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抛弃
分手的原因-分手的冲击-还爱着却被抛弃-在情欲中被抛弃-恨,避免哀悼的方法-如何应对?
如今,45%的伴侣会在结合后九年分开。法国2780万纳税家庭中,三分之一家庭只由一个人构成。这些数据表明,任何一对夫妇都有分开的可能和危险。
这算是危险还算是可能性:如今,有一些说法倾向于认为“爱只能持续三年”,就像某位小说家所声明的那样……如果你们的关系超过了三年时间,那就要小心了!你们可能患上了严重的“规范病”(normose )!伴侣可能经历一个周期:倾心的喜悦一旦消散,为什么要再继续呢?这些伴侣之所以维持着联结,只是因为害怕孤独,缺乏探索生活的勇气,仅此而已!同其他事务一样,伴侣问题可以被谈判,并在时机成熟时完成。这种对爱情的否认态度来自于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在面对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痛苦时给人们带来安慰。我们只有在恋爱时才会如此地脆弱、敏感。这一犬儒般防御的极致或是症状便是离婚派对(divorce party),如今一些媒体对此过分宣扬。离婚派对会邀请朋友、伙伴,这也是一种恢复自己女孩或男孩生活的方式,派对的最高潮则是邀请了前任!
分手的原因
一些伴侣会奉行一种非此即彼的爱。双方相爱的模式是占有模式,以至于对方的陪伴和爱从来都不够。这也是有原因的,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对方忽视我们,回家很晚,这一定不会是工作的原因。不用从别处找原因……他/她一定是有外遇了!我们会激烈地质问:“告诉我就是这个原因!”之后,伴侣会将自己封闭起来,回避躲闪:他/她想要拒绝争吵。但这些行为只能证明他/她的害怕,争吵加剧,还有随之而来地指责,哭泣……而关系的恢复则是最好的结果:我们像最初时那样相爱,强烈的爱。周而复始。
可有时,橡皮筋会崩裂。但也不总是如此:一些夫妇可以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不觉得乏味(羡煞旁人!)。
我们知道,不忠是分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嫉妒则会由实际或猜想的怀疑所引发。一些伴侣关系的存续一定需要一个真实存在或是猜测的第三者。伴侣中一方(或双方)仍处于俄狄浦斯期:他/她需要将爱人和另一个人相联结,从而在潜意识中建构一个同父母关系相似的伴侣模式。这就像是童年时一样,他们感觉不到什么。但哭泣、谴责、侮辱、殴打也随之而来……同时,那个假定的出轨方可以因此获得情人的潜意识期待:要想被渴望,被真正地渴望,就要让自己和一个第三者相联系……最终,这就会给他/她带来灵感!妒忌变为不忠……有时,这一俄狄浦斯剧情会以三人构成的情侣关系而得到巩固,变得真实。一些微小的反常游戏也会因此展开。
夫妻间的不和有时会有其他原因,也是分手的根源。最常见的原因是双方发展的分歧。这也通常与他们的职业和社会轨迹相联系。不和谐也会源自于孩子的出生。兴趣逐渐产生分歧,对于生活的观点也不一样。他们中的一个不再爱了,觉得自己贬值。伴侣还可以各顾各地继续生活在一起。但被抛弃的一方会侵略性地要求被爱——直到分开。
还有些时候,爱像来临时那样离开。伴侣感到厌烦,欲望熄灭。如果欲望没有被温情取代,习惯和兴趣不足以维系情感,伴侣就会在友好协商后分开。
分手的冲击
对于被抛弃的一方,我们可以在爱情联结的破裂中找到三个时间段。分手越是出其不意,就越难被人相信:这是否认的时刻。现实不再显得真实,它开始摇摆:这不可能!爱人可能会重复说:都结束了,我们听到了这些话语却并不能理解。他/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讲的是什么,他/她还会回来的!
可是,时间流逝,爱人似乎并没有一点变化。没有恋人的陪伴,他/她似乎还是幸福的。要让自己认清事实:这就到了第二阶段,缺失、抑郁的阶段。
当然还要有自我重建的那一天,在此期间同样会对过去进行重新估值:这份爱究竟是什么?我们于是发现,自从第一次相遇起,剧情就确定了,我们依赖的是某些熟悉的幻觉……最好的情况是我们爱的方式发生了变形。可当我们重新审视经历的恋爱关系,我们会惊讶于它们的重复之处,我们于是重新回到了童年最初的兴奋……所以,分手成了一场考验,我们在经历过之后就得到了成长、改变、成熟。
对于抛弃的那一方,让自己的人生伴侣消失也同样会带来负罪感。这象征着一种排斥。可是,面对并不想听你说话的对话者,平静地说出:“抱歉,我不再爱你了”,这并不是个好方法。所以要强化口气,心理防御机制会帮助我们:更舒适的做法是将负罪感反转,把错误投射给伴侣:人们于是有理由相信自己不能再忍受这段关系!我们错了:为了不示弱而变得冷酷……其实,我们还在以某种方式爱着离开的那个人。证据或者说是矛盾便是:当分手完成后,我们会觉得自己被离开的那个人抛弃了。所以要像曾经的伴侣那样,进行哀悼,重新评估自己爱的方式——除非投入一段新的感情中麻痹自己,但这也不过是个新的重复……
还有时,哀悼会显得很难,甚至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男性会去咨询心理分析师。这段被视为让我们走出童年神经官能症的爱情让我们重新陷了进去,我们无法摆脱……我们于是准备好放弃任何恋爱关系,禁欲或者是重复短暂无果的恋情。
还爱着却被抛弃
哀悼,可哀悼什么?丢掉的是什么?
让我们再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弗洛伊德对爱的表述:我们把自己的愿景放置在对方身上,多亏了对方,我们觉得自己发现了新世界。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的一部分理想自我和自恋欲投射给了对方。而分手后,我们就被剥夺了被投射在对方身上的那部分自我(就像是放在内心证券所里的一笔投资)。随之而来的抑郁情感也在于此:失去了爱的对象,我们就失去了自己最好的那部分。戏剧般的对白“没有你,我是不完整的!”,这其实有真实的心理依据。
我们对此进行哀悼的方式取决于曾经的哀悼方式。第一次哀悼是俄狄浦斯哀悼。在五岁左右时,我们爱的是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 。所以要哀悼这第一场伟大的爱恋,我们多少能比较好地摆脱。如果压抑自己,不解决俄狄浦斯欲望及其带来的伤害,现在的分别就可能成为俄狄浦斯分别的重复:曾经的情感和想法会卷土重来。如果我们的家长没有用爱爱我们,是因为我们同竞争者(父亲、母亲)相比太小了,还不完美,什么都不是。可成年以后,同样的贬值又回来了,这次就没有任何希望了。当自己还是孩子时,我们能期待着长大后情况会改善。小女孩常常要等待很久,她们的父亲才会改变主意,这就是为什么她们要让自己变得漂亮、有知识、灵巧……可对于成年人来说,一切都无法改变了:现在的分别证明了自己无法被爱,这将我们推到了放弃的境地……剩下的还有最后一种尝试:抑郁,这也是维持恋爱对象的方式:当我们为失去他/她而哭泣时,他/她就还存在着,即使爱的状态已死。一种特殊的快感似乎从抑郁独有的心理冰期中渗透出来。为了停止抑郁,就要抛弃已死的爱的对象……
在情欲中被抛弃
如果处在爱情之中,我们可以排除这种情况。如果处于情欲之中(在本书第一章已经做出了区别),落差就更为深刻,这不仅仅是爱的对象的丢失,还丢失了与他人建立联结的能力。在爱之中,被抛弃者保存了选择另一个爱的对象的能力。但情欲中的人会经历更为激烈地坍塌。
在情欲之中,二个人变成了一个人,我们成就了再次构建原生统一体的奇迹,这也会让我们想到母亲和婴儿被混淆为同一体,从出生后到断奶期,甚至是从出生前开始。情欲关系让人想到母婴关系,两者中的每一个都要交替扮演两个角色。
情欲中的情人们仅靠一个胜利的手势就消除了区别自我与他者的艰难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孩子和母亲用很多年时间才能完成。被爱的人能在自己身体中感受到爱人的体验,他们几乎可以心灵感应。而分离则引发了撕扯,从融合到乌有。我们发现自己无法获得客体关系;没有能力同他者构建联系,因为不再有他者。能建立的只是一个联合体,我们可以将之看作是和另一个自己建立的联合体。由此而言,情欲期就像是狂躁症发作,一切失去都会被否认,尤其是当这种失去会区别他人和自己时——他者和自己完全不同,我们知道对方的一部分永远不会被融合。
情欲和偏执狂躁
偏执狂躁状态、偏执狂躁发作通常被定义为情绪错乱。原因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或者两者都有。我们会按照保罗-劳伦?阿苏(Paul-Laurent Assoun )的描述,其中的很多观点也适用于情欲阶段。
偏执狂躁者表现出疯狂的喜悦:绝对的兴奋,狂暴的情感,幸福没有尽头,他们体验到凯旋的感觉。
他们对整个世界感兴趣,准备好征服世界。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狂妄自大(没什么能抵挡他们)和漫溢的能量(躁动不安)应付这一切。
他们的爱无穷无尽,他们爱万物,爱所有人。
他们能量漫溢,觉得自己为一切做好了准备,有能力完成一切。此外,他们会用行动证实这些……
他们的自我是巨大的,他们觉得自己伟大而崇高,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经历了世间的幸福,经历了绝对的幸福。
不幸的是,偏执狂躁症之后会忧郁发作,完全与之前的状态相反。他们可能会问,兴奋的时刻什么时候会再回来:重要的是获得狂热……这里所说的就是循环或两极疯狂。
当我们陷入激情、热恋、一见钟情,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有特殊的敏感性。没有激情,我们会觉得世界已亡。我们无法再获得让自己能够充分生活的想法、行为或人。透过封闭我们的玻璃,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并没有真实的质地,还不至于触发我们真实的欲望。渴望一切,但我们却一无所有。
如何理解这种状态?
心理分析师也会在此介入,说出一些并不让人愉悦的话,我们很快就会不相信了:他们总是进行方案预测!而且内容也总是一样的。我们无法接受这种自恋伤害:我们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但我们还是会听听心理师说什么:同母亲的分化还有一部分没有完成。我们重点某个部分还处于拒绝失去的状态。我们不知道怎么说,某种无名的东西完全占据了我们。可以说,我们保留了一些粘连;对童年天堂的怀念。在情感交锋的冲撞中,我们一直倒退到了童年时光。正如法国诗人阿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所说的:
终于找到了!/ 什么?/ 永恒!水火终于再次相融:那是沧海 / 融入太阳!
我们因抑郁而痛苦,一切都提早丢失了,我们于是享受这种类似偏执狂躁症发作的状态。
抛弃也会是一个时机,重新诱发没有在幼年时完结的抑郁。根据梅兰妮?克莱恩的描述,我们把这种状况称为“从类妄想狂身份到抑郁身份的过渡”。
我们再次指出,出生时,孩子是双面的(甚至更多面!),他们不被看作是一个完全区别于他者的个体,他们的自我还没有构建。用我们的话说,他们处于“好”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都围绕在左右”。他们享受着无区别的美好状态,也就是梅兰妮?克莱恩所说的“好的乳房”,孩子会呼唤母亲,知道自己的身体还完全和母亲的身体相交错。因此,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发现,在婴儿的想象中,食物就是具有“菲勒斯-乳房”的母亲,“菲勒斯-乳房”进入身体内部,母亲从肛门吃东西。因此婴儿和母亲就像是两个封闭在对方中的环扣。是两个并没有与对方相互区别的客体的联合。整体上说,被我定性为乱伦的(在书的第一部分),包括与母亲无区分,混合——因为这种幼儿的无分化会在之后造成性乱伦。
有时,饥饿的婴儿没有马上获得回应,不同的痛苦、悲伤让他们想要啃咬。婴儿于是跌落到另一个世界中,会狂怒和毁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攻击“坏的乳房”“坏的母亲”。这很正常,因为她让孩子不舒服……婴儿已经开始了投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将自己的冲动赋予他人。所以威胁就不再来源于自我,而是来源于外界。简而言之,他们有些偏执妄想,类妄想。而且这种情况会保持下去:发出攻击时,他们总说这是为了自我防御……
好在当我们完全忘记了坏,完美的好时光会再次回来。两种情形会交替出现,我们说会有分裂。情欲中的情人们会重新体验这一世界中的某些东西,尤其是在绝对爱慕与彻底憎恨之间摇摆时。
恨,避免哀悼的方法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爱总是以多多少少被抑制的恨 作为终点。因此,我们可以说,爱的走向取决于我们对恨的管理。这个恨源自于爱。理想化机制是如何的?我们说过,我们会赋予爱的对象所有的优点。换句话说,我们将其看作是自己最好的部分,是自己的理想自我,是自己的自恋欲……以至于面对对方,我们几乎无足轻重。我们只能信赖对方,祈祷对方爱我们……这一屈服也并非毫无怨言。伴侣之间的失衡便可以使其产生改变:被压抑的恨从而爆发。
分离得到确认后,就是幻灭期。我们会重新审视爱的对象,对方暴露出很多缺点,还做了很多我们之前没发现的卑劣的事。有时候,我们会停留在怨恨而非遗忘之中。
爱是永恒的
爱是永恒的:在热恋初期,谁会对此产生怀疑?快乐如此强烈,我们当然希望它不要终止。这就能让我们如此强烈、肯定地将爱和永恒相联系?
在基督教语境下,既然我们能在死后重逢,爱就能成为永恒。所以要忠贞,在生命中只拥有一份爱,否则一旦升入天堂,就会进入没完没了的通俗喜剧之中,因为我们认为在天堂里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是被禁止的。伊斯兰教的天堂就不会有这种问题——至少对于男性来说。但在我们的非宗教语境中,永恒被缩减为现世生活,爱的对象一般是指婚姻伴侣,但这段时间也已经很长了!
但爱的永恒或许并不发生在时间之中,而是发生在现在的永恒中,在时间之外。或者是我们经历第一份爱的时候:当时有我们的母亲和我们,我们不会认为这种状态会停止。
被爱幻觉,这种爱的疾病也以恨作为终结,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爱的最后发生了什么。开始时,被爱幻觉构成了一种确定性:“他/她爱我。”被爱幻觉常常发生在女性身上 。热恋的对象常常具有光环(名气、财富、权利……),以妄想症的形式解释了一系列的征兆。例如:如果对方不关注自己,只是因为对方太爱自己了;对方说喜欢花,那是因为自己的名字里与花相关的字。当事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被爱,而不是自己是爱的发出者。
在正常的爱中,会有一段时间与此类似。如果我们要求爱的证据,那是因为我们并不确定对方的情感。这也就证明了这种感觉只会成为某种信仰。被爱幻想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区别在于,被爱幻想症患者处于荒唐地坚信之中,而正常人总会有所怀疑(除非是某些个人情况),他们会认为对方身上总有一部分成谜。
被爱幻想症患者则认为这是一段充满希望的时期,他们会想办法让爱的对象适应自己的爱。而爱的对象会感觉自己被骚扰……期待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幻灭逐渐形成,之后便是愤恨。抑郁、积怨都会让他们自我防御,爱转化为了恨。爱的对象成了要被爱幻想症患者防御的迫害者。
开始时,被爱幻想症患者会将自己的爱投射给受害者,这使他们看到自己被爱的愿望得以实现。他们成了另一个心理防御机制的对象,在事情显得无理时对方会表现出震惊,这也是反向防御机制。潜意识忽视了逻辑的法则。只要通过幻想就可以知道了……一些情感逻辑几乎都不合理:在怨恨中,同客体保持的联系是强烈的。这其实是用其他方式表现的爱的延续。
分离的伴侣有时会掉入这一陷阱之中:他们对对方怀有无尽的怨恨。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对抑郁和失去爱的对象的防御。
被爱幻想症患者,无论男女,都会变得危险,想通过谋杀的方式与自己因爱生恨的那个人相结合。我们在此可以看到一种等同于性关系的潜意识关系。好在被爱幻想症患者同分手的伴侣差不多,不是都会走这个极端。
如何应对?
分手所带来的危险常常在于其无休止性。我们看到的陷入抑郁或怨恨是两种延续逝去关系的模态。
目的是要丢弃逝去的爱的对象。这确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是为什么走不出失恋的人会选择去接受心理疗法或心理分析。治疗可以重新回顾儿时的分离,使其变得不那么痛苦,从而重新找到生活和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