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行军篇
(春秋)孙武2018-04-13 12:384,921

  【原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侍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这些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它;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低凹地驻扎或布阵。这些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那就要占领有水草而靠树林的地方。这些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在平原地带驻军,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这些是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是黄帝所以能够战胜“四帝”的重要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好干燥的高地而厌恶潮湿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阳,回避阴湿,驻扎在便于生活和地势高的地方,将士就不至于发生各种疾病,这是军队致胜的一个重要条件。丘陵、堤防驻军,必须驻扎在向阳的一面,并且要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得自地形的辅助的。

  河流上游下暴雨,看到水沫漂来,要等水势平稳以后再渡,以防山洪暴至。

  凡是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须迅速避开而不要靠近。我远离它,让敌军去接近它;我面向它,让敌军去背靠它。

  军队在山川险阻、芦苇丛生的低洼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区行动,必须仔细反复地搜索,因为这些都是容易隐藏伏兵和奸细的地方。

  敌军离我很近而仍保持镇静的,是倚仗它据有险要的地形;敌军离我很远而又来挑战的,是企图诱我前进;敌军之所以不居险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处和用意。

  树林里很多树木摇动的,是敌军向我袭来;在草丛中设有许多遮蔽物的,是敌人企图迷惑我;鸟儿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走兽受惊猛跑,是敌人大举来袭。飞尘高而尖的,是敌人战车向我开来;飞尘低而广的,是敌人步卒向我开来;飞尘分散而细长的,是敌人在打柴;飞尘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军察看地形,准备设营。

  敌方使者言词谦卑而实际上又在加紧战备的,是要向我进攻;敌方使者育词强硬而军队又向我进逼的,是准备撤退;敌战车先出并占据侧翼的,是布列阵势,准备作战;敌方没有预先约定而突然来请求议和的,其中必有阴谋;敌方急速奔走并展开兵车的,是期求与我交战;敌军半进半退的,可能是伪装混乱来引诱我。

  敌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饥饿缺粮;敌兵从井里打水而急于先饮的,是于渴缺水;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由于疲劳过度。敌方营寨上有飞鸟停集的,说明营寨已空虚无人;敌营夜间有人惊呼的,说明敌军心里恐惧;敌营纷扰无秩序的,是其将帅没有威严;敌营旌旗乱动的,是其阵形混乱;敌官吏急躁易怒,是敌军过度困倦。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营寨的,是“穷寇”;敌兵聚集一起私下低声议论,是其将领不得众心;再三犒赏士卒的。说明敌军已没有别的办法;一再重罚部属的,是敌军陷于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说明其太不精明了;敌人借故派使者来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来,但久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妄动的人,势必成为敌人的俘虏。

  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这样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素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点评】本篇主要论述行军作战的要领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并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可扼要地归纳为“处军”、“相敌”和“治军”三个问题。

  (一)军队在备种地形上行动的方法

  本篇开宗明义就讲“处军、相敌”。关于“处军”,孙子首先讲了四种地形情况。

  关于山地行军、宿营和战斗。他说“绝山依谷”,通过山地必须沿着山谷行进。这是因为山谷地形比较平坦,水草便利,荫蔽条件好。这里说的是行军应注意的事项。而在宿营时则要“视生处高”。李筌注:“向阳曰生,在山曰高。”通俗他说,就是地形有利,例如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干燥向阳,既险且要等。至于山地战的法则就是“战隆无登”。贾林注:“战宜乘下,不可迎高也。”山地作战,只宜居高临下地俯冲,不宜自下而上的仰攻。

  关于江河作战。孙子讲了五层意思,也就是五条原则:第一,“绝水必远水”,部队通过江河后必须迅速远离河流,目的是避免背水作战,退无所归。远离江河,既可以引诱敌人渡河,迫敌于背水之地,又可使自己进退不致受阻。第二,“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半济而击”,即乘敌军半数已渡,半数未渡之时发起攻击。这一江河作战的原则,古往今来许多战争实践所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例如,公元前506年,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附近)击败楚军后,乘胜追击,于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追上楚军。吴王阖庐正要下令攻击时,其弟夫概认为:困兽犹斗,何况人呢!于是提出“半济而后可击”的建议。经阖庐同意,乘楚军部分已渡、部分未渡的混乱之际,发起攻击,大败楚军。之后,吴军连战皆捷,很快占领了楚都鄙城(今湖北江陵北)。第三,“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这是江河作战的又一原则。它包含两层意思:如果我方决心迎战,那就要采取远离河川的配置,诱敌半渡而击;如果我方不准备迎战,那就阻水列阵,使敌不敢轻易强渡。公元前627 年晋楚在泜水对峙就是前一种情形的写照。晋将阳处父派人对楚将子上说:楚军如果企图一决雌雄,那么我军后退15公里,让你们摆好阵势再开战。阳处父的这一条诱兵之计被楚军的孙伯识破了,看出这不过是“半涉而薄我”。由于晋楚双方都不敢渡河,因此皆不战而归国。第四,“视生处高”,张预注:“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须面阳而居高。”第五,“无迎水流”,是说不要处于下游,防止敌军从上游或顺流而下,或决堤放水,或投放毒药。公元前525 年的吴楚长岸(今安徽当涂)之战中,楚国令尹阳占卜战争的结果不吉利。司马子鱼说:“我得上游,何故不吉?”于是出战,果然大败吴军,夺得吴国巨型战船“余皇”。由此可见,水战占据上游,有地利的优势。

  盐碱沼泽地。在这种地形行军、作战对敌我都不利,既少水草,又无粮食,因前必须“亟去无留”,迅速通过,迅速脱离。一旦在这种地形同敌人遭遇,孙子要求“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因为一方面可以借草木以为依托,另一方面在沼泽地中,凡是生长草木的地带,土质相对他说要坚硬一些,便于立足和通行,占据它就增加了主动权。

  平地作战。一要“处易,而右背高”——选择地势平坦之地以便于战车驰突,又以右翼依托高地,以便战场观察。二要“前死后生”。杜牧注;“死者,下也;生者,高也。”前低后高利于出击。我们认为仅仅局限于“高低”还不能说明“死”、“生”的全部涵义。它应当还包括荫蔽条件的好坏、险易程度的优劣、行进道路的方便程度等。

  孙子还强调了宿营时要注意的事项:选择地势高而干燥卫生、水草丰美而又粮道便利的地方扎营。他认为很好地利用地形,是取胜的重要条件,所谓“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他在讲了涨洪水时涉渡江河应注意观察水势之后,提出了“六害之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大陷、天隙。对于这六种断裂地形必须采取诱敌“近之”,我则“远之”;迫敌“背之”,我则“迎之”,以便聚而歼之。当部队行进于“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之地时,要严密搜索,防止敌人的侦察和间谍隐藏其内。

  (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

  如何判断敌情,孙子在本篇总结了32条经验,也就是详细列举了32种现象,统称战场观察的“相敌”32法。自“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起四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依自然景象的特征和变化来观察和判断敌情;二是依据敌人行动来观察判断敌情。孙子“相敌”之法,是那个时代在白昼直接用视力在阵地前沿进行敌情观察的方法。这些通过各种征候以判断敌情的方法,虽然是古朴的、原始的,然而是生动的、具体的,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特点。下面,我们仅举两个战例加以说明。

  “众树动者,来也”。曹操注:“斩伐树木,除道进来,故动。”不仅如此,当时树木还可以作为兵器和军械。例如晋楚城濮战前,晋军“伐其木以益其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就是为了增加作战的器械。所以,。树木摇动是敌人要到来的征候。

  “族旗动者,乱也”。曹判在长勺之战就是根据齐军“辙乱旗靡”而建议发起追击的。

  孙子所以不厌其烦地举数十种“相敌”的征候,目的就是告诫那些自以为兵强马壮而鲁莽从事的将领,“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如果既不注意“处军”的原则,又不懂得“相敌”之法,?而是“无虑而易敌”,那么必遭失败,“必擒于人”。

  (三)管教军队的方法

  在治军上,孙子提出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他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又说:“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强调管教军队要文武并用,严格贯彻执行法则,做到内部团结,令行禁止,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上“足以并力”,一致对敌。

  军队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教导士卒,则士卒会心悦诚服,用之作战,众志成城,则能发挥战斗力。领导者本身不正,光要求士卒做这个做那个,士卒并不心服,如此用之作战,则可能失败、军事家鲁登道夫曾言:“军纪要上下一致遵守,才使军队有战力。”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为将者,本身应严守军纪,以为部属榜样,如此才能“与众相得也”。

继续阅读:十三 地形篇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孙子兵法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