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学者的推算,甘肃和政地区的巨鬣狗体重可达210到240多公斤,是现代非洲斑鬣狗体重的三倍多,与现代的非洲雄狮相当。
与其它鬣狗类“亲戚”一样,巨鬣狗也拥有较粗壮的上下颌及前臼齿,可咬碎猎物的骨骼。那么这样的巨鬣狗们的捕食对象是什么呢。
加拿大著名生态学家辛克莱尔等的最新研究表明,现代非洲大型食肉兽类与其捕捉对象的体重比为1比3或更高一点。
例如,60公斤重的斑鬣狗可以捕杀210公斤重的成年斑马,而150公斤重的狮子则可扳倒450公斤重的非洲野牛。
如按这个比例,210公斤以上的巨鬣狗应可以捕捉600公斤以上的食草动物。让我们看看,和政地区与巨鬣狗共生的哪些食草类属于这个范畴。
最接近这个体重恐怕是和政的几类长颈鹿了,如古麟、萨莫兽、山西兽等,此外利齿猪等也比较合适,但问题是,这些动物都比较机警,按照和政巨鬣狗的体形要悄然接近这样的猎物怕不容易。
在和政地区,大而行动迟缓的草食动物还有犀类和象类,但不管是大唇犀还是无角犀,体重都大大超过1吨,其坚硬的皮甲和体魄,足以让任何食肉类犹豫。
而和政最普遍的四棱齿象,其成年个体更是超出巨鬣狗所能应付的能力,(当然,年老的个体或幼崽应在巨鬣狗袭击的考虑之内)。
此外,体重虽然是搏斗获胜的基础,但搏斗只是捕猎过程中致死对方的最后一幕,而紧追猎物的能力才是捕捉猎物的关键,而巨鬣狗过于沉重的体形会直接影响其奔跑速度和急变方向的能力。
因此,巨鬣狗是否是积极的捕食者很值得怀疑。现代食肉兽中,个体越大就越容易抢占其它动物的食物,所以依仗其超大体型来抢掠同时代其它食肉猛兽的猎物倒说不定是导致巨鬣狗出现的主要原因。
试想巨鬣狗们炫耀其凶悍的体魄和大钳子般的上下颌时,谁又能不退避三舍呢。(以上为王先生文章中主要观点)。
强抢猎物确实很可能是巨鬣狗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我们将视野回搠到中新世晚期的甘肃和政地区,看一看当时食肉动物中哪些会受到巨鬣狗的骚扰。
那时和政地区主要活动的猫科动物是后猫与短剑虎类,其中后猫体形较小,常活动于灌木丛地带,袭击古麟、和政羊等作为猎物,它们是一类类似于现今豹类的猫科动物。
对于巨鬣狗的出现,自然只有退缩的份,但它们行动诡秘,可能还会藏匿食物,故巨鬣狗从后猫处得手的机会应不多。
而短剑虎则不然,短剑虎凭借同样强健的体魄以及能在搏斗中给对手造成严重伤害的剑齿,是决不会将猎物拱手让给巨鬣狗的,(除非巨鬣狗是成群活动,此还有待考证)。
犬形动物中的大型类型犬熊和半熊当时在和政也很常见,犬熊拥有强大的牙齿及颌骨结构;
而半熊则有着强健的四肢,尤其比较适合草原生活,在中新世后期半熊已基本排挤犬熊类,成为熊类中最普遍、最成功的种属,但要把它们从猎物身旁赶开,恐也非易事。
因为成年半熊的体重与巨鬣狗相当,所以巨鬣狗强抢的主要对象不在它们,而在于是其“同族亲戚”,当时各类鬣狗正昌盛于欧亚大陆,是数量占优的猎食兼食腐动物,对于它们的猎物也罢;
得到的动物尸体也罢,巨鬣狗当然从不会拒绝去夺走,因为超大型的体型保证了这一点的奏效,这也就是巨鬣狗出现并不断增大的原因。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排除巨鬣狗是积极捕食者的可能性,因为在中新世晚期的和政地区,也存在着一些适合巨鬣狗猎杀的目标。
例如猪类,除王文中提到的丘型齿利齿猪和弓颌猪这些行动迅速的猪类外,和政还生活着脊型齿利齿猪和库班猪这样的大家伙,特别是库班猪类,其体大如河马(500到800公斤),是真正的“猪中巨物”,只有体魄健硕异常的巨鬣狗才可能对之造成威胁。
此外,铲齿象、西班牙犀那时也很多,它们面对巨鬣狗群时,恐怕也很难不抛下一些病残、幼体逃命,不过这也是一种推测。
根据化石的推断,巨鬣狗身高超过1.3米,最大甚至可达1.7米,体重达400公斤。
正如对巨鬣狗起源不清楚一样,对于其逐渐灭绝的原因我们也无从得知,只能有待于国内。
外学者们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才能真正揭开巨鬣狗躲在迷雾后的生活真相。
体重在激烈较量中常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举重、摔跤、拳击等运动中都要分重量级以尽量达到公平竞争。
看过日本相扑比赛的人也都会对体重的重要深有体会。动物界中捕食与被捕食者的关系也常常是这么简单。
个头大的似乎总可以欺负个头小的。现生的大象与绝灭的恐龙都是各自时代的庞然大物。
它们天下无敌,除非老弱病残的时候,一生中几乎不被食肉类困扰。即便是大型食肉类如雄狮猛虎也得让它们三分。
食肉类动物从小即学得教训:与大象相争如匹夫撼树,不但成功无望,还常常自己受伤,因此一辈子敬而远之。
然而自然界中偶尔也可以见到个别食肉类也变得体大无比,似乎专要与大象这样的“巨无霸”一比高低。和政的巨鬣狗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
它们的化石仅仅发现于欧亚大陆及北非,尤其是在中国的山西、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区,都发现过相当丰富的巨鬣狗类动物化石和遗迹,而甘肃和政地区发现的巨鬣狗更是被业界格外关注。
和政县建有一个专业的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收藏了超过万件的产自临夏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有大量犀牛头骨,以晚中新世的大唇犀为主。
在这些犀牛头骨中,有一件产自东乡县那勒寺乡双拱北的大唇犀标本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