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的父母
通过子女实现自我-具有男权气质的母亲及其儿子-教练型父母-自恋型母亲-以自己为中心的父母-如何应对?
这似乎是爱,它被如此宣扬:“我的孩子就是我的生命!”而这却让孩子感到一丝苦涩……这说明孩子忘恩负义?于是孩子很快会自责没有像家长期望的那样:亲切、感恩……
这似乎是爱,但事实上并不是。如何做出区别?家长如何能够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爱孩子?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吧(要诚实回答):“我所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还是为了孩子?”我们要知道的是,爱是承认另一个人与自己不同 。这也就暗指家长不要将孩子与自己融合,也不要将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投射在孩子身上……这项任务真艰巨!
通过子女实现自我
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小王子,小公主!他/她太漂亮了,必定前途无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像对待皇帝一样对待孩子:孩子就是皇帝。弗洛伊德说:
小孩将会实现父母未曾实现的那些愿望:男孩将代替他的父亲,成为伟大的人,成为英雄;而女孩则将嫁给王子,作为对母亲迟来的补偿。自恋系统最棘手之处,便是自我永生,永生面对现实是如此艰困,于是便在小孩那里找到了安全之所。父母的爱,是如此的感人,但追根究底,却又如此的幼稚,它不过是父母自恋的再生。即便它化身为对客体的爱,但却终究无法隐藏其原始的特性 。
孩子就像是父母自我想象的存在,像是父母期望实现的存在。这也是人们常常给予孩子的任务:他们会是自己父母未能实现的一切。如果孩子成功了,父母狂妄自大的梦也就实现了(其中也不失隐秘的苦涩:他们的孩子“比他们强”)。
于是,父母其实处于自恋逻辑中:透过孩子,他们看到的是自己,是他们梦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他们因而无法感知孩子的本身,无法感知真实的孩子。他们的牺牲、他们不懈的关怀、他们的苛求,这些可能会让别人觉得他们爱自己的孩子……但其实不过是陷在了家庭的常见残酷之中:孩子的任务是成为家长的工具,靠自己的成就为家长增光。就像士兵为了国家那样,孩子也一样会在“光荣战场”上倒下!这并不少见。这种家族式的民族主义可以被我们称作是“宗族主义”,在今天依然活跃,甚至被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孩子来自于大家族,他/她就知道自己不该失败,因为这会让父母蒙羞。如果来自于小家庭,孩子就要为了父母、替代父母获得成功。每一次,孩子都被赋予一项任务,而他/她没有理由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他/她要实现别人对他/她的期待。如果父母有巨大的自恋创伤,如果他们的狂妄自大漫无边际,孩子就永远也无法满足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不够……他/她会成为那类取得了许多成就却仍把自己视作失败者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逃出这个陷阱很困难:表面上看来,他/她总是那个小皇帝。他/她被困在别人为其设定的诱人形象之中:若我们自年幼时起就被吹捧为世界上最美的奇迹,如何将这一信仰打破?虽然私下里我们都知道自己与此头衔并不相称……
具有男权气质的母亲及其儿子
有的女性会一直为自己的女性身份闷闷不乐……自从童年起,有些事情就不太对劲,使得小女孩想要成为男孩。如果她幸运地生了一个儿子,就会感觉自己终于完满了。儿子会是她的小男子汉,然后是大男子汉。所有她不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儿子都会为她完成!这就是儿子的使命。
同样,儿子会感觉自己被爱,甚至被过分恭维。而事实上,母亲所爱的是在儿子那里变圆满了的自己 。
教练型父母
一些父母的思维中会孕育着一些典范,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人。就像在公司里一样,他们成了孩子的培训者,经营孩子;就像在体育竞技中,他们成为孩子的教练员,同样也关注“现代心理学的发现”。他们知道,孩子他们需要有条理、有秩序才会变优秀。
这些家长也同样处于自恋逻辑之中:孩子的成绩便是他们的成绩。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极为严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会对孩子放手,对孩子实行软暴力,还声称是为了孩子好……
当孩子超越了他们时,当他们在钢琴或体育上不再能帮上忙时,这些家长的悲剧也就来临了。为了满足父母的无意识,孩子还会患上挫败神经症。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真正功绩其实在于让自己摆脱父母的控制!
如今,学校就是高压阵地之一。家长们辩解他们的苛求都是因为期盼看到孩子成功、克服人生中的困难……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要学习读写的基础知识,家长们要做出监督!这也是一样,他们又将自己未能实现的雄心壮志、将自己的憧憬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竞争,生存斗争(the struggle for life)被开启了,要把亲爱的小孩武装起来,即便他们可能并不乐意。然而孩子也明白:如果自己不成功,就可能会让家长失望,就可能得不到爱。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现象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所以,孩子便是父母成功成为“好父母”的一种手段……他们让孩子成了在企业和体育界盛行的竞争意识的牺牲者,很显然,如果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会避免这种高压氛围,我们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进步,而不是将他们置于一切取决于成绩的逻辑中。不要因为孩子的成功而爱他/她,请无条件地爱孩子本身。
迷你小姐——错误母性的受害者
迷你小姐选美大赛在法国盛行,尤其在北部地区。比赛选出年龄在四岁到十二岁之间的最美的迷你小姐。
“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是你,妈妈……你的女儿可以证明。”小参赛选手如此回答。这便是白雪公主和后母的联合。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四岁、十岁的小女孩自发参加选美比赛。是她们的妈妈,以所谓的母爱之名,看到舞台上的自我投射,流下激动的泪水:她们的女儿被装扮成了公主,衣着性感,抛着媚眼,露出挑逗的笑容,走着猫步。母亲放声大笑时,女儿却在工作,她很愿意为了讨好妈妈而做出牺牲,愿意妈妈眼中的自己是漂亮的。
2013年9月,上议院出面干涉这一恋己主义盛行的竞赛。禁止举办十六岁以下儿童选美比赛。理由是参赛孩子的过度性感化——事实上只有女孩!议会忘记指出女孩们其实也是错误教育的受害者。
母亲们激动万分,而选美比赛的组织者们更是如此!他们让小女孩儿们聚集于此,因为她们才是舞台上的主角。女孩中的一位被称为“法兰西青少年大使”,她仔细地说明了比赛的目的:“(我们)追逐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要想当上迷你小姐,就要成为最美的那个,成为村里、城里、省里甚至整个法国最漂亮的那个,为什么不呢?当然了,要想实现,就要做出很多努力与牺牲。”这与竞争中的自恋观念如出一辙,而如今,这种思想主导着各个领域:比别人更漂亮、更强、更聪明,在市场上建立个人垄断。
总结:如果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第一名,这其实是出于自恋,而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自恋型母亲
这是对母亲的传统印象,自恋型母亲更为常见,当然自恋型父亲也一样存在。
首先,自恋型母亲付出了爱!她对此高声疾呼,以至于所有人都深信不疑。然而,她其实是在破坏孩子:孩子的成功都源于她的牺牲,没有她,孩子什么都做不成。她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她知道孩子的缺点、不足、劣性。她比孩子本人更了解孩子!她随时都能替孩子说出他/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至于孩子觉得自己就是母亲的延伸。这并不反常,因为母亲不给自己设定任何边界:她随时都把自己置于他人注意力的中央,这有点像吸血鬼效应 。
然而,我们却无法指责她!她警惕着不要自己上当,真是个举世无双的骗子!她不会暴露自己,而是喜欢游击战:她贬低,批评,诋毁;她会堆积所有的小细节,让孩子知道她对孩子并不重视。她的打击无法抵挡,通常是用抱怨的字眼展开:“养你太不容易了!”
孩子是她的威胁,会损害她的全能性。她就是女皇!或者父亲就是皇帝,因为也有自恋型父亲。
如果手段成功了,被苛责对待的孩子一旦长大,他们就不记得任何创伤了。他们会悲伤地发现,比起自己的需求,父母的需求总享有优先权。通常情况下,他们在婴儿时期会被很好地照顾,但等到两岁左右,开始获得自主权时,事情就变麻烦了。
孩子明白了如果想获得父母的注意和钟爱,就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因而学会了一种错误的慷慨:他人为先,我是次要的……孩子的自我意愿因而被抛弃了,最后会发展成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这究竟重不重要?成年后,孩子就会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而从来不是出自于自己的渴望,他/她已经将自己的欲望贬损了。他/她因而会常常优柔寡断,需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再思考、行动。
而这些家长则停留在幼儿的恋己欲之中,而这种欲望没有尽头,他们什么都想要,从不满足。他们的恋己欲也因为得不到满足而脆弱。
以自己为中心的父母
我们会从那类“成功”的家长中找出这类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忙于“自我实现”,忘记了剩下的世界,孩子也包括在内。他们通常会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职务非常重要,他们渴望无尽的成功,也觉得自己应当获得成功,因为天赋秉然,才导致常常不被他人理解。他们因而会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地达到目的,绝不拖泥带水,这也是因为他们不会与他人建立同理心。
他们异常渴望被敬仰,自孩子幼年时起就训练他们这样做。有时,现实情况还会进一步肯定这种情感:是的,父/母在他的领域是个“人物”!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钦佩就像是一个陷阱:他/她怎么敢要求自己被爱?他/她拥有的父母像神一般,这已经很不错了……因此,孩子自己也可能采纳一种自恋的姿态,但却是“寄人篱下的”,他/她是“……的儿子”,“……的女儿”,这不足以构建完整的主体。
如何应对?
对于孩子来说,接受自己不被爱或者不够被爱的事实会对他们造成巨大伤害,即使在他们成年后也是如此。所以就要把自己建构得足够强大,从而应对冲击。换句话说,寻找机会遇到其他人,那些认可我们、赞赏我们的人。有时,恋爱可以具备这一功能,构成(冲击来临时的)缓冲。在更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解药正是这种正面的自恋,这也是心理医生可以带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