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担任这一领导职务已经十五个年头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所小学已然烙印下校长深刻的痕迹:唯唯诺诺畏畏葸葸,仿佛只知道听话的三好学生。
任职之初,老校长便习惯于听凭领导的意志从事,这其中包括诸多教师的引进尽皆如此。在行将退休之际老校长才恍然彻悟,自己老黄牛似的谨小慎微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未来和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份迟到的彻悟让老校长情何以堪。
应该说作为一个多少还算正直的人,老校长一直对各种各样的关系户十分反感。但他更清楚一旦将种种关系网拒于“国门”之外,将面临着种种的困境:学校的经费会受到某些限制,正常的教学秩序可能无法维持。因此,老校长时常得被迫在原则与现实之间作出选择,而这种权衡的结果往往只能以妥协而告终结。毕竟在中国领导意志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一直以来,老校长都在反思自己的这种处事哲学。这种反思基于太多令他尴尬万分的现实,这使得他对一些平庸的下属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甚至完全失去了耐心。当然,老人所以作出这样的反思还因为自己希望能以一种较完美的形式来结束自己的校长生涯,而不是满目疮痍,让人诟病不已。越是行将退休,这种感觉却越是强烈。
是一年半以前,新学年在即,老校长踌躇满志再次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当年的引进师资力量的过程中完全只按照良心办事。这促使老人顶住重重压力将一位陌生的新人招纳进了学校。尽管老人只是凭着一纸简历操纵了一个名额,但最起码这位幸运儿不是凭借特定的人情事故走进自己的视野的,仅仅因为此,老校长都有理由感到自豪和心安理得。是的,正因为行将退休,成全了老人用自己仅存的一点勇气和良知作出决断。
这个幸运儿便是桑菁,吸引校长注意力的并非是简历上不俗的成绩。这样的成绩对于校长而言其实是很苍白的,毕竟桑菁只有中专师范的学历。校长看重的却是附在简历中的一首诗。为便于理解,作者还附上了简短的注释语:
咏桃
尽言三月春光好。
绯红万朵花满堤。
泽畔昨夜风吹雨。
点头朱衣一时稀①。
注释①宋时欧阳修曾主持嘉祐二年礼部主考,于当届发掘苏轼苏辙兄弟及曾巩等一时之英才。当其批阅考卷时,每发现有惊人之作便仿佛看见其身后有一朱衣人在颔首点头,后人遂以“朱衣点头”借指慧眼识英才之人。此处譬喻桃花。
校长能感觉到这首诗洋溢着咄咄逼人的才气,“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老校长蓦然想起韩愈的这句激愤千古之辞,看来自己如果不接受这位作者都是不行的:自己这一生可以官僚世故许多次,唯独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因此,老校长毅然拒绝了许多人的托辞而选择了这位学历也许是最低的陌生的应聘者,应该说这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很可能要赔上自己这一辈子的清誉。
桑菁来报到这一天,校长早早就守候在了学校。老校长的确想见识见识这位求职者,虽然自己仅仅因为一首诗便作出决定显得十分仓促,老人确实希望自己不会因为这份决定而后悔。从老校长的迟疑之中,还是能感受到老人内心的忧虑。
谈话依然围绕着这首诗而进行。
“这首诗是你写的吧?”老校长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抽出桑菁的诗。
“是的,是我的著作。”桑菁回答说,在这种情形下看到这首诗,令桑菁感到十分吃惊。
听到桑菁毫不犹豫地使用了“著作”这一词,老校长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你的这首诗好象不大符合绝句体的平仄规律。”
“我觉得写古诗大致押韵就行了,不必拘泥于平仄,诗歌最重要的还是立意。的确,这首古诗确实是可以用其他符合韵律的词语来代替不符合音韵的词语,但我觉得这样做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而已。我觉得我的诗歌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言尽于此,写诗的目的不过如此。”
“你这话太过绝对,平仄规律是古诗的内在要求,只要是写古诗就一定得遵从这样的规律。”桑菁的话完全颠覆了老校长对古诗韵律的认识,让老校长隐隐感到了一种不快。
“我觉得古诗限制太多是对古诗的一种束缚,会限制古诗的发展。”桑菁依旧在固执己见。
“你懂得什么是诗?”老校长不安地打断她的话,挥了挥手,示意让她出去。看着愣怔在场的桑菁,校长最后还是决定让她去找另一位主任去办理报到手续。应该说这次会见完全可以看作是对桑菁的一次面试,大可以行使自己的否决权,不过老校长最终却并没有选择这样做,而是决定听其言,观其行,以观后效。
在随后几个月的教学工作中,阿菁很快便展露出其卓越的才华,语文教学搞得虎虎生色。她对于语文教学显然有其特有的一种悟性:知识全面教育方法得当善于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班上孩子们写的作文更是哌哌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