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爱”孩子的父母
对孩子的影响-放任自流的父母-如何应对?
过于爱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变成“小公主”“小皇帝”似乎成了时代的缩影。孩子就是家庭的中心,人人都要为他们服务。孩子就是父母当下和未来的幸福,是他们的掌上明珠!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有时还有实际的行动:我们不仅谈论自己的幸福,还要成就自己的幸福。但却不总是如此……
首先,新父母会对自己说:不要效仿他们自己的父母,他们不会扮演严父慈母的角色!传统的教育结束了!甚至可以简单地说:教育结束了!因为教育只不过是约束和暴力。虐待也离它不远了,教条也一样会构成威胁:我们是谁,我们怎么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好还是信任孩子:他们有自主能力,会自己长大,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因此孩子必须是自由的,而家长从未如此自由过。婴儿时,孩子就按照自己的作息吃奶、睡觉。当孩子开始走路,拥有自己的意志时,就别想阻止他/她了。父母也无法阻止他/她,给孩子设限制会让父母心痛,父母于是知道了孩子因此而叛逆,变得粗暴,如果我们在孩子的位置上,也会做出同样的事。
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会从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我们可以马上拥有一切。如果不能马上获得想要的东西,只要喊叫、暴怒,别人就会屈服。如果对方不服从,这便是深深地伤害,是不可接受的不公,我们可以用最激进的手段对付那个人。父母们让孩子知道他们就是为孩子服务的。父母教会了孩子控制的乐趣,他人不过是让孩子获得满足的手段。而这也会带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同样会诱发不合群、排外、在学校表现不好等问题。
成年后,这些孩子就不再渴望了,因为他们受不了缺乏:他们不会等待,所有需求都要被马上满足,他们是如此的迫切,以至于只要能获得宽慰,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如果有所缺失,他们就会很容易地变得好斗,成为支配者。也就是说,他们活在当下,活在匆忙之中,不会品味也无法认知时间的长度、期限。
说到底,他们就是个人主义者的典型。他人不是“另一个我”(alter ego),而是一种方式和手段,他人的角色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所以,他们缺乏对他人的理解,拒绝所有限制欲望的法令,拒绝任何法令的发布者:他们就是放任自流的捍卫者(为了我自己,对我有好处,不为别人),也是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化身。
放任自流的父母
是什么导致家长对孩子听之任之?有一种假设:这类家长期盼孩子实现他们儿时未能实现的梦想。他们让孩子过他们本来想过的生活……这中间也有很多的想象成分:任何一个孩子都想获得自由,想要为所欲为,总是玩耍,反抗所有对他们说“不”的人……而这就是我们描述过的幼儿自恋机能。
也就是说,家长没有将自己与孩子做出区分。他们把自己本该成为的那个幸福孩子的形象投射给了孩子,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能实现这一形象。摔坏了盘子,那也没办法!家长还会被逗笑,想必人们在小时候都喜欢这么做!在孩子反叛时,家长会觉得重新找到了那个在青春期没有成功叛逆的自己。孩子意识到了父母潜在甚至是无意识的期待,并满足他们。父母想让孩子成为暴君?的确如此!
这些家长在服从于孩子时,在容忍远远超出父母宽容的各种挫败时,所体验到的幸福感或许会让我们吃惊。这或许又涉及了受虐癖的问题。他们将自己认同为自恋的孩子所梦想拥有的家长,也是他们渴望在梦想的童年中所拥有的家长:父母为自己服务!
所以,父母要时刻准备着(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准备着接受任何要求),为了被他们的孩子所喜爱。这也会导致角色的混淆。而足够好的家长会允许孩子不爱自己,自己却依旧无条件地爱着孩子。
此外,这种关系是否关乎于爱?孩子不被视作他/她自己,而是投射的对象。我们不给孩子体验童年的机会,因为一切都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孩子多多少少无意识地接受了投射,他们的行动与思考都要靠自己,而且可以允许自己做任何事。我们因而陷入了一种矛盾的逻辑之中,在这一逻辑中,孩子必须做到自由且叛逆。
如何应对?
我们可以替这个孩子期望她/他在家庭之外遇到一些人或一些情况,使得她/他的冲动被限制,她/他也可以理解这些限制是出于爱和保护。而孩子一旦成年,这种改变就很难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