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2 )。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
(4 )?”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
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5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6 )?”使人辞于狐突曰(7 ):“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
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8 ),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
(9 )。伯氏茍出而图吾君(10),申生受赐而死(11)。”再拜稽首(12),
乃卒(13)。是以为恭世子也(14)。
「注释」
本节选自《檀弓》上。“檀弓”是前首人物的姓名,编者用作篇名。全篇
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讨论丧礼的言论,富有文学色彩,风格独特。?
晋献公: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世子:太子。?公子重
(chong )耳:太子申生的同父异母弟弟。后来当上晋国国君,称晋文公,是春
秋五霸之一。?盖(he):同“盍”,何不,为什么不。?弑(Shi ):臣子杀
国君,或儿子杀父亲叫弑。(6 )行:这里指逃奔。如;连词。之:往,去。
(7 )辞:告别,狐突:申生的师傅,字伯行,所以又称“伯氏”。(8 )子:
指骊姬的儿子奚齐。(9 )图:策划,谋划。(10)茍;如果,倘若。(11)赐
:恩惠。(12)再拜:连拜两次。稽(qi)首:古时叩头敬礼。(13)卒:死去。
(14)恭:人死后按其生前敬顺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即谥(Shi )号。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
心中的想法对父亲说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
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
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
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不
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又小。国家有许多忧患,
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
恩惠,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因此,人们送他溢号称
“恭世子”。
「读解」
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杀自己时,既不愿对父王表露心迹,又不愿逃走,最后自
尽以成孝道。这事在古代儒生看来可歌可泣,值得赞美,但在今天看来,自尽并
非最好的选择。
杀身以成仁,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追求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本身的确值得
赞颂。它体现了人类超越肉体生命的一种追求,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深
刻领悟:肉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肉体本身,更在于它与某种精神意义
的联系。换句话说,活着应当有意义和价值——一不管这种意义和价值的具体内
涵是什么。
申生所看重的是人伦纲常中的孝道。他的角色定位是儿子,是本可以继承王
位的特殊的儿子——太子。他由此而来的职责和义务是无条件地服从父亲和国君,
不能有超越角色和职责义务的言行举止。对此,他有高度的意识和自觉性,所以
不惜生命的代价、来换取他所笃信的价值和理想。对于他来说,可谓是生命诚可
贵,孝道价更高。若为孝道故,生命可以抛。
如今恐怕很少有人会这样去做,因为我们不仅看重生命本身,价值取向已全
然不同。我们也可以做到献出生命,但不会为孝也无论是父母还是别的什么人,
我们可以尊重他们,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出现意见分歧,可以通过
对话的方式来解决,也可以寻求第三方的调解。即使到了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
也完全没有交出生命的必要。传统孝道的大部分内涵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根据,
除了敬重长辈之外,所剩无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