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日,唐玉梅牵头组织,由龙慈山出面,遍邀在沪上的南林、浔溪籍商人,为徐晟摆宴庆贺,一则为辑里新丝,二则叙同乡之谊。
徐晟欣然赴约,竟是满满当当坐了三桌,唐玉梅一一为之引见认识,其中“四象”“八牛”家族除了个别临时有事脱不开身外,基本上都是沪上主事亲自到场,而其余人大多都是“八九墩狗”里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湖州府其它地方的商贾。
唐玉梅把徐晟拉到自己身边坐下,颇带了几分调侃意味说道,“恭喜恭喜啊,你这趟沪上已经完成任务了,今天组的这个局你觉得怎么样?”
徐晟很是夸张地向她毕恭毕敬作了一个揖,“非常好,你真是想到我心里去了,原本我就有这样的打算,求你帮忙引荐在沪上的同乡,这倒好,我还没开口,你的行动在我之前了,真心感谢!”
“是吗?”唐玉梅又道,“既然你也有这个意思,那不知道我们是否有得谈呢?”
徐晟笑笑,“当然,等人来齐了,我必定会给你一个惊喜。”
唐玉梅顿时来了兴趣,只是徐晟偏偏卖起了关子,左右就是不说。
龙慈山临时有要紧事处理,姗姗来迟,见众人都在等他,哈哈大笑,“不好意思,我来晚了,怪罪、怪罪!”
说着话儿,与娄家、庄家、顾家的人率先打过招呼,又与其他人寒暄一番落座,却见面前放了一个茶盏,稍觉奇怪。忍不住端起喝了一小口,轻“咦”道,“千年桑?”
众人含笑各自品茗,龙慈山一指徐晟,“也就你们辑里村有这等福荫,好茶!”
徐晟笑着说,“各位长辈、前辈喜欢就好,如果有需要,我下次让人多带些来。”
龙慈山打趣道,“看来阿晟的生意要做大啊,千年桑茶以后可就是紧俏货咯,趁着他还没把生意做起来,我们几个老不羞的还真得多顺点备着,不然以后想买还怕这小子坐地起价啊。”
大家都知道桑叶茶稀少不可能作为商品,龙慈山偏偏拿这个佯作文章,众人皆笑。
徐晟装出一副委屈样,“难道在龙伯伯眼里,我就是这样的人吗?”
龙慈山道,“难道不是吗?我们可都听说了,徐继东在你手上连着吃了好几次瘪啊!真是解气!我们几家与荣记基本上都没什么生意往来,那是因为荣记姓徐,你也姓徐,守着辑里丝便够他荣记一支锦衣玉食的了。可他徐继东偏偏要折腾,青山老弟的为人,那是十里八乡公认的仗义……”
龙慈山的胳膊被碰了一下,才恍然觉得言多必失,打了个哈哈,绕回主题,“嘿嘿,可笑这次徐继东把事情彻底搞砸,辑里丝原本对我们来说属于有市无价,可是你这趟沪上一行,让他荣记不但给你们加价,而且还等于公开了价格,品鉴会刚开始那档子破事,只要不是太笨,谁都看得明白的。”
徐晟笑了笑,也顺着说道,“龙伯伯说得是,原本属于两个‘徐’字一个渠道,但是有一个‘徐’不安分,那另一个‘徐’自然要反击,只是如此一来,外人就会觉得原来早已不是一个渠道,或者可以有第二个或许更多的渠道。”
“通透!聪明人!”龙慈山与众人频频交换眼神,对徐晟说道,“确实,其实主动权一直就在辑里人自己的手中,谁掌握着莲心种,谁控制着穿珠湾,谁就是辑里丝的传承者,只是青山老弟过于厚道了。人善被人欺,老祖宗传下来的老古话总是不错的……阿晟,我猜你已经有所决断了,但是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三绪脚踏丝车的生产效率。”
“早知道这事瞒不了大家,”徐晟开诚布公说道,“大家都知道,辑里村是一个整体,养蚕缫丝成品经营是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几十年来与荣记的合作,让全村人都衣食无忧,即便在战乱动荡时期也能有基本的生存保障,俨然世外桃源。但是说实话,近几年与荣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再有种种外界干扰因素,使我们不得不技穷而思变。”
众人皆暗暗点头认可,同时对辑里村在悄然中进行的技术改良感到意外,因为他们所在的南林、浔溪距离辑里村仅十数里,而对此次辑里丝质的飞跃更是无比震惊。
徐晟继续说道,“脚踏丝车的针对性很强,尤其适合家庭为单位的分散操作,且木结构为主制作方便,按照实际人口每户添置丝车,已经至少确保每户2台,也就是说,全村共有丝车接近400台,限定每台单日缫丝不少于1个成品绞丝,那么每天的产量就是400个成品绞丝。”
龙慈山哈哈大笑,“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啊!这脚踏丝车的效率不低啊!如此算来,蚕茧够吗?”
这才是关键。各家对莲心种蚕都很熟悉,辑里村从不藏私,莲心蚕早就在周边十里八乡普及,只是或多或少因为地域、桑基等影响,饲养的蚕最终成茧效果终究比不上原产地,但比普通品种却强出不少。
徐晟没有正面回答,却说,“如果仅凭我辑里村的蚕茧,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一年下来茧尽丝竭充其量不过五万个绞丝,除供应荣记之外,库存并不充裕。所以,小子徐晟斗胆想与诸位长辈、前辈打个商议,以后每年开春,蚕种统一由我辑里村供应如何?”
众人猛地心头巨震。以前各家都是或明或暗或交换得到莲心种,但培育方法和技巧的差距导致品种的逐年下滑,然后又不得不再去辑里村寻访,可是现在徐晟竟会提出这种合作,令人意外。
徐晟很满意众人的反应,赶紧解释道,“蚕是丝之源,莲心种蚕应该活跃到更多的地方,只有提高蚕茧的产量才能满足缫丝的供应,由我发种,请各家培育,我敢打赌,如果按照我配比的方法养蚕,能让蚕的吐丝量增加两成以上,至于品质方面,至少达到莲心种九成。”
这绝对是一个重磅炸弹!莲心种九成的品质,那就是说坚韧度能达到二十一、二枚;关键是吐丝量增加两成!
龙慈山无法淡定了,激动地问道,“阿晟,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唐玉梅现在算是渐渐看不懂了,徐晟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年轻人,居然掌握着配种、培育、缫丝一系列完整的核心技术,而且心智成熟、做事圆滑且有机变,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唐玉梅是相对比较了解徐晟的,她抿着嘴笑道,“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阿晟有什么条件尽管开口,只要不过分,我们都能答应。啧啧,看样子莲心种也被你提升品质了吧?加强版的多两成吐丝量的莲心种,想都不敢想呢!”
徐晟知道她又在配合自己,不由投去一个感谢的微笑,在座的都是人精,也不管他们是否一唱一和,只顾在心里盘算自己能出到什么样的代价。
“一成!一成茧量!”徐晟伸出一根指头。
“什么?一成?”唐玉梅以为徐晟至少可以出到三成,仍然是让人心动的筹码,不禁疑惑问道,“你不会是对新的蚕种没有信心吧?或者难道你想让我们各家陪你试种?这个风险有点大啊,依附各家的蚕农是不少,但这种风险其实是转嫁在他们身上,如果培育不如意的话……”
“三年,我已经稳住三年了,”徐晟坚定地说道,“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如果因为蚕种的问题导致大家蒙受损失,我愿意一力承担。同样以三年为期,如果连续三年为各家提供蚕种,且实际吐丝量对比增加两成的,三年后加收半成茧量!”
龙慈山第一个表态,“诸位,不管你们信不信,以我对阿晟的了解,我是信了九成。别看他年轻,从来不说没有把握的话,这样,我龙家总共五处桑基庄园拨两处由你具体指导育蚕,散户就不让他们承担风险了。”
龙家的桑基规模都很大,龙慈山一出手就是两处庄园,哪怕是相对最小的也有数百亩之多。其它几家略略商议后,都表示愿意尝试,出地数十亩至上百亩不等,都相对比较保守,除了唐玉梅。
唐玉梅虽是旁支出身,但毕竟掌舵唐家生意五年,大账面摆平之余,也利用自身对市场行情的了解,通过贩卖小件物事赚差价,自有积累。又以亲舅之名在附近青云、震泽等地购置了两个桑基,皆约百亩规模,决定全部采用辑里村蚕种。
徐晟与荣记正统之争,给了唐玉梅很大的刺激和启发,什么嫡庶之争在绝对实力面前都是浮云!辑里村是乡下又怎么样?徐青山这一代被欺凌了又如何?在徐晟这一代必定能拿回属于徐家的一切,族谱的回归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她又何尝不是呢?就凭唐家那位纨绔大少爷?笑话,给自己提鞋都不配!梅家老二?根本就不值得自己倚赖!她就是要把自己的全部赌注押到徐晟身上,徐晟就是一个宝藏,捷足者先登,其它家族还在观望的时候,自己就要拿出绝对的态度,那就能在与徐晟的关系上占据最突出的位置!
利益,是商人永恒的追求主题,但是唐玉梅在徐晟身上看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特质,有些情况下看似吃亏,但随着事态的变化,总是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运气确实有很大影响,但最关键的还是徐晟本身,至少在她看来,徐晟是有大气运的人。
徐晟粗略算了下,用桑皮盛蚕卵,除去孵化损耗按每张2万枚计算,一亩桑林可饲养2张,现在各家桑园加起来有接近三千亩,按一成的量就等于使辑里村的桑园面积增加三百亩,已经相当可观了。而且这只是起步阶段,如果一切顺利,第二年各家就会逐年提量扩面,到时候就可以彻底解决蚕茧短缺的问题。
江南养蚕,一般一年分四次,春蚕、春夏蚕、秋蚕和晚秋蚕,此时季节已经入夏,各家稍作准备便可进行秋蚕的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