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节 关于农耕的困难(上)
方一点2018-07-27 13:083,254

  自信是很重要的品质,但自信的程度显然会有极大区别,不单单是人与人不同,哪怕是同一个人,在面对不同事情时,所展露出的自信也是程度不同的。

  仍以比喻说明的话,弓瑾的自信像是峨眉金顶被朝阳渲染,而更有一些人的自信,会如朝阳一般渲染万物。

  当然,如此人生境界,既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也不是达到了的人就一定可以保持终生。

  常国宝此时的境界或许要比弓瑾高那么一点点,他在观察了临近的两个目标之后,顿时积极寻求组建常备武装力量。

  没有如他这般的“神明”指引,那两个部落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千年过去了,渔猎采集依旧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手段。

  就连打制石器都只能算是必要补充,而不可能占用部落成员太多时间。

  对付这样的目标,其实战争并非唯一手段,虽然常国宝可以很确定,他们同自己的部落没有很亲近的血缘关系,但若以稳定的粮食生产和先进的生活方式作为诱导,将有极大几率,使他们自行选择加入。

  但是,哪怕常国宝选择这样一条道路,他也必须组建军事力量,老祖宗有句话讲得非常好“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爱好和平当然是好事,保护自己的本领也必须练扎实。

  虽然原始氏族社会的组织条件下,在一个聚落或者部落之中,还谈不上什么既得利益者,但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狩猎是本能,那些被同化进来的外来者,在初期会不会产生一些不当有的念头并付诸实施?

  这是必须防备的。

  常国宝的思路很明确,首先是仔细计算自己部落的粮食生产能力,到底可以供养多少脱离“基本生存活动”的成员,这就相当于总人口的脱产人口余量。

  而之后建立武装力量,则不能将这些余量用尽,因为他还必须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产生保留条件,这些人口不适合由常国宝亲自指定,更为合适的方法是让部落成员自然分工。

  自然分工的情况下,专业技术人员往往都是部落中能力更强的那一部分,他们在传统生活中已经展露出超人的能力,可以先期积累威望。

  而后随着他们在某一方面展露长材,比如采矿、冶炼、种植、驯养、织布、文字、医疗等等,这些领域随着他们的实践者一道被相对细致地划分出来,同时,它们也就获得了实践者原本便有的威望。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原本就颇有威望的成员,完成了旁人难以完成的工作,开创性地为社会生活增加了新的成分,这一成果又会反过来继续增长实践者的威望。

  于是历史传说中,就有了取火的“燧人氏”、造陶的“宁封子”、造字的“仓颉”、尝百草的“神农”……

  这些故事和人物必然确有其事,但事未必是这些名字做的,有可能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完成了相同、相近的事业。

  而最终,流传下来的名字则被归于一人之身。

  但是我们且不必去考究史前传说到底有几分真假,若仅从传说中寻找共同点,则不难发现,这些最初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部都以“首领”的身份被传颂。

  或许流传下来的具体身份地位,与他们当年的真实情况已经大相径庭,毕竟原始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说不定还没有现代的寻常百姓家庭来得更有权利,至少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绝对比不上现代人。

  但是若仅仅判断他们在当时的部落中,所拥有的崇高个人威望,我想没有人会再来抬杠,这是理所当然也显而易见的。

  这样的良性循环的形成,也就无形中促进了部落文化的形成,崇拜技术强的人、尊重有能力的人,同时也使其他成员产生羡慕、追赶的情绪,这样的主流思想一旦深入人心,那么懒惰、不思进取等等有害的思想就会被压制,整个部落的文化取向就会趋于正面发展。

  常国宝就特别希望自己的部落可以如此。

  当然,并不是说不经自然发展,而仅仅由常国宝亲自指定、亲自规划的发展方式,就一定达不到相似的效果,只不过那样做一来牵扯常国宝的精力过甚,他还有太多知识要到图书馆学了才能做出合适引导,再者说,一旦出现失误,所付出的代价则更加巨大。

  这就像考试作弊,不被抓的时候固然没有什么太过严重的后遗症,但若真的被抓,可就没那么轻松了。

  全情投入的常国宝已经把其它所有多余的感情忘记了,至于弓瑾和罗玉颖两个人会不会都只和他做“普通朋友”,那更是无所谓的了!

  很快,粮食储备数据被详细地统计了出来。

  常国宝却陷入了难以置信当中。

  只有两个月的储备!

  怎么可能?

  掌握了农耕技术的部落,粮食储备水平竟然和将要过冬的原始部落类似!

  常国宝简直就要气急败坏了。

  这可以被视为毫无富裕粮食的现状,令人抓狂。

  掌握农耕差不多一千年了!

  这是在开玩笑吗?

  虽说部落现在有了一个需要供养的石器、金属采集冶炼基地,但这个粮食情况也过于严峻了。

  常国宝想不通,他要仔细观察。

  首先被他发觉的,就是耕地面积小!

  部落的各个定居点之间相隔都不算远,大多也就是几千米而已,但定居点与定居点之间的土地,竟然还没有被农田填满!

  难道是人口不够多,土地得不到充分开发?

  这是有可能的,已经出现了专业分工萌芽的部落,专业从事人员的数量可不会经过什么周密计算和规划,自然发展就是依靠人的感觉,我感觉我做这个不会被饿死,我就做了!

  所以自然发展可能导向好的结果,同样也可能导向坏的。

  常国宝不再走马观花式地一掠而过,他找到部落中的觋,决定亲自询问。

  觋,即男巫,古人将从事“巫”这一职业的男性和女性分开称呼,女性称巫,男性称觋。

  当然,这些并不是常国宝的这个部落中的某位成员命名的,只是他自己用来做区分而指定的。

  包括他的这个世代传承的觋家族,这是整个部落中,唯一拥有明确父系谱系的家族。

  常国宝之所以如此安排,就是为了以后社会中父权与母权的交接能够更为平稳,若是能够以此避免内战,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当然了,目前还远远不到那个时候。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整个部落都陷入了莫名的紧张之中,因为部落中通神的“觋”,开始了一连三天的祷告。

  十一名年高德劭的部落长老聚在一起,等待着第十二位长老的到来——觋!

  她们知道,当那个唯一的男性长老出现在议事长屋中时,就是神谕揭晓之日。

  “竟然是因为不懂怎么保存?”常国宝在沟通之后,不由得自言自语起来,他自己好像也忽略了这个问题……

  粮食收割之后,怎么保存?

  他自己生活的年代里,家家户户都有冰箱,而且还都是分区控温的,智能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区隔内储藏的是什么东西,从而调节到最适合的储藏温度和湿度,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保鲜。

  至于农村家庭……农村也没有以家庭为单位完成农业生产的了呀!

  而且经营农业生产的企业在粮食收割之后,自有负责储藏、销售的企业去收购,人家也不需要操这个心!

  常国宝面临的是一个他从未想过也没有面对过的问题!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怎么保存粮食?

  好吧,就算有冰箱,也不能把粮食直接装进去呀!那得用多少冰箱才装得完……

  常国宝只觉头皮发麻,种个粮食咋这么麻烦!

  选种、育种、翻耕、灌溉、除草、施肥、固土、调壤、套种、轮作、排水、降盐……

  天啊,这些工序怕不是拿来折磨人的!

  常国宝抱着脑袋,终于想起了一个方法,他好像在某一门课上,读到过某篇描写曾经的农业生产场景的文章,里面写了粮食晾晒!

  如获至宝!

  对呀,干的总比湿的好保存,同类的还有腌制品!

  只不过粮食不能腌,但可以晒呀!

  肉类就可以腌、熏,而果子则可以用糖渍。

  糖渍就是用糖代替盐,同样可以起到排除水分的效果,蜜饯类食品就是这么做的。

  常国宝准备把这个方法传下去,但觋则很遗憾地告诉他,部落早就知道粮食收割之后要晾晒了,否则别说保存几个月,只需要十几天就会霉变、粉化……

  除了晾晒法,部落在这近千年的生产中,还总结出了原粮保存原则,也就是谷物粮食收割后不脱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再脱壳,如果事情很多来不及脱壳了,也可以直接把原粮煮食,只不过那个味道真是没法评价。

  另外还有挂在高处、藏进山洞等等方法,总的来说就是尽量保持干燥,同时令其处于相对低温的环境。

继续阅读:第八十四节 农耕的困难(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临终事务所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