多种多样,都是基于结构性缺席,我们可以说:自1945年起,人们就没有停止重复父亲的弱化。对此,我们是没有异议的。从定义上看,父亲确实是缺席的,我们不可能从他那里获得同母亲那里一样多的期盼:我们永远不会和父亲拥有和母亲那样的亲密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的根源来自于母亲的怀孕期间;父亲当然可以变得极具母性,但他缺少的是母亲的身体!
我们忘记了父亲的特征就是要比母亲离孩子更远:也就是说母亲所指定的就是她所渴望的,而这对孩子来说是神秘的,因为他/她被排除在这一欲望之外。就此而言,父亲就像是一个开口,他的化身在别处,但轮廓却无法被勾勒出来。一位完全被认同的父亲,他的孩子也会被催促着与之相认同,而这样的父亲更像是一位被滥用的母亲,或者至少是个组合型家长 。
然而,在阅读如今的专业报刊时,我们似乎感觉到如果父亲不能和母亲做得一样好,孩子就会有损失……父亲要给孩子裹襁褓,喂奶(不得已只能用奶瓶!),要抱孩子,要在每日的小事中出现……他要提出限制而不是禁止。如果他倒霉地抬高了声音,提出了要求,他就成了专横的男权主义者。
也就是说,对于父亲,我们又讨厌又不讨厌:不在场时,他显得有必要出现;露面了,他又显得碍事。有时,与其忍受他在场,我们更倾向于抱怨他的不在场。
正是基于这种矛盾情绪,考虑到父亲的特殊性,我们描述出了父亲的缺席。
父亲抛弃孩子的经典形象就是父亲在出现时的不在状态。孩子在餐桌上、花园里遇到父亲,但他几乎不讲话!表面上看,有别的事情让他感兴趣,这用几个词就可以总结,那就是:他的工作。如果父亲不在状态,那是因为他要工作……
我们会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讨论父母离异和重组家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