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作战篇
(春秋)孙武2018-04-13 12:383,028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运输,运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孙子说:几兴兵打仗的一般规律,要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10万,还要千里运粮;那末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外交使节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10万大军才能出动。用这样大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力量,让军队长期暴露在国外,会使国家财政经济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经济枯竭,则列国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起兵进攻,那时虽有很高明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战争持久对国家有利,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秣不三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补给,粮秣就敌国征集,这样,军用粮秣就可以满足了。

  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远道运输是个重要原因;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靠近军队的地方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财富枯竭;财富枯竭,就急于加征赋税和劳役。军力日益耗尽,财力日益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财物耗去十分之七;公家的资财,由于车辆损坏,战马疲惫,装备、兵器、战具的损耗以及辎重车辆的损坏,也要耗去十分之六。

  所以聪明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补给粮食。因为吃敌粮食1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20钟;就地征集饲料1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20石。

  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10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人己方车队之中,对俘虏的士卒要优待和供养他们。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愈加强大。

  所以用兵作战最贵速胜,而不宜持久。精通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掌握人民生死命运的人,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点评】本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并提出了“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等作战指导原则。

  (一)战争依赖于经济

  本篇以10万部队出征为例,从武器装备等后勤供应方面进行概算,部队出动之前,每天要耗费千金。“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部队出动之后,如《用间》中所说的“相守(相持)数年,以争一日之胜”。为了维修补充“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公室就要拿出十分之六的开支。特别是战线越长,运输越困难。这就阐明了战争依赖于经济。进行战争首先要详细计算战争的费用、粮食、器械、车马、用具等,这是进行战争的物质条件。正如奥国名将莫德古古里说:“作战第一要素是钱,第二要素是钱,第三要素还是钱。”随着时代的演进,战费愈来愈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倍。到了越战,战费已高达千亿美元左右,以美国雄厚的国力,也被拖累得惨兮兮。

  (二)在进攻作战中宣递胜不宜久拖

  孙子从“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出发,着重阐述了在进攻作战中速战速决的战略主张。他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话的意思是说,指挥虽拙而求速胜,决不为稳妥而旷日持久。孙子参加的吴军破楚入郢之战,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绝好的说明。当时如果楚军封锁楚国北部的三关要塞,前后夹击,吴军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战争由于其概然性和不确实性的程度较大,因此,总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冒险性的,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孙子主张实行速战速决的战略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第一,孙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运输甚为不便,加之战争规模扩大,动辄“日费千金”,如果久拖,必然“屈力殚货”。当时一个国家由于人口有限,物质条件很缺,支持不了长期作战。这个客观条件,不是任凭人们的意志决定的。战争久拖下决,国家财力桔竭,必然要加征赋役,加重人民的负担,从而引起物价飞涨,造成人民的不满。《用间》中还说到,“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和破坏是十分严重的。

  第二,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正激烈地互相兼并,如果战争久拖不决,随时都可能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地位。春秋之世,诸侯列国互相兼并,战争频繁,互相觊觎,尔虞我诈。对于这样一种天下扰攘,列国虎视的形势,孙子多次论述过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告诫制定战争政策的君主,一定要警惕“诸侯之难”(诸侯发难举兵入侵,见《谋攻》)。在本篇中他明确指出,如果长期暴师于外,就会造成“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他看到,一旦陷入两面作战的被动状态,是任何人也不能挽救危局的。历史事实证明,春秋时代在许多被灭亡的国家中,有不少都是因两面作战而国破军亡的。吴国本身灭亡,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其失败就是四面树敌,最后陷入两面作战,以致被越国所灭。

  能不能说孙子主张进攻和速胜而反对防御和持久呢?不能。因为,孙子在本篇与《九地》中所主张的进攻与速决,都是从对敌国实行战略进攻而言的,而不是从战略防御角度而言的。既然是出国远征的战略进攻,那么,孙子主张速胜是无可非议的。无论古今中外,凡是对敌武装实行战略进攻的一方,无不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反之,实行战略防御的一方,都主张持久抗击而反对急于求胜。其所以如此,是由攻防双方战争的政治目的、经济条件和军事力量等基本条件决定的。

  (三)以战养战

  为了解决战争需要和后方补给困难的矛盾,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和人民负担,孙子主张“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意思是,征兵不一再的征,粮秣不三次的运送;军需从国内取用,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他在这段文字中还作了一个1∶20的效益数量计算:“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就是说,从运输成本计算,还是在敌国就地征发划算。采取这种类似“以战养战”的方针既可以“因粮于敌”,“取敌之利”,即军队的作战粮食能在敌国就地解决。又能够减轻后勤供应上的负担,少征老百姓的赋役。

  “因粮于敌”的原则,历来被各交战国所重视和运用。例如,拿破仑征俄,本想“因粮于敌”,但俄国坚壁清野,又逢严冬,法军饥寒交迫,终败退而返。善战加拿破仑者也不禁说:“粮食、粮食,如没有粮食,军队就要崩溃了。”

继续阅读:三 谋攻篇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孙子兵法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