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位现代诗人曾写过类似如此的一句诗: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此时此刻,也许教导主任尽可以如是写实地吟诵:当我感到悲哀的时候,我便开始流鼻血,比眼泪更真实的鲜血。
“包打听”同样有如霜打的茄子,却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很可能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成为所有老师讥笑的对象,即使意识到这一切,她也尽可以毫无顾忌地将这一切嘲讽抛诸脑后,此刻她最揪心的却是自己这些天实实在在的经济付出会不会随着乃兄校长任命的落空而付诸东流。
中午时分,“包打听”就同丈夫商量着如何向自己的哥哥仔细算算这笔经济帐。丈夫虽然知道老婆不好惹,但是他还知道自己的嫂子更不好惹。因此,他委婉地劝老婆最好选择息事宁人。然而老婆大人那里能咽得下这口气,怒不可遏地责备丈夫太懦弱,一点男子汉的骨气都没有:
“我看你什么时候才有一点男人样?什么鸟用都没有?为什么人家的男人可以赚金山银山,我却得养活这一大家子人?”
“包打听”的话有如手术刀一样刻划着丈夫的心灵,这种手术刀的特征是怎样能伤害一个男人的自尊就径直往哪里扎,十分精准,如同配备了尖端的制导设备。
丈夫因为象许多这个区里的工人一样处于一种准失业状态,自觉底气不足,所以就只有承担忍气吞声的命运了。虽然他已经预感到事情会朝向怎样的趋势在发展,妻子肯定会撒泼似的同哥哥与嫂子争执一番。他的嫂子肯定会更加暴跳如雷地将妻子羞辱一番,甚至还会吵上门来兴师问罪,一场旷日持久的家庭战争将不可避免地由此暴发。
虽然自感大势不妙,不过丈夫对于自己的老婆却没之奈何。他只能徒劳地劝慰老婆最好消停一点,极力想将这一场争执消灭在萌芽状态。老婆却仿佛极普通而常见的蒸汽压力,越是拼命地压制,压力也越大,无法遏抑。最后,丈夫只得干脆采取视而不见的手段,消极避祸,负气地跑到一个老婆找不到的角落和一干人等打起了麻将。
傍晚,遍寻丈夫不着的“包打听”带着对丈夫的刻骨仇恨和对哥哥的极度不满来到哥哥家。她的嫂子听她说了没几句早已探明其来意,当即不容置辩地咆哮道:
“么唦,你还来跟我要钱?你也不想想,没有你哥你能结得成这婚吗?能教上这书吗?这世上哪里有象你这种忘恩负义的狗东西……”
“包打听”显然没有料到嫂子会对自己迸发出这样猛烈的火药味十足的语言,而她的嫂子如是之怨恨却可以毫不犹豫地念叨上几十年,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两个人就此展开唇枪舌战,引得围观之众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这狭小的空间。
在此已经没有任何家庭秘密和个人隐私可言,都是在泼妇骂街,只不过文明人骂街用的是更恶毒更凶狠的语言,只骂得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较之白痴女孩的母亲那样一种颇具戏剧化和程式化的骂阵更缺少一种美感。
在中国其实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曝光在公众面前的。不仅家族之间的这种争执是如此,甚至包括无论哪一层次的行骗行凶,巧取豪夺,贪污受贿,认真地说起来也都是公开的秘密。
最终,“包打听”不仅没有讨到一点回扣,相反被自己的嫂子和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哥哥赏了几耳光。“包打听”干脆就在现场欲寻死觅活想吓唬这一家人。她的哥嫂却老早就吃够了她的这一套,索性关上门任她即兴表演。
通过这一场骂街,很可以得出如下之结论:一在中国对外战争可以瞬间演化而为内部战争;二即使家庭内部战争的胜负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谁有权,谁有钱,谁就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总之,也许有一天人们还是得用阶级斗争学说来丰富人们的这种认知。
“包打听”败下阵后,气极败坏地回到家中,她从晚上直等到翌日早上仍没有等到丈夫,这使得她满腔的怒火愈炽愈燃,她开始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想到了要自杀。正当她遍寻自杀工具不着的时候,老公却回来了。
虽然无从知道老公回来的是不是时候,不过,当她想对她的丈夫假以颜色之时,她的丈夫却第一次颇不耐烦地还了口。当气势汹汹的她拿着刀要砍向丈夫的时候,却发现丈夫竟然敢于从她的手中夺过刀,并狠狠地了扇了她几耳光。
因此,这一场战争便迅速地朝着另一个方向在发展,又一场高潮终于是到来了:这天晚上,“包打听”索性跑回了娘家,将她受到丈夫以及丈夫的哥哥羞辱的消息在家族之中广为传播,与她同一族中的诸多人等便蜂拥而上,将老公的家和老公哥哥的家里三层外三屋包围得水泄不通。
这样的示威之举是从来不会善罢甘休的,老公家以及老公哥哥家的家财被砸得一塌糊涂,满街都是,给人的感觉就象是在“破四旧”一般。
一场微不足道的纷争居然可以酝酿得如是轰轰烈烈,波及到如此宽广的层面,简直吊足了所有居民的胃口。相信在经历许多时日之后,人们也还会谈论及这样的一起事件。
既然事情闹到如此不可挽回的程度,看来“包打听”的婚姻如何持续也成了一桩悬案。除了离婚而外,“包打听”似乎也别无选择的余地。当然,即使是离婚,这一对曾经的夫妻之间也并不可能轻易的了结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
虽然不堪入目,但是这起事件还是有颇有值得回味之处:当“包打听”想向哥嫂讨个说法的时候,可以认为这是兄弟两家之间不止纷争的高潮;当“包打听”操刀砍向丈夫之时,可以认为是终止其生命的高潮;当“包打听”一个不落地围攻丈夫一家人的时候,可以认为是两个家族之间纷争的高潮;当“包打听”闹着同丈夫离婚的时候,又可以认为是结束一段婚姻之高潮。
整个过程之中可以说是高潮迭起,不断地从一个高潮向着另外的高潮在发展,简直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也许这样的高潮实在太多了,除了会把观众搞晕而外,还会让人倍生厌倦。
但是,在这场家庭纷争之中,收获最大的还是教导主任。因为这一场争执,使得他早已经将校长任命的失意忘却得干干净净。现在萦绕他心头的已不是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落空,而是如何安抚自己的妻子,应该说在许多时候,对许多家庭而言这甚至比荣升或者涨工资还更重要和迫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包打听”应该颁发最佳安慰奖,她甚至比任何一个心理学家都善于转嫁移教导主任的焦虑。因此,通过这一起事件足可以充分说明中国人个个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为人处事越是不可捉摸一塌糊涂,越可以寻找到圆满解决事情之道,无理而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