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那是一个奇才辈出的年代;那是一个标新立异与坚守传统并存的时光,那是一个刀光剑影与秋月和风并存的时光;那是一个中国文化大总结的时期,
那是一个开启了中国文化新纪元的时期;那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岁月,那是一个惨淡经营的岁月;那是一个令千万人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历史,那是一个令无数人埋葬希望悔恨一生的历史。
那是一个无比辉煌伟大的时代,它如一个在各个角度都能焕发出无比瑰丽夺目光芒的水晶球,注定被世人永久铭记和怀念。它就是令后人既是熟悉也是陌生又无比感叹的大时
在春秋的二百九十四年间(西元前770年~前476年),既不是漫长也并非短暂的年月中,发生了多少让人叹让人怜让人恨让人爱的事啊!其时人物之纷繁杂乱,事件之错综复杂,文化之空前大发展,有如璀璨群星的无数巨人之诞生,在它之前、之后,几乎没有一个时期在各个方面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说到乱,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庶几可以比拟;文化上,魏晋满去,汉唐宋犹可一拼;人才上,是其后的唐最多,宋稍次。)
这一部空前的多人物大历史剧作中,每个当事人都是终身主角。这部大戏中没有配角,配角只有在小说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才存在。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个人,同样也是今天正在轰轰烈烈或平平静静上演的伟大戏剧的真正主角。要珍惜这个主演的机会啊!人身难得,当失去人身而去演阿猫阿狗小虫等等谁都不爽。
在这部大剧作第一场戏将拉开帷幕之际,我们先来欣赏正戏前的序幕。乘这段空隙时间,大家可以弄些瓜子来磕磕。
上回说完了楚国,这会接下来再说大周朝的帝王们。
周穆王征犬戎
本剧第一个主演:周穆王。
简介:西周天子,名满,昭王之子。周代最浪漫最传奇的天子。
周朝传奇天子“周穆王”有如后世的唐玄宗,将先人开创的王朝推向顶峰,但又在其在位期间走向衰败。
周穆王中前期时的国力强大到了空前的地步。强大的国力让这位著名的周天子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得以悠游天下,
后来有好事之人据此类经历编撰出了一部闻名于世的《穆天子传》;他还凭借雄厚的实力四处征伐——人强富了,不知为什么特别喜欢对其他人看不顺眼,但征伐就没有游山玩水那么罗曼蒂克了。
其中有一件征伐之事被记载在基本可以算作正史的专著当中,也就是我们流传至今的《国语》,并且还是首篇,
曰:《祭(音“寨”)公谏征犬戎》——以岳麓出版社出版的《国语•;战国策》为依据。这位最喜欢搞浪漫主义的周天子,突然心血来潮要征犬戎——当时的西部牛仔(严格说是狗仔)。但做每件事情最好要有理由啊,尤其K人的行当更要师出有名。毕竟征伐不是“过家家”的游戏,说来就来,说散就散的。周穆王不是笨蛋,“予必以不享征之”。什么意思呢?阿满的意思是说,这班西部牛仔没有提供季度的物质和人力服务,所以俺要征征他——估计这位兄台旅游完,闲得慌要解解闷了。以上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可怜见这班没见识的牛仔们,估计终其一辈子都没钱搞公费旅行,参观一下周天子的强兵壮马。
俺今个儿大发慈悲,刚好让他们免费参观一下中央军的强兵壮马以及见识下中央王朝支付庞大旅行费用的能力——史称“且观之兵”——炫耀武力。钱确实多得流油啊。
后世有个猛人叫项羽的家伙说过:“富贵不归故里,犹如锦衣夜行。”估计阿满兄提第二个理由的心理状态跟阿羽同志差不多。
只不过阿满的方向刚好跟阿羽掉了个头:“富贵不出故里,犹如锦衣夜行。”
总之一句话:就是要K你(犬戎),没商量。这是定性问题。可以商量的是怎么K,K到什么地步。定量问题还是可以讨论讨论滴。
打住!让后台提供当时的一些背景和规矩,大家才更能看懂这一出。
周穆王的先王有留下制度——也就是周礼:周天子居住的地方是王畿——类似今天的京城,王畿内外的地方人民有向天子提供物质和人力劳动等服务的义务。这就如今天的纳税和服役等义务。但王畿内外的地方明显存在着等级和贫富等种种差距,现今也一样如此。例如我国十大贫困县不仅不需纳贡,国家还以各种形式予以支援。周穆王当时的规定是王畿内是甸服——提供日祭服务,王畿外是侯服——提供月祀服务,侯服之外是宾服——提供时(“时”谓季度)享服务,夷蛮地区是要服——提供岁贡服务,戎狄地区是荒服——提供朝见天子服务。
看不懂没关系,我们大多人只知道根据距离王畿的远近提供服务有等级的分别,且离京畿越远服务等级越低就差不多了。
按照这个祖先传下的老规矩,西戎和北狄属于荒服(“荒服”就是离周天子京都很远的边地。)的服务等级。这个等级提供的服务是一生朝见一次周天子,让周天子看看这些子民是胖了还是瘦了。
一次见完就了事,跟我们现今的一次性消费品差不多。
但某一天周穆王不知是什么原因,突然将犬戎的服务等级提高了两级——由“荒服”连跳两级到“时享”,而且更要命的是没有通知犬戎!
这样犬戎的“终生一次性报到”,一下子变成了“每季度一次的报到和服务”。周穆王也颇同情地考虑到犬戎要朝见一次自己确实不容易。
人家穷嘛。那好,俺老人家亲自到你那问候问候,当然不是单刀赴会,也不是像见西王母那样诗情画意,而是带上了全副武装的兵马PK犬戎。好,你(犬戎)既然达不到“时享”的服务指标,那就打你一下屁股教训一顿,卡油点东西走。顺便让你以及其他的蛮夷北狄之类见识见识天威如何。东西闲置着是浪费啊,总得要玩一把吧。这可能是周穆王阿满老兄当时的心态吧。
有意思的是三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牛人牛顿和德国的牛人莱布尼兹之间也搞了一次缺席审判的游戏。原来他们扯上了微积分发明权之争。实际上按照科学史这两位各霸一方的牛人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微积分,而且由于莱布尼兹同志还是符号学专家,他搞的微积分比牛顿同志简单好用。但那时的牛顿器量比其晚年小得多,居然联合法官同志(此君恰好是牛顿的哥们),在莱布尼兹不在庭的情况下,缺席审判莱布尼兹败诉。此事成为牛顿一生的丑闻。但他们晚年和好,惺惺惜惺惺,便是后话了。
但那时的牛顿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莱布尼兹也很轻松(如果不算精神损失的话),没受到人身威胁;而周穆王搞的是真枪真刀,犬戎收到的将不是败诉通知单,他将面对的也许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武装力量。
这下犬戎将要倒大霉了,至少表面上是一向守规矩,没有做错事,也没罚款或败诉通知单,就被划上黑名单——当周穆王的练拳靶子(当时犬戎的武装力量也只能给周穆王练练靶子,而无丝毫还手的余地)。但在这关键时候一个人物登场了。他就是————
本场第二个主演:祭(音“寨”)公。
简介:字谋父(音“甫”),周公后代,任卿士。封于“蔡”地,史称“祭公”。
祭公这位强人(此“强”不同于现今一般意义上的“强”,具体在后面论述。)似乎有一双利箭一般的眼睛,一眼看透周穆王的内心世界。他用良知以及毕生智慧和经验履行自己的职责——向天子谏曰:“不可(当然不可征犬戎)。先王耀德不要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讲了一大番话。科普著作有个规律,多一个数学公式就少10%的读者,同样“史普著作”(姑且这么称呼)引用一段文言文(除非必要)似乎也会少一大部分读者吧。总之,牛人可以参读《国语》、《史记》、《左传》等著作。不过阅读这些顶级史学著作的牛人也可不必看小可的文字了,除非闲得慌,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挥霍浪费。
现概括一下祭公的观点。
先摆出论点:先王历来都是昭显仁德而不炫耀武力。平时像猫藏住爪子一样敛
藏军队而在适当适时之机动用,就会显示它自身的威力。如果炫耀甚且像过家家般玩弄武力,就会失去威慑作用。所谓“习能胜恐”(不懂意思的仁兄请查成语词典或者辞海等)。接下,引用周公作的《时迈》:“收起干戈,藏好弓箭,只求让美德传遍天下。这样我王定能长保封疆。”
先王对于百姓鼓励他们厚正品德,不让百姓在财富生活用品上有太多的顾虑。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利处和害处,用礼法进行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威严。所以能使自己的基业世代相延并不断壮大。
2。讲历史:从前我们的先祖(即先王)世代担任农官尽心为虞、夏做事。到夏朝衰落时
候,夏王废去了农官弃农事而不顾,那时先王不窋(音“哭”)因此下岗。无奈只能与底层人民在一起了,找块地方将就住下来。这地方离戎狄距离可是不远——可以说是近邻。但先王牛就牛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居然还不敢荒废祖传手艺——农事,常常砥砺自己的德行,以继承祖上业绩为使命。所谓维护先祖的教导和原则,时时勤勉有加,敦厚自守,忠信自奉,在立德立言上更加努力,做得也就更加出色。到超级牛的武王时,继续发扬光大先人的德行,又加进了新元素——仁慈和善,敬奉神明,保护百姓,这是时神人无不欢欣喜悦。但武王还是干了一件大事情——以武力与商纣王决战并推翻之。这是不是我们的这位先祖热爱武力呢。答案是——非也。理由是商王帝辛(也就是纣王)残暴不仁,大家活不下去了。所以大家才拥护仁慈的周王。
以上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就是:先王都是不崇尚武力的,有的只是体恤百姓的忧患而除去他们的祸害。
3。**制:先王有制度规定各地区的服务中央等级,不能乱了规章制度。一旦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提供义务服务中央的地区,作为天子首先要先检查自己有没有做了什么失德或者其他不对的地方。只有严格内省检查后自己没问题了,这是还有不履行义务的才可以依法征伐。但是这也要先颁布法令和布告责令他们履行义务。还不履行怎么办?还要反省自己的德行尽量不要轻易劳民远征。正因为如此,近处的诸侯和远方的诸侯才没有不听从的和不服从的。
4。最后说直到大毕、伯士犬戎的带头大哥去世以后,犬戎的带头大哥一直按照荒服的服务等级履行职责的。而天子您却说要以“不享”的罪名讨伐他们,并以此炫耀兵力。
最后,祭公总结,先祖传统要遵行。犬戎没犯错。自己想炫耀。总之攻打犬戎是不对的。再加上一句,我听说犬戎性情敦厚淳朴,能遵行先人的德行而转移不变,天子征伐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这点点的分析是看透了周穆王的内心世界发出的高见。一个贤君应该警省自己的不好念头。
但这位盛世之君此时行为也和暴君昏君的一贯行为一样——“王不听,遂征之”。
结果没有悬念,犬戎显然不是对手。但周穆王也没得到太大的便宜。史载“得四百狼、四白鹿以归”。但是他不知道他的这个行为紧接着就有一个后果(表面上不是很严重)——“自是荒服者不至”。也就是说荒服这个等级的彻底对周穆王失望了,怨气虽然暂时不敢发,但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俺不来了——虽然只有终生一次的报到。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吧。但更严重的在于周天子已经开始逐步失去数百年树立起来的强大威望——有人开始不服了。这正是周朝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再伟大的人也需要帮手。周文王、周武王取得天下也是靠很多诸侯的帮忙,当然周文王、周武王有重要资本——具备深厚的德行,爱护百姓,顺应民心。
周穆王的刚强换来的周朝的危机,祭公的表面的弱背后有强大的真理文化支撑。周穆王看不到真正的强,也不明白真正的强,所以周的盛世将一去不复返了——从天子抛弃祖先的德(真理文化)开始。
因此我认为东周的历史(也就是周天子衰弱,诸侯强盛史),可以远溯至周穆王。
周穆王也种下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发芽开花需要时间的等待,以及犬戎用仇恨和屈辱的肥料浇灌。最终这粒种子会结出可怕的果实的。结果时间随着历史的进程我们会看到的。
还有一点可以唠叨几句。最近文坛有一种歧视汉族的风气,以为汉族受“腐朽的儒家文化”侵蚀,变得狡诈,
而夷狄少数民族没有经过儒家的教化保持人(猿猴?——这些人想必极其信任进化论:人是猴子——古猿进化来的。)
的本性:淳朴敦厚。以为看了祭公总结的话(第4点),会觉得这位老人(的确老,如果还活着快3000岁了吧)原来跟我们意见相同啊!
但千万看仔细了,看错了把跟自己意见相反的人拉入阵营来搞“党同伐异”是相当愚蠢的。“我听说犬戎性情敦厚淳朴,能遵行先人的德行而转移不变……”这句话不要漏了啊。
此话是说犬戎这种边远的少数族容易守住天道天德(由先人发现传下来,故曰“先人的德行”),不是说他们守住先天的人性或古猿性就很善良的。
暂告一个段落,以后会多次接触到这类问题。慢慢在有趣精彩故事中熏陶更容易明白理论的可靠或不可靠。