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高祖刘邦入咸阳,还军灞上之后,与当地百姓定下三条约定,作为法律,成为汉军和当地百姓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就是成语“约法三章”的典故来源。
它除了表明刘邦的德行与正义,更应当惹人深思的,其实是这简单的三条约法,为后续直至文景二帝的汉初治国思路发出先声。
众所周知,为了彻底改变秦朝的法家治国思路,将人民从繁苛的秦律中解放出来,汉初的数位皇帝,均采用道家的治国方针,以无为而治作为总体思路。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律法简单。
这种简单不仅仅是条款少,更重要的则是其内容本身就顺应了人们对待善恶标准的朴素认知,属于一定程度上将公约良俗上升到了律法层面。
如此一来,百姓容易理解,哪怕不认字、文化水平低下,没什么人去专门讲法律,百姓也能明白。
其中“杀人者死”和“伤人及盗抵罪”这样的法度,哪个正常人需要别人解释?
在当时的情况下,敢说不明白杀人了就要偿命的,纯粹是在装蠢。
所以,这样的手段,成功反正了秦朝时期,律法解释权掌握在小吏手中,民众难以详知律法,结果遭到统治者肆无忌惮的欺凌的现状。
这一段道家思想当政的历史时期,哪怕导致了道家思想全面退出此后的政治选项,其功绩也依旧受到历代研究者的肯定。
常国宝他们虽然从教科书上,还没有领会到细节的东西,但教材编著者的引导倾向,可谓十分明显。
人们对于道家思想的政治主张,普遍认识就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可以采用,但已经不适合后来这数千年的社会变迁了。
常国宝大致把《道德经》中《德经》的那部分粗略回想了一下,里面:“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这些警句实在太多了,行事做人可以参照,但拿来做治国思路的话,好像不是很靠谱。
比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样的观点,治国?
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无事?
大大小小的事情,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你治国的人无为而无不为?
除非那些大小事都不出来了,但那样的话,还要你一个治国的人干什么?国人岂不是早就自己把自己管好了!
常国宝颇为无语地问罗玉颖:“你是认真的吗?别的流派也就算了,这个道家是不是有点玄啊?”
罗玉颖摇头,她其实也没有思考成熟,只是尝试着提议:“其实我在想,老子的无为而治,其实也是有些道理的,或许等到后面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改变,但前面还好吧。”
弓瑾也发表自己的看法:“颖颖,那个鸡犬相闻而不相识,氏族社会还行,可是真的无为而治,那咱们不是也就只能看,不能做引导了吗?”
罗玉颖皱着眉头,把自己的指头竖起来,眼睛盯着指头,一边梳理思路,一边道:“是这样,我觉得,咱们可能对《道德经》本身的理解不太一样,我先讲讲我的看法。”
“就从《德经》开篇说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个地方光是断句方法就好多,就说两个主流的,‘上德不德’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要论的话,都和道德经的整体语境不冲突,但仔细品味的话,含义就很不同了。”
常国宝和弓瑾相继点头,作为优等生,自己理解文言文不是什么难题,只不过平日不在这方面用心的话,是不会自己想到相关的东西的。
罗玉颖继续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种断句方法,理解起来,再联系上下文,应该是:更高的德行,是不因为德行而著称的,它的来源是行为本身的依据,本就有德行。”
“等等!”常国宝连忙发声:“这句难道不该理解成‘具备上等德行的人,不自认为自己德行高尚,这才算是上等德行’吗?”
罗玉颖摇头:“你这个是明清文言翻译方式,但我们面对的是先秦文言,要翻译的话,需要考量的是相近时代字词含义的表达习惯。”
常国宝顿时眼里转圈圈,这都神马跟神马啊!
明清文言、先秦文言?
上学时候那些文言文课文,可没有这些说法呀!
寻常优等生,能把课本上的知识学透,就足够了,类似常国宝、弓瑾这样的就是。
除此之外,常国宝在艺术鉴赏方面自学了很多东西,这就是他超越一般同龄人的资本。
同样的,罗玉颖显然在古汉语方面,超纲学习了更多。
看着常国宝和弓瑾的表情,罗玉颖就知道他们没能理解,于是举起了例子。
“就用你喜欢的古诗举例吧,唐宋之间,是古诗词转折的重要节点,之前的人作诗,和之后的人作诗,单从形式和修辞的运用习惯上,就有明显分别。”
“形式上,唐宋之前的诗人,很少以理入诗,多以情入诗,直到宋朝时,以理入诗的多了起来,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后人评价上,多以情高于理,所以认为唐诗高于其后所有时期的诗歌。”
“除了情理之争,后来人或许因为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成熟,开始追逐诗词的画面感,唐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受到追捧,从唐末的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到元朝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堆砌名词省略动词的叙述方法,将文字的画面感推到极致。”
“这就是一条可以很明显分辨出来的发展脉络,各个时代的作品,就会有不同时代的特征,要去理解精髓,肯定要熟知时代背景,当时人们的用语习惯。”
“再说修辞,咱们都学过的《木兰辞》,据考证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里面的互文运用数不胜数,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极其典型的例子。”
常国宝和弓瑾一起点头,这个知识点很重要,上学的时候老师强调过,印象深刻!
这是互文,意思不是一个市场买了一件东西,而是将城中所有市场跑遍,才配齐了出征用的装备,暗喻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遇到的困难,以反衬她替父从军的决心。
这里不需要罗玉颖掰开了细讲,她见那两个都点头,便继续道:“同样是魏晋时期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更早的《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唐时王维的‘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等等等等,唐宋时期这样的互文运用太多,就不多举了。”
常国宝忽然激动起来:“《诗经》、《诗经》!里面这种互文更多!什么‘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陵阴’。这些全是互文!”
罗玉颖笑了,常国宝这方面的悟性很高:“对的!但是你回忆一下,宋以后的诗词歌赋,任何文学形式,互文的运用还多吗?”
这个……常国宝表示宋以后,明清期间的优秀作品本就很少吧,一时间还真是不怎么能想起来,更别提什么修辞了。
于谦的《石灰吟》?没有。
郑板桥的《竹石》?没有。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没有。
曹雪芹的《螃蟹诗》?这个似乎有一些……
少,太少了!
回忆了一大圈,知道的,能说的上来名字的,只有了了一两首运用互文的。
“所以我说你刚刚那种翻译方式,属于明清用语习惯,而《道德经》著于先秦,它的用语极度简省,几乎可以当做诗歌去解读,类似互文这种古人喜欢使用的修辞方式,必须当做重中之重去考量,否则理解出来的东西,估计距离作者本意就太远了。”
罗玉颖转了一大圈,最后的总结,相当有说服力,常国宝和弓瑾都服了。
只是弓瑾眉眼间颇有些不自然,她早就觉得这两个人更般配,如今看来,还是给她这种感觉,可是常国宝的种种优点让她放不下,更重要的则是常国宝坚定的心意。
可是罗玉颖也没错啊?她只是喜欢上了一个跟她有着共同语言的男孩子而已。
更何况,弓瑾自觉她和罗玉颖也能算是好朋友。
这些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令弓瑾顷刻间便神游天外,矛盾和挣扎拉扯着她的精神,已不知想什么去了。
另外两个沉浸在学术中的家伙没有注意到弓瑾,常国宝在为自己刚刚获得的新知识而兴奋,罗玉颖则开始进一步梳理、阐述,自己对《道德经》治国方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